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股災25周年 10大教訓保命
2012/10/21 06:59:18瀏覽359|回應1|推薦0

【經濟日報╱編譯賴美君/綜合外電】 2012.10.21 03:13 am

距1987年「黑色星期一」美股崩盤已屆滿25周年,基金經理人從中學到10大教訓,可做為投資人布局參考。
(美聯社)

距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美股崩盤已屆滿25周年,道瓊工業指數當日暴跌23%,雖然未招致另1波經濟大蕭條,卻帶領投資人進入股市波動的新紀元。財經網站MarketWatch彙整多名基金經理人從黑色星期一學到的10大教訓。

1.恐慌時保持客觀。就算世界分崩離析,投資人還是要對投資組合保持信心,撐得過股市浩劫就可能成功。

2.「恐懼時買進,貪婪賣出」的巴菲特精神。股市暴跌時有所聞,堅守長期投資組合可望安全過關。把崩盤視為買點,等到股市回漲將獲益匪淺。

3.擬定崩盤買進清單。想利用跌勢來撿便宜,就要事先擬定想便宜買進的個股清單,化劇烈波動為優勢。

4.漲得飛快,跌得更深。標榜賺大錢的模式終將失敗,造成當年崩盤的原因之一就是「投資組合保險」策略,即在漲時買進股票指數期貨,並在跌時賣出以減少損失。這套策略的問題是一旦普及時,就不再反映原來的基本面,這套制式交易系統可能超載,容易導致崩盤。

5.沒有不可能發生的事。有統計學家稱黑色星期五為「25 個標準差」事件(25-sigma),虛擬的不可能事件也會發生,切勿一窩蜂跟進,要保持低成本,分散資產風險。

6.勿信雜音。股市修正10%稀鬆平常,1年大約發生3次,25 年過後,投資人仍在股市修正時恐慌,忘記這是市場萎縮與擴張循環的一部分。勿因小失大。

7.不要驚慌退場。當年許多經濟學家提出金融市場完了的警語,聽信者都錯失機會。投資人必須以投資組合來抵禦每日與每周波動,聚焦長期,不要因短期噪音而輕易出場。

8.勿按日子調整投資組合。依季度或年度調整投資組合可能反倒「汰強留弱」,投資人應重新思考這個策略。

9.理性押注。補倉通知在1987年10月火上加油,雖然融資保證金規定自此變得嚴格,散戶還是應該避免。唯一要關注的是投機式的,也就是避險基金便宜賣出時,這樣做往往壓低股價,創造撿便宜機會。

10.風險變高。今日的高頻交易能在百萬分之一秒處理大量交易,連帶提高波動性,使投資風險升高。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park37&aid=6964712

 回應文章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薩夫特專欄/寬鬆後遺症 市場價格訊號失靈
2012/10/21 07:10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 2012.10.21 03:13 am 
 
本周的重大里程碑不是「黑色星期一」(Black Monday)美股大崩盤25周年紀念日,而是隔天被外界視為更黑暗的事件:葛林斯班賣權(Greenspan Put)。

葛林斯班賣權指的是市場冷卻時,聯準會(Fed)祭出的寬鬆與緩和政策,可以說建構了我們當今世界的面貌--一個低成長、充滿泡沫、偶爾穿插巨大資產泡沫化的環境。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股崩跌,尾隨亞股與股歐的跌勢,道瓊工業指數跌掉23%。股市崩盤的肇因仍眾說紛紜,但部分可歸咎於匯率緊張,和國會提案削減高收益併購融資業務的稅務優惠。

當時還差幾個月才接任Fed主席的葛林斯班挺身扛下重擔。隔天(星期二)Fed立即發表聲明--過去25年來曾親眼見過其他金融市場崩盤、恐慌與一蹶不振的人對這段話一定很熟悉--「聯準會基於央行職責,今天確認已準備好提供流動性,以支持經濟與金融體系」。

隨後Fed採取公開市場操作,把基準利率壓到7%以下,當天利率1口氣掉了超過50個基點(當時Fed並未宣布降息,直接進市場交易)。

市場就像孩子喝了含糖汽水般精神為之亢奮,立即以大漲回應,稍微收復先前跌幅。接下來數月Fed繼續推行這項政策,不避諱在市場進行公開操作,而且經常提前知會交易員,並屢次調降隔夜拆款利率。這些行動協助緩解股市崩盤的負面效應,但卻間塑造出一種模式,造成今日我們所處的大環境:市場愈來愈缺乏準確的價格訊號(price signals)。

一次寬鬆行動無法安撫市場,所以葛林斯班過去幾十年間一貫維持這個政策,總在市場出現不安時即時出手。

葛林斯班在1996年出名的「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演說中坦承,他採取的是非對稱政策,藉由架設安全網來因應股市崩盤,但當市場泡沫脹大時並不試著加以遏制。他說:「我們怎麼知道非理性繁榮何時已不當地推升資產價格,哪些資產又會受經濟出人意料長期萎縮拖累,如同過去十年來在日本所見的情況一樣?」「如果金融資產泡沫破裂不會危及實質經濟、經濟產出、就業和物價穩定,身為央行官員的我們無須擔憂。」

但葛林斯班每回真的碰上資產泡沫破裂時,都坦承確實危及經濟成長和物價穩定。

葛林斯班在1998年俄羅斯倒債與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 )破產事件後大幅降息,並在2001年網路泡沫化時採取相同策略。現任Fed主席柏南克也依循這種政策,而這種政策的問題在於,對決策者而言是一種難以掙脫的陷阱,對受政策影響的人來說則有如一種經常服用就會變得反應麻木的藥。

對投資人和經濟本身來說,這種政策造成的實質影響則是大幅減弱、遮蔽了原本經濟和市場會自動產生的價格訊號。

舉例來說,房價崩跌或許極具毀滅性,但也警告我們應該停止貸款給無力償還房貸的屋主。缺乏價格訊號反饋的經濟,就好比少了痛覺的身體,小毛病還不礙事,但萬一出大狀況卻可能致命。

(作者James Saft是路透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