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04 02:25:53瀏覽2695|回應4|推薦15 | |
(圖/引自http://www.facebook.com/michaeljackson 當新聞台播出麥可傑克森死前2天的彩排片段時,King of Pop 的餘溫彷彿透過螢幕,緩緩地散了開來….. 時間倒數,上周五一大早,麥可傑克森粹死的報導已在各新聞台瘋狂的跑馬燈,當天我起得早,拿起手機開始分派同事們工作,跑唱片的同事採訪余光,負責外電的同事上網更新情報,身為影劇副主管,還來不及震撼,腦海中便開始自動分化角度,而這同時,我自己的80年代開始倒帶。 一位大學同學在他MSN暱稱寫下:「開始要接受年輕時偶像走的事實。」 還記得麥可第一次來台演唱 ,是我大學時代,當時票價忘了,只記得一票同學為了想免費朝聖,呼朋引伴一起應徵演唱會的義工,我不在朝聖群當中,但同學們那一身麥可T恤令我印象深刻。 再一次接觸麥可的新聞,已經是在報社了,只是當時我在消費組擔任記者,頂多也是在螢幕前看看麥可如何讓玩具反斗城拉下鐵門、粉絲和攝影記者互毆(最近才知道有我很熟的攝影同事)。 「派屈克史威茲傳死訊已經很久了,怎麼麥可傑克森居然比他早死?」這是我大主管發出的疑問。一位影劇資深同事也坦言,獲知麥可驟逝的訊息,除了震撼,卻有一種「啊!大新聞來了」的OS。 此時的我已在影劇領域工作快8個月。 接下來的幾天,我每天進報社便是看著一則一則麥可的八卦,在電腦螢幕前更新,唯一不同的是,今天的料要放在影劇版面或是A落版面。我對80年代的一些感觸也在這一則則稿單中消失無蹤。 今晚,麥可為倫敦復出演唱會的彩排記錄曝光了,他抬頭挺胸、完全到位的舞蹈動作,令我動容,而麥可卻不知,他離死亡只剩下2天。 麥可的餘溫透過偌小的螢幕,緩緩地流洩開來… 於是我回想這幾天各報對這位流行音樂之王的報導,從他死前醫師失蹤、報案對話記錄曝光、過度用藥、死前胃部只剩下藥丸,到聯邦緝毒局要追查誰給的藥,盡是八卦,卻有一則新聞讓我感觸良多。 國際中心同事的一則美國雜誌瘋麥可,本周最「封光」。其一段時代雜誌的特刊用了麥可在In the Closet音樂錄影帶的造型,新聞周刊用麥可童年的臉部特寫,主題是「麥可的意義」,強調對麥可的回顧與評價。我們並且配了各權威雜誌的封面照片。 一位藝人能夠以意義的字眼,帶領讀者回顧他短暫的50歲人生,麥可的舉足輕重固然是主因,但到底有哪一位記者夠份量用他的筆,為麥可寫傳奇,令我好奇? 於是我想到最近發生在工作上發生的點滴。 這幾年報業的不景氣,所謂的資深記者真的叫碩果僅存,影劇新聞尤其靠人脈,記者能夠有機會把明星從F咖跑到A咖,我想已經到了各報都是絕後的境界。金曲獎就是一個能高下立判的時機。 還記得金曲獎頒獎典禮的尾聲,歌王陳奕迅接過獎座的那一刻,他向台下的創作歌手盧廣仲說:100種生活是我很喜歡的專輯,誰能聯想新舊時代或許在這一刻交接了。 我曾好奇問我的主管:你覺得盧廣仲的第二張還會紅嗎?似乎答案還不是很明顯。而當盧廣仲捧過兩項獎座後,我知道,這位過去可能一個月見不了幾篇報的創作人紅了,各報對於他的報導隨即將從郵票升級,更多是對他感到好奇(這時各報一定會比的就是人物側寫)。 其實我心中渴望的是,我能讀到一篇好文章嗎?一篇有溫度、有態度的文章嗎? (別誤解、在此不只指本報) THE ANSWER?Guess? 儘管我的工作夥伴有多數已是6年級後段班或7年級較資淺的同事,我以「希望你能留下幾篇好文章」,希望和大家互相勉勵。 還沒拜讀新聞週刊、時代雜誌如何為麥可寫下所謂「意義」,不過麥可的餘溫已經緩緩地散開來了….. 請到麥可官網寫下你的懷念http://www.michaeljackson.com/
|
|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