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修正版─瓊瑤電影:將姓名變成一個類型
2006/03/09 14:52:15瀏覽11842|回應2|推薦8

接續著六○年代初期,表面上關注民間社會,實則「粉飾太平」、缺乏批判精神的「健康寫實」風潮;加上經濟穩定成長與政治保守氛圍之下,當時的台灣電影仍在某種程度的逃避主義下大張旗幟。六○年代後期的兩股市場主力,除了刀光劍影的武俠片,另一類就是以瓊瑤小說改編為主流的文藝愛情片。兩者都是公式化傾向明確的「類型電影」,也都因為市場反應良好,開始大量生產。

 

瓊瑤用姓名寫影史


        這段時期「文藝愛情片」的發展脈絡,幾乎貼合著作家瓊瑤創作小說的歷史同步邁進。除了早期部分短篇小說中的民初舊時代,瓊瑤大部分的小說都以當代為背景,故事也多半圍繞在家庭親情、男女愛情的通俗劇主題。拍成電影時,由於主要場景都在室內,大多以家中的「客廳」、「飯廳」與外出約會的「咖啡廳」為限,因此後來被戲稱為「三廳電影」。

 

瓊瑤自1963年發行第一部長篇小說〈窗外〉,雖然這部電影先後兩度被搬上銀幕,甚至還發崛了該類型裡最亮眼的一顆明星──林青霞,但她的小說在台灣被改編成電影的開端,卻非《窗外》(註一)。1965年,李行執導、中影出品的《婉君表妹》(1965)、《啞女情深》(1965)(兩部都改編自〈六個夢〉),以及王引執導的《煙雨濛濛》,都由瓊瑤的創作小說所改編。由於這幾部片接連在票房和評論上都獲得成功,亦獲得不少獎項與好口碑,之後隨著瓊瑤的小說一部部出爐,幾乎都馬上改編成劇本,被李行、王引、林福地、白景瑞等當時的大導演們不斷地翻拍成電影。

 

瓊瑤的小說,都以「自由愛情」受到差異因素的挑戰而產生衝突為主題,突破來自階級距離、社會背景,甚或是生理、心理障礙的橫亙,挑戰愛情界線的浪漫神話。這樣的小說特色,在當時亦變成最受歡迎的電影類型。例如此次影展播映的《心有千千結》,就讓片中的甄珍與回頭浪子秦祥林分分合合,還得面臨家中老父生病、兄弟爭分家產的殘酷打擊;《秋歌》則讓林青霞因為帶著弱智弟弟,被秦祥林的家裡反對兩人結婚。兩部都是最標準的瓊瑤小說情節架構。

 

當時的瓊瑤小說大多以女性讀者為主,拍成「三廳電影」,一方面符合當時保守封閉的意識型態,只談倫理情愛,不談政治批判;一方面也在當時社會經濟快速變化所造成的變動時,提供(女性)觀眾一個夢幻移植與平衡抒發的溫床。

 

接續著健康寫實片風潮,當時的同一批演員率先順勢成為早期瓊瑤電影的主要卡司,包括歸亞蕾、唐寶雲、柯俊雄、楊群、江青等,他們代表著瓊瑤電影還在健康寫實的光環下的起萌時期。

 

七○年代愛到最高點

 

瓊瑤小說陸陸續續被翻拍了幾年,時序進入七0年代,1973年李行拍《彩雲飛》大受歡迎,甄珍、鄧光榮因《彩雲飛》率先成為瓊瑤電影中的第一對金童玉女;同年宋存壽又發崛了林青霞與秦漢合拍《窗外》,接連李行再拍《心有千千結》(1973)、《海鷗飛處》(1974)都在票房上告捷,也使得這些明星開始成為三廳電影的主力。接下來的《女朋友》(1975)、《在水一方》(1975)、《秋歌》(1976)、《碧雲天》(1976)等片,繼續使得瓊瑤電影如日中天。

 

1974年,李行與瓊瑤因〈浪花〉版權糾紛而心生不快,兩人分道揚鑣不再合作,也間接促成了瓊瑤親身參與電影製片。瓊瑤開始停止出售其小說的版權,1976年,她與後來的夫婿平鑫濤、盛竹如自組「巨星公司」,開拍了《我是一片雲》,等於建立她的小說與電影工業生產線上的一貫作業。從1979年的《雁兒在林梢》起,開始發展成瓊瑤小說、劉立立導演、林青霞主演的「鐵三角」班底。(註二)雖然同時間還是有其他小說家、其他創作者拍攝這類文藝愛情片,但「巨星公司」從七0年代末到八0年代初,在維持企業化的經營之下建立瓊瑤王國,讓「瓊瑤電影」更加一致性的類型風格與完整的製片體系結合。

 

從電視重生

 

