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5/11 00:22:58瀏覽3732|回應0|推薦1 | |
‧書名 媽媽剝開青橘子
‧作者 林黛嫚〃主編 ‧出版社 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01.4初版 ‧內容簡介 「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這句話說的並不是所有的媽媽都有一樣的樣貌,而是她們那顆就算辛苦也要為孩子們付出的那顆心是一樣的,她們對孩子的關心、煩憂都是相同的,正如同書中楊蔚齡女士所作《一個難民工作者的母親》,寫的便是楊女士的母親為了自己身在動盪不安的國家工作的女兒會在那些國家裡受到傷害而擔心著,而其中的擔心又帶著關心,而楊女士為了讓自己的母親放寬心,反而未將一些不順心的事告訴母親,因為她知道──自己絕對不能讓曾經歷過國家變動的母親擔心。 而書中亦有充滿母親關愛之情的文章,如洪淑苓女士一文《我有髮三千》、琦君女士的《虎爪》。前者由頭髮寫起,回想自己仍是個中學生時,母親是如何地細心梳理著洪女士的三千煩惱絲,在由著十幾年後母親已花白的鬢角和已經粗糙的手,感受到母親長久以還對她的「愛的付出」。而琦君女士則是回憶自己還是個九歲的小女孩時,因為見到村內地儠人帶了隻以死的小虎回村,因為擔心琦君見到已死的小虎而有不好影響的五叔婆帶了顆虎爪給琦君的母親,要她把這顆虎爪交給琦君辟邪,而琦君的母親在將鑲了銀的虎爪給琦君時,亦囑咐著她「多唸唸心經超渡小老虎」,那份關心點出了母親不願讓孩子吃苦受難的心,同時亦用了母虎因喪子而連日悲嚎的情境來加深那份愛。 也有父親給孩子的含蓄的關懷,與孩子感謝母親的文章,如亭《父親與小木屋》、林黛嫚《散步在這端那端》、黃金鳳《漂泊的雲》、及周大觀《便當》,在在都顯示出並非只有母親才會照顧孩子,就連在中國的大男人主義之下,給人不可侵犯的威嚴的爸爸們,也會以他們不同於母親明顯的愛、而是以那份含蓄但關懷不減的愛來照顧他們的小孩,由此,亦知「天下的爸爸都是一樣的」。 全書有十四篇文章,所含的情感有每一篇的特色及風格,而隱藏於其下的深深摯愛皆可由本書《媽媽剝開青橘子》中體悟,並了解其表象之下的深刻人生。 ‧佳句摘錄 但願人世不要再有母子生離死別之苦。可是充滿憂患的人生,這樣的願望,要多麼有福的人,才能達到呢?──琦君《虎爪》 我並未完全丟棄它,而默默地把它收在記憶裡,如同收藏著我窮苦卻又快樂的童年。──顏崑陽《鞋子》 災難是一所壞的學校,固然一個經驗豐富的人比別人更能忍受災難,但這因他的心靈受傷,變為軟弱了。──張秀亞《小蘭蘭的生日》 月曆一年一年更換,我留不住童年的時光,而辛勞的歲月卻在媽媽形貌上駐足。我向來不曾問清楚年年更換的月曆畫著什麼,而對於就站再我身後的媽媽,那麼近,又何嘗端詳過她的臉?鏡子裡的影像模糊了,我知道,我始終沒有看清楚鏡子裡的那幅畫。──洪淑苓《我有髮三千》 ‧心得 父母都是關心孩子的,從小孩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便竭盡心力地照顧他們,就算生活過得再怎麼苦,也不願讓自己心頭上的肉受到一點傷害,再怎麼樣也得讓自己的孩子過著幸福的生活──就算是讓自己受苦也沒關係。 也就是這樣,孩子們都相當地幸福,所以當孩子們還在成長之時,通常都不會注意到住在家裡的「活菩薩」帶給他們的溫暖,而是得到成年以後,自己也開始為人父、為人母之時,才能體會到父母當年養育自己的辛苦,在長大後,才會開始後悔「為什麼當時沒有好好地體會他們的心情」。而能夠及時體會的孩子,在成人後,也總不免感傷。 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無怨、無悔的,他們為了孩子,犧牲了青春來陪伴著我們,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為的不就是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順利地長大成人?他們從未求過什麼,甚至不求孩子一定要以相當多的金錢來給他們當作回報,只要他們能夠毫無波折地成長、成家立業,只要這樣子他們就覺得已經足夠了。 而父親呢,雖然他在家中扮演著支柱的腳色,所以話不多,也無暇像母親一般地表現出明顯的關懷,但是在很多時候,父親總是用他獨特的方式來關心自己的孩子,雖不易察覺,但也可以在最需要的時候,感受到那份溫暖。 父母對孩子的關懷是那麼地多,而我們又為他們做過了什麼呢?我們又能為他們做什麼呢? 多關心父母,在做任何事前先告訴他們,不讓他們整日為了我們而掛念著,這麼做,或許也是目前的青少年很輕易便能做到的事情,也是可以讓自己減少遺憾──因為父母就只有這麼一個,若是有一天少了他們,不管有多麼後悔都挽不回來的,也正因是這麼可貴,所以更要好好珍惜,不是嗎?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