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2/17 13:59:05瀏覽238|回應0|推薦3 | |
2016-02-17 01:4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歐元區、丹麥、瑞典及瑞士原本已採用負利率作為寬鬆貨幣政策新武器,而日本加入後,更使全球經濟規模約四分之一的領域都已淪陷。理論上,負利率的作用其實與降低利率大致相同,都是使利率「更低」,以刺激借貸,誘使企業及民眾加速投資及消費;並促使本國貨幣貶值,以提高出口競爭力;最終目的是促進經濟成長並拉高通膨,同時拉抬股市及其他高風險資產的價格。 然而匯市與股市的反應卻與政策目標背道而馳。歐元及日圓反而都對美元大幅升值,國際股市則全面重挫。投資人渴望「安全」,資金進駐因而使日圓、公債及黃金大漲。 究其原因,主要是投資人普遍認為既實施負利率,表示任何正常的經濟運作關係及禁忌都可能被打破,央行的寬鬆政策已不再可靠,且招式用老;市場對未來更加不確定,因而陷入恐慌,對負利率進行「反向因應(reflexivity)」,美元應升反貶,股市該漲卻跌。 在「悲觀循環(pessimism cycle)」的氛圍下,市場不再依循經濟指標而運作,但市場動盪卻會衝擊實體經濟,更加打擊投資人信心,形成惡性循環。 再者,負利率可能引發的負面衝擊也非常明顯。犖犖大者如下: 1.負利率使銀行費用增加,將傷害銀行獲利。 2.長期存款將出走,銀行業因資金來源不穩而縮小業務規模,使資金從儲蓄者傳輸到生產性投資的管道受阻,妨礙銀行信用創造。 3.公債也淪為負殖利率,對壽險公司及年金基金產生沉重的經營壓力。 4.薪水階級須增加儲蓄作為退休準備,使當下的消費支出減少,企業當然也不會積極投資;消費與投資都減弱,經濟成長及通膨的目標將無法落實。 5.負利率使民眾會轉入外幣、珠寶及貴金屬等資產來作為「價值貯存」工具,引發資產泡沫。 6.儲蓄者可能把資金移往國外,導致信用吃緊,利率上升。 7.對既有金融架構造成傷害,貨幣市場共同基金可能不再存在,使信用萎縮,並阻礙經濟成長。 8.國際間爆發「匯率戰」機率升高。 上述負作用不但會抵消負利率的預期效果,並可能使經濟未蒙其利而先受其害。 再從實務面來看,負利率必須「負」到相當程度,才可能有效。此時存款人可以把錢提出自行收藏,但卻可能使竊盜案因而增加。小額存款人會利用各種方式預先支付各項固定開銷,或以悠遊卡或手機SIM卡來儲值。專業的保全公司將設立金庫為大額存款人貯藏現金,並在客戶間進行轉帳,成為地下銀行;企業也將設法加速付款,緩慢收款。如此將使經濟及金融秩序大亂。 若為落實負利率而全面實施電子貨幣,廢除鈔幣,則不僅涉及合法性,還關係到現有的支付體系能否處理,與經濟活動的實際運作能否相容,凡此均將引發政治、文化及社會性的爭議。 其實各國央行不可能不了解負利率政策的負作用,以及執行上的諸多困難與爭議,因此目前的動作只是在進行一場貨幣政策的實驗,真正的目的是在製造一種「負利率政策」的幻覺,希望能誘發「預期」心理,讓央行根本不必執行真正的負利率,便能達到刺激消費及投資的政策目標。 但如果央行無法靠「負利率幻覺」來實現政策目標,乾脆讓利率更「負」,導致貨幣政策由「鼓勵」變為「懲罰」,使民眾產生強大的被剝奪感,不滿情緒及社會爭議引發政治力介入,使央行的獨立性受損;自認為萬能的央行,終將引火自焚。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