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尋找中國武俠片的第四個高峰?
2006/04/03 10:59:21瀏覽7729|回應3|推薦8

        武俠電影在中國的發展,並非平地一聲雷,而是在整個中國文化史上特有的「俠文化」脈絡中的一支,特別在文學與歷史範疇中的武俠敘事傳統,早在中國擁有了幾千年的歷史。

這股傳統落實到百年前新興的「電影」產業,中國武俠片歷經二0年代的狂飆風行到明令禁止,再兵分二路於台、港分別延續,爾後到六0年代起再次出現大宗製片的第二個高峰期,一方面類型發展更見成熟,一方面像胡金銓、張徹這樣卓然有成,在類型美學上樹立個人風格的作者也儼然成形。接續到七0年代之後,金庸、古龍小說的流行與翻拍,直到李小龍、成龍、洪金寶先後竄出,從刀劍武俠片轉至民初拳腳功夫片的過渡,也讓整個類型的變化有跡可尋。不過進入八○年代,從1981年的明顯減產後,港台武俠電影的製片量也暫時走向疲軟,在兩地所謂「新電影」的洗禮後,要到1992年再才再起風雲。

香港新浪潮

時序進入八○年代,港台同時進入「新浪潮」、「新電影」時期,台灣的新電影健將在鄉土文學,與個人的成長記憶中摸索;而香港新興的導演們,則在原來香港的各種類型電影中,試圖用全新的電影語言,拍出全新的風貌,武俠片也是其中的一環。

雖然是零星的游擊,但幾乎所有香港新浪潮主將們,這幾年內都拍了武俠片,亦成為九0年代武俠片再度蔚為主流前的「實驗期」。特別是徐克,不論從《蝶變》(1979)到《新蜀山劍俠》(1982),他引進新的科技與大型道具,企圖突破武俠片的視覺新效果。

1980年譚家明拍出了《名劍》。做為他的第一部電影,這部作品表面上還是在「天下第一劍」這種傳統武俠片主題上打轉,但不論鏡頭的調度與對白的編寫,大部份卻都在詮釋角色們的內心狀態與感情糾葛,大量特寫鏡頭與前、後景人物的關係象徵,都比實際的打鬥場面更加凸出而細膩。後來王家衛拍《東邪西毒》,把金庸筆下人物的性格解釋成情感受挫、各有初衷的「前傳」,就有幾分將《名劍》再發揚光大到極致的味道。

程小東在1982年導演《生死決》講中日俠客大戰,電影裡已展現頗為驚人的武打設計與場面調度,已經看出他以原來「武術指導」身份對電影的深刻影響,也理解當他與徐克在九0年代開始合作後,創出一幕幕奇觀場面,並非一蹴可及的過程;而即使是許鞍華,都在1987年改編金庸小說拍了《書劍恩仇錄》上下兩集電影(下集叫《香香公主》)。

這些人在電影創作剛起步,卻不約而同往武俠類型挑戰,一方面像李安說的,中國導演好像一生就想拍部武俠片來圓夢;一方面他們的嘗試與探索,也等於是為了之後的武俠片打下根基。

《笑傲江湖》與《黃飛鴻》

徐克與程小東的合作,繼《倩女幽魂》開始嘗試從舊典中,輔以新的動作場面與現代觀點,無論票房或評論上都得到很好的迴響。1990年有胡金銓參與的《笑傲江湖》,則標示著兩代武俠片作者的承接意味,雖然從金庸小說中抽離的人物、情節還是稍嫌薄弱,但是瑰麗奇變的打鬥花招與特效,讓電影饒富新意,在港台都創下很好的票房成績。

隔年徐克又挑中香港人共同記憶的「黃飛鴻」為題,拍成全新的功夫電影《武狀元黃飛鴻》,在電影中借古諷今談論中西文化的衝折,還讓香港人本來就很崇拜的傳奇英雄,藉由電影技巧,展現一如「佛山無影腳」這般精彩的招式,並捧紅了來自大陸的武打新星李連杰。

這兩部電影像是前奏,都由徐克(導)與程小東(武指)合作,不但在市場上做了導引般的試驗效果,也更確立武俠/功夫類型有機會殺出新風貌的可能性。兩部片都重拍舊有的題材和故事,也影響著接下來1992年開始大量的類型重複與跟拍,循著同樣模式向過去的題材或電影借屍還魂。

《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與林青霞

1992年上映的《笑傲江湖Ⅱ之東方不敗》,無論在電影本身或市場上來看,都具有指標性的作用。

這部電影是續集,不過情節上更是偏離金庸小說,甚至將僅佔原著篇幅極小的「東方不敗」一角發揚光大,還找來林青霞發揮「顛鸞倒鳳」的明星魅力,開創武俠電影類型對舊典做出更誇張「鬆散改編」的可能,並且獲得空前的成功。 

這部徐克編劇、程小東導演的電影在1992年初的春節檔上映,無論台港的票房都很出色,在台灣是年度第四名,香港是第七名。更具不凡意義的是,在春節檔當中它在港台都打敗了過去一貫的票房保證──成龍的《雙龍會》,這是一個難得的勝利,亦算是正式宣告武俠片的市場魅力開始狂燒,等於說本片的賣座之後,才在徐克、程小東的「獨家」外,開始有其它公司、導演、明星在這個類型上的戮力跟進。