進入八○年代後,瓊瑤也藉由電影試圖捧紅其他新演員,像呂琇菱、劉藍溪、費翔等人。但也隨著這個類型電影在票房與創意上的式微,無法再創風光,1983年的《昨夜之燈》(1983)在青年節檔期票房慘敗,瓊瑤電影正式告別台灣影壇。

 

不過不到兩年的光景,1985年瓊瑤轉戰電視,再度請來秦漢、劉立立配上港星劉雪華,在華視拍攝八點檔連續劇「幾度夕陽紅」,一戰而霸。她成功轉向電視,再度吸引當年看她小說的少女,如今變成家中「師奶」的電視劇主力收視群。迄今她仍繼續創作小說,並拍攝電視劇,甚至成立經紀公司。瓊瑤小說所改編的電影,從《婉君表妹》到《昨夜之燈》,共有近五十部,時間上橫跨近二十年,再加上其他非瓊瑤小說改編的文藝愛情片,這個類型可以說見證了台灣電影最景氣的顛峰期。

 

雖然瓊瑤領軍的「言情小說」暫時退出影壇,但這股改編文學的風潮未退,從八○年代中期之後,像侯孝賢、陳坤厚當年都跟著李行拍三廳電影,當他們「上位」做導演時,就開始把文藝片從「三廳電影」轉換成不同的基調,例如《天涼好個秋》(1980《風兒踼踏踩》(1981)、俏如彩蝶飛飛飛》(1982)、《兒子的大玩偶》(1983)等片,從室內場景走向戶外實景,從過度夢幻漸漸走向寫實風格,也為其後的「台灣新電影」緩緩揭開序幕。

 

對於台灣電影的市場發展與歷史軌跡而論,當年三廳電影的風潮,確實是一股不可磨滅的力量,也是台灣電影迄今最後一波的「星光燦爛」時期,台灣電影發展自此,「二秦二林」也從此變成觀眾記憶之中,最難忘的台灣電影巨星。現今隨著許多老片重新翻修出版DVD,無論是資深影迷、年輕觀眾,都有機會把這些三廳電影買回家懷舊或嘗鮮,享受一種完全不同的觀影經驗。

 

 

附錄:「三廳電影」重要大事紀

 

1963                    瓊瑤發表首部小說《窗外》。

1964                    中影宣布將開拍《婉君表妹》、《啞女情深》,成為最早改編瓊瑤小說的電影,票房、口碑都好。

1966     「國聯公司」推出上下兩集《幾度夕陽紅》,江青主演,很受歡迎。

1972                    劉家昌執導《晚秋》、《只要為你活一天》等文藝愛情片,以主題曲為重心,歌曲、歌手比電影本身還受歡迎。

1973                    李行重回文藝愛情片路線,再度改編瓊瑤小說,推出《彩雲飛》,票房

成功。

林青霞被星探發掘,主演宋存壽執導的《窗外》。

1976          瓊瑤創「巨星公司」拍創業作《我是一片雲》。

1977          因《浪花》版權問題,李行與瓊瑤鬧翻,宣布不再合作。

1980          秦漢與前妻邵喬茵離婚,與林青霞傳緋聞。

林青霞與秦祥林在舊金山訂婚,二秦一林傳成「三角戀」。

1981                    瓊瑤捧新人呂琇菱主演《夢的衣裳》,卡司中沒有林青霞。

1982                    林青霞再度歸隊,與呂琇菱、劉文正合演《燃燒吧!火鳥》。

1983          瓊瑤號稱最後一部電影《昨夜之燈》上檔,票房不佳。

1984          林青霞與秦祥林宣布分手消息。

1986         《幾度夕陽紅》在華視上檔,最高收視率號稱突破40%。

2003          瓊瑤製作「天上人間」(環珠格格第三部曲)連續劇在中視播出,

                  收視不如預期。

 

 

註一:〈窗外〉在1966年曾先被大陸導演徐子萍拍過一個黑白片版本。

註二:「巨星公司」創業作《我是一片雲》由陳鴻烈導演,是秦祥林、秦漢

            與林青霞唯一一部三人合演的電影;之後的《月朦朧鳥朦朧》由陳耀

            圻執導,從《雁兒在林稍》起到最後的《昨夜之燈》,則都由劉立立

            導演。劉立立後來又繼續與瓊瑤合作拍攝多部電視連續劇。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eventu&aid=199224

 回應文章

沛翁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相邀
2006/06/25 01:50
有些老電影的海報與照片,可上我的網誌裡我的照片找找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一簾幽夢
2006/03/16 00:39

很喜歡一簾幽夢這本小說

在圖書館看得愛不釋手

想請問這小說應該也是有拍成電影吧?

不過二秦二林距離我懂事之後的年代已經算小遠

未能躬逢其盛

拜讀貴文您了解這麼多

實在甘拜下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