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怪眼看新聞〉北捷殺人案
2014/05/25 11:59:30瀏覽283|回應0|推薦1

北捷殺人案之後媒體紛紛探討鄭捷的殺人動機(據本人說法是想死又沒勇氣自殺只好犯下殺人罪),甚至連鄭捷去滷味攤喜歡吃什麼都上得了新聞版面,讓人對記者素質更加無言。每次有重大刑案報導的重點都在動機,後續討論則是集中在台灣教育的檢討、以及死刑存廢。

我也覺得很感慨,也想要說說自己的看法。

首先,不管鄭捷有什麼理由,都不能構成殺人的藉口。

論家庭,父母雙全,弟弟也愛他,許多家庭破碎的孩子還是努力過日子,沒有去殺人。論家境,鄭捷家境小康,許多家境清寒、甚至貧窮的孩子都力爭上游,沒有去殺人。論成績,鄭捷雖然被國防大學二一,但隨即又進入東海大學就讀,前後都是名校。許多成績比他差的學生也沒有去殺人。論人際,鄭捷犯案前日還跟國中同學餐敘告別、犯案當天還有大學同學手機約他吃中餐,並不是缺乏關愛的人。許多比他更沒人愛,更沒人緣的人也都本分過日子,沒有去殺人。鄭捷寫殺人小說,許多寫恐怖小說的作家也沒有去殺人。我想這種列舉還可以一直下去。我之所以寫出來,只是想讓大家看到,探討動機有時沒什麼意義。人遭遇到不如意的時候如何因應,取決於心理素質,我只能說鄭捷心理素質太差,挫折容忍度太低。

至於台灣的教育制度,為什麼會培養出心理素質這麼差的小孩?教育部一直說要減輕升學壓力、要多元培育人才,可是光是上禮拜,我就看到國中會考的級分要不要公布,居然教育部無法跟地方政府達到共識,最後台北自行宣布公布級分,於是十二年國教打破明星學校的策略第一年就破功了。我們看到的就是,競爭從來不會減低、明星學校不會消失。而且這些明星學校還真是眾望所歸、沒了學校排名家長還「焦慮到頭髮變白」。所謂的多元,也不過是會唸書的去念家長心中的「好高中」「好大學」,不會唸書的去念分數低的「高職」「排名較後段、沒聽過名字的大學」。國中的孩子在填高職科系前,有機會去瞭解高工的資訊系、和商職的資訊系,念的東西到底有什麼不同嗎?出路又在哪裡?有些父母直言這個時代的大學畢業證書只是基本配備,有了沒什麼用,沒有又不行。就為了這個理由,不論興趣性向適不適合走學術、一律在學校待十六年(國教+大學)。以前不愛唸書的孩子忍個九年之後海闊天空,現在不唸書的孩子一忍十六年,在學校長期不受重視,沒發瘋就不錯了我們還能指望他什麼。國教的延長,究竟是鼓勵多元、還是讓台灣社會越來越重視學歷?

至於家庭教育,也是隱憂。學校教育差,大家看得見,父母不稱職,很少有人說。每次看見父母鬧自殺,最後是小孩打電話報警的新聞,都覺得匪夷所思,怎麼父母這麼草莓、小孩這麼堅強。台灣社會M型化,家庭教育也M型化。論學力,貧富差距大。論品格教育,個別差距大。早期農業社會人情濃,小孩放學多半玩在一起,也不一定哪一家的大人管教哪一家的小孩,小孩反正有人看著,不容易變壞。工業化都市化之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比較大,變成各管各的,若是在公開場合糾正小孩犯錯,反而會被護短的父母責罵。到了近幾年治安變差,提防更多。小孩接觸的人都只有家人,父母的價值觀若是有偏差,直接影響小孩。以前的家長跟學校立場一致,上學後親師仍然一起管教小孩。現在的家長跟學校立場針鋒相對,上學後小孩反而找到空隙逃避管教。友人任教就抱怨,現在的小孩講話「很懂得避重就輕,犯錯以後很會推卸責任。」親師間的不信任,正是小孩推卸的優勢。

再說到死刑的存廢。我同意廢死聯盟所言,死刑的存廢並不能降低犯罪率。畢竟這個說法有研究根據,我相信學者研究的結果。但是我仍然贊成死刑。主張廢死者動輒說,只要有死刑存在就會有冤死——以現在的輿論風氣,只要有一絲一毫的疑慮,法官根本不敢輕易判死。但是死刑的存在,在鄭捷這種人出現時,至少提供了及時處理的最後一道防線。鄭捷所為已經嚴重傷害他人生存權,判他死刑雖然不會制止下一個殺人犯,但是制止了鄭捷,告慰了禍從天上來的受害者家屬,沒有人可以接近他,成為鄭捷的繼承者或模仿犯,其他人也不用心中惶惶,想著二十五年後鄭捷出獄,還是壯年,哪一天又心情不好在什麼公共場合砍人,甚至鄭捷的家人也可以早日脫離社會對他們的指指點點。說真的那天看完新聞心中很難過。受害者當中有前程似錦的研究生,平常會關心身邊的同學,有普通家庭的媽媽,有隔天就要過生日的人。被砍傷砍死的人,可能剛結束辛苦的工作,累了所以在車上小睡;或是偷閒玩一下手機,轉換一下自己的心情。他們在車上放鬆,是為了應付生活中的壓力,就跟你我一樣。憑什麼這些沒有傷害過別人的人死了、殺人犯卻悠閒度日?我同意人有改變的可能,但我覺得為了這渺小的可能性讓安分守己的國民對國家社會心存怨懟太不值得。或是功利一點,讓納稅人工作,供養這些殺人犯數十年太不值得。當鄭捷殺人時,他糟蹋了別人的人權,為什麼我們要尊重一個不把別人當人看的人的人權?這不該是法律所要維護的正義。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c402&aid=13613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