這段時期開始,武俠、功夫片一窩蜂的跟拍,所有二○、六○年代曾經紅過的人物、小說、題材,大部份都被重新改編,從1992年起,華語影壇一片刀光劍影、功夫群雄。以台灣《電影年鑑》登錄的年度十大賣座影片來看就可證明,1992年的十大中有七部武俠或功夫片,而1993年則有五部。不過好景不常,邁入1994年之後,就迅速地走向末路。

這種快速被複製、濫拍,直到被觀眾唾棄的急性輪迴,若以林青霞做為例子就更加明顯易懂。

林青霞由於「東方不敗」一角,重新晉升成港台最燙手的「銀幕女神」。由昔日的文藝片女星出飾從男變女的「東方不敗」,為她帶來全新的形象,不但藉由特效與服裝造型的魅力,搖身一變成為可以飛天遁地的武打明星,以她拍片的數量與走紅的程度,也變成九0年代中國武俠片第三次走向高峰的代表人物。她從一開始反串男人變性(「東方不敗」),後來以女兒身扮裝男人(《新龍門客棧》),到最後的《絕代雙驕》甚至是《刀劍笑》,幾乎要她「直接飾演一個男性」,幾年內她不斷地反串武俠片的主要角色,但是像《刀劍笑》或《六指琴魔》這一類的影片搶拍林青霞,只讓她不時地在空中飛行、耍弄特效,已不再著重於「類型」的中心精神與角色血肉,觀眾只看到重複刻板的形象,再也沒有感動與新鮮感,自然地背離原見對武俠片的喜愛。

當時不少人爭論究竟1994年是王家衛變型的《東邪西毒》,還是黃泰來粗糙的《刀劍笑》「終結」了九0年代短暫的武俠片風潮,若由上片的時間點來看,好像最後是《刀劍笑》(本片之後到95年一整年港台再沒有武俠或功夫片的產製),但事實上是「整個類型」被玩完了,趨勢上自然地逼著這個類型走向死亡。

《臥虎藏龍》只是一個特例──嗎?

九0年代的武俠片最大的特色在於:重視視覺特效的刺激與絢麗,以致於在動作與招式的展現上更顯得豐富多元,也有更迅捷暢快的律動美感,亦能產生更吸引觀眾的新鮮感。但是從題材來看,經由近百年來的淬練發展,這個古老的類型也在短時間內迅速完成「類型週期」的發展,短短的幾年內不論「刀劍武俠」、「拳腳功夫」,從原始舊典的重拍(如《新龍門客棧》)到諧仿(如《黃飛鴻笑傳》之類)、變形(如《新神鵰俠侶》)之作通通「同時」出現,而非隨著時間變化演進,這種扭曲的類型歷程,卻也加速武俠片走向暫時的終點,就像林青霞新生的明星魅力亦隨著武俠片火速隱沒一樣。 

那麼突然間的大起大落後,2000年的《臥虎藏龍》代表的是什麼意義呢?

其實《臥虎藏龍》是一個特例,它的國際性成功(票房、獎項)是許多因素合起來的結果:包括李安國際知名度的累積、周潤發與楊紫瓊的明星魅力、美商哥倫比亞公司行銷手法的成功,以及老外對於中國武俠世界的好奇與新鮮感等等,無數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促成「李安旋風」。

若就電影的形式來度量,《臥》片許多詩意與舞蹈般的律動感,都可以說是師法、啟發自胡金銓當年的作風,而文人氣質的對白則是來自李安對於儒家傳統的一貫關注,若就武俠電影類型規則的角度而言,《臥》片並未真正做出多少驚人的革新。   

從《臥虎藏龍》引發的效應來看,雖然後續還值得觀察,但不見得一定能再掀起一股所謂武俠片新的「第四個高峰」。接踵而來的《英雄》、《十面埋伏》、《無極》甚至到《霍元甲》,無論其毀譽參半的評論究竟為何,但同樣是結合好萊塢規模的超高資金與明星卡司,票房都有高水平的成績,但並未真正再度帶動華語影圈的武俠/功夫片之製片風潮,都只能說是零星的武俠支脈。

從整個「類型發展史」來看,《臥虎藏龍》或許只是個特例;不過如果站在「類型是一個不會停止的過程」的觀點看來,「武俠片」身為中國獨有且歷史悠久的「民族電影類型」,未來還是有可能因為新的刺激,再變化出新的契機,足以帶動整個類型的復興與革命,身為武俠片的「粉絲」,我真心期待這一天的早日到來。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eventu&aid=225668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是誰終結九十年代武俠片
2006/04/03 18:28

我認為是東邪西毒!

很多人喜歡討論這部電影

喜歡的人很喜歡

認為是武俠片的新經典

不喜歡的人很討厭

認為賣弄技巧和風格

不過自從這部電影出現

或許也正在告訴大家九十年代的武俠片的類型終於玩完了

而我只記得

美麗的王祖賢回眸倩影

張國榮無法抗拒的年輕臉龐

帥氣的青霞穿著紅豔的衣服在東方不敗戲水樣貌

還有白髮魔女的癡與怨 種種

徘徊在記憶著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簽到!
2006/04/03 16:42

來簽到!推文

支持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版主好
2006/04/03 16:30
只要有機會上網
都會想來你這邊逛逛
今天遇到po文
真是太幸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