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極大化」是投資理財災難的開始
2012/03/10 22:09:03瀏覽163|回應0|推薦0

我是有錢人-迷思335》「極大化」是投資理財災難的開始
 ‧李雪雯 2012/03/08 08:00 

假設回到投資理財最低標的基本原則-保本(先求保住既有的資產,之後才考慮能夠提高一點收益)來看,「利潤極大化」這個概念不但不是所有投資理財大眾首要考慮的標準,更應該小心它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挫力。  

筆者寫了許久投資理財的文章,越來越會感受到更多普羅大眾的無奈與痛苦,其實都是來自於本身的一念之間。正因為這一念之差,就有可能影響整個財富的流動方向。

最近一星期,李惠仁導演的《不能戳的秘密》在全國社會中引發軒然大波。除了造成防檢局局長許天來的辭職之外,也引發全國民眾對於「食用雞肉與雞蛋」的疑慮。

在事件爆發之後,許多媒體及人的焦點,都放在「政府相關官員是否刻意隱瞞H5N2高病源禽流感的疫情」之上,卻很少人能夠仔細思索:每一次這種攸關個人健康,甚至是回到這個專欄的主題-投資理財上頭,除了漫無盡頭的「口水爭論」之外,還能夠有更進一步的,避免問題重複發生的斧底抽薪辦法。

事實上就在此一事件爆發之前的2月23日,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揭露了國內養殖「格子籠蛋雞」慘狀。只在約莫A4紙張大小窄小籠子裡,有2到4隻雞就這樣活生生硬被「塞」在一起。所有蛋雞的吃、喝、拉、撒都在籠裡,空間小到無法張開翅膀梳理羽翼,有時還會互相踩踏。

這些被關在格子籠裡的雞隻,一輩子不曾走踏到地面上,只能終生被迫不斷下蛋;而為了預防惡劣環境造成的雞隻健康問題,飼料裡往往添加各種抗生素,一旦產蛋率下降,還可能遭到以「禁食」手段逼迫牠們換羽、代謝,以便繼續下蛋。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引用農委會的統計指出,台灣每年生產67億顆雞蛋,平均每位國人一年吃下超過290顆蛋,而其中99%都是以殘酷的格子籠方式飼養。

而專家認為,當母雞被「不公平地對待」時,受到影響的不只是動物的福利,更可能引發食品安全及禽流感等動物疾病傳染問題。這是因為完全無法活動的母雞,會產生嚴重代謝不良、骨質疏鬆,也容易引發體弱導致的疾病或感染。

回頭想想,這些雞群何其無辜?牠們終其一生下蛋填飽人類的口腹,且從來沒有被人道式地對待過。由於在狹小的空間裡飼養,一隻得病就會迅速傳染、死亡。就算雞隻沒有得病死亡,也會因為避免疫情擴大下而被「撲殺」。

這樣的結果,不但雞農損失慘重、相關銷售通路及週邊產業生意受到影響(例如生產及銷售使用生雞蛋做原料的提拉米蘇及沙拉醬、美奶滋的食品業者),一般大眾也可能因為禽流感病毒的變種,進一步演變成雞傳人、人傳人的流行疾病,再度傷害了身體與荷包。

其實在公佈了國內蛋雞的「不人道」對待之後,陳玉敏還為此呼籲台灣速食業者以及四大超商,停止使用「格子籠蛋雞」生產的雞蛋,也建議國內連鎖大型量販店推廣平飼(室內放養蛋雞)、放牧(除室內房舍外,還提供蛋雞戶外活動空間)或有機雞蛋;然而根據報導,不但蛋農「興趣缺缺」,農委會對此也表示「廢除格子籠養雞恐衝擊產業」。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簡單來說,這就是長期以來,從企業到個人內心底層的「利潤極大化」作祟。以養雞為例,就是「用最少的空間、養最多的雞、在最短時間內讓雞生最多的蛋,然後賺取最多的財富」。

事實上,這樣的思考模式,只不過是現實社會中的小小縮影之一。正因為如此,才有這麼多層出不窮的「血汗公司及工廠」事件。這現象從動、植物到人類,幾乎從無例外過。

極大化不僅造成人體的健康損害而已,它確實展現在許許多多的日常生活當中。當醫院想讓利潤極大化時,病患就會被迫接受許多不必要,甚至有害的檢查及藥物。最終不僅會傷害人體健康,也同樣要花費更多荷包裡的金錢來恢復健康,或是去除之前所造成的副作用。

當企業界以利潤極大化為目標時,為了不斷地降低成本,便會採用較低的薪資(方法之一是任用臨時工及派遣員工,其二是透過便宜的外勞,其三則是轉移到工資更佳便宜的地方生產,例如前一陣子,才因為將生產基地由台灣移往海外的Lativ品牌),以及較低的原料(例如之前鬧得沸沸揚揚,全球各國人盡皆知的塑化劑事件)。

一般人生活中被奉為圭臬的,不僅是「極大化的利潤」,也有另一種形式的極大化-讓個人收入更多或投資報酬率更高。在消費者端所產生的結果是:所有東西都以「最低價」,當做消費的考量。

然而,當一般大眾總是以「最低價」,做為購物的唯一選擇時,將無可避免地帶動廠商用最低成本來製造。而這,其實也是就業市場十多年來薪資只退不進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從更狹隘的投資理財角度來看「利潤極大化」,過去強調在短期內可以獲取更高獲利的做法,以及衍生出來的商品,卻也為許多投資理財大眾帶來許多悽慘的下場與結局。

撇開年代久遠的事件不談,光是2009年的美國次貸危機,以及2011年的歐債風暴,就夠讓全世界許許多多的投資人,在一夕或相當短的時間內以「慘賠」收場。

從大自然現實的角度來看,這世界似乎從來沒有效益極大化的成功案例。當企業或生產者想要「利潤極大化」,且規模達到一定的階段時,常見的結果便是「後挫力的產生」。

當極大化概念下的「量產」越來越多時,在動、植物及生態環境上的後果就是大自然的反撲,進一步讓人類嚐到氣候變遷及疾病流行對生命的摧殘;而在商業以及投資理財社會中的後果,則是貧富差距極端化、造成貧窮的代代世襲,以及辛苦累積的財富不斷地流失…。

當然,這世上沒有人不想提高獲利。而這也是許多人進行投資理財的最終目的。但是,假設回到投資理財最低標的基本原則-保本(先求保住既有的資產,之後才考慮能夠提高一點收益)來看,「利潤極大化」這個概念不但不是所有投資理財大眾首要考慮的標準,更應該小心它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挫力。

因此,就如同「讓蛋雞充分伸展四肢羽翼,給牠們轉身時不致碰到其他雞隻或者籠壁的空間,既是保障蛋雞的起碼福利,也是保障人類健康」的道理一樣,投資理財大眾或許真該重新檢視,並且仔細反省「極大化」這個概念了。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park37&aid=6198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