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3/01 21:47:29瀏覽257|回應0|推薦0 | |
【經濟日報╱編譯 莊雅婷】 2013.03.01 11:33 am 但深入探究,為何貨幣價值會出現相對漲跌?經濟學家主張,自從尼克森總統1971年宣布讓美元和金本位制脫鉤後--甚至在更早之前--貨幣價值就一直受到諸多因素影響。 首先是購買力平價(PPP),也就是在某個國家能買到某樣東西的價格。舉大麥克漢堡為例,現在挪威的大麥克每個售價7.84美元,在印度只賣1.67美元。如果大麥克在全世界生產或販售,挪威克朗應該貶值,而印度盧比則應該升值,才能矯正這種不平衡。 第2和第3項因素是各國間的貿易和投資流量。實質成長、財政盈餘或赤字、投資報酬、避險天堂地位和其他因素,共同影響了資金流入或流出某個國家,並在過程中改變貨幣的價值。再加上投機因素-以索羅斯(George Soros)1990年代初期狙擊英鎊為代表-就能決定個別國家貨幣的價值。 然而,現在貨幣的價值卻多半受到決策官員左右,影響的形式包括資本控管、政策利率,以及量化寬鬆(QE)政策。QE政策是其中最強大的工具,悄悄地增加美元、歐元或日圓的相對供給。 報紙和20國集團(G20)的會後聲明摘要,都把這個這種發展稱為「貨幣戰爭」。這個措辭意味全球經濟利用QE政策作為貨幣武器,在一場匯率競貶賽中,印鈔票印得最快的央行將是最大贏家。 這層言下之意的確屬實,但至於哪個國家或貨幣能贏得這種戰爭的假設,歷史經驗早已提出諸多反證。 誠然,1930年代率先放手讓貨幣兌黃金貶值且貶幅最大的國家,比其他各國更早躲過深度景氣衰退。同樣地,1990年代晚期亞洲國家成功讓本國幣兌美元貶值,使他們接下來幾年超越已開發國家,轉向成長道路。 但現今的量化寬鬆政策-至少10國集團(G10)採取的手段-並不算短兵相接的貨幣戰爭。相反地,這些作法一致顯示他們透過人為資產定價和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試圖讓各自的經濟通貨再膨脹。 如果說這是一場「戰爭」,那也是對抗成長停滯與高失業率的戰爭。使用的武器是由央行收購主權債券--目的是透過人為壓低利率,快速帶動資產市場回升與實質成長。 投資人應該如何因應?我建議尊重這些政策,而且短期間切勿和央行對作。 投資人應擱置大麥克指數或炒短線的投資與貿易,轉而分析官員的政策承諾、觀察QE買債規模占GDP或流通在外負債的比率,並賣出大開印鈔機國家的資產。日圓是頭號選擇;從英國央行新總裁卡尼的就職演說來看,英鎊排名其次;歐元則保持在末位。雖然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基承諾支撐歐元,但目前他並沒大舉印鈔票。 然而,等投資人根據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膨脹程度,挑出贏家和輸家後,他們都該了解這些QE銀彈攻勢都是為了促使通貨再膨脹,或許可能營造出實質成長的樣子,但未來幾年卻會造成通膨惡化。 除非有人舉白旗或宣布停火,印鈔票只會減損全球貨幣的價值--就如同馬肉貶低漢堡的價值。 (作者Bill Gross是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投資長)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