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1/06 18:20:18瀏覽141|回應0|推薦0 | |
去年一整年,台灣金融市場朝開放方向邁進,即使在兩岸服貿協議卡關限制下,仍打造出一個具有國際競爭機會的市場架構,實屬不易,讓長期以來相對其他產業發展明顯落後的金融市場,也重新燃起希望。但接下來應該怎麼走下去?新年伊始,這個話題值得好好談一談,簡言之,台灣市場長久以來,缺乏具有吸引力的金融商品,導致市場無法充實發展,已經到了該認真面對的時候了。 眾所周知,在台灣經濟起飛過程中,有不少事業有成的企業主,累積了為數可觀的財富,只是這些錢,有相當高的比重並沒有放在台灣。之所以如此,除了相對偏高且不友善的稅制之外,缺乏讓人眼睛一亮的金融商品,更是導致金融競爭力跟不上國際的重要原因。 許多資金或是為了租稅規劃,或是為了追求更高報酬,持續流出台灣,轉往香港、新加坡乃至歐美地區,尋找更適合的投資機會。根據金管會估算,這些流出去的資金,累計高達10兆元以上,數量相當驚人。 財金部會對此情況心知肚明,也設法在改善。例如,曾被視為導致資金遠赴海外重要原因的遺產稅,稅率已從最高時的50%大幅降至10%;經此調整,一度吸引大量資金重回台灣。但這些錢回來得快,去得也快,光是從稅制下手,只排除了部分引資的負面因素,當台灣金融市場上的商品還是乏善可陳、缺少創造更多報酬的實力時,自然無法讓資金對這塊土地產生認同,資金依舊逐利遠去。 金管會去年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就是建立起銀行、保險、證券的境外金融中心,透過政策鬆綁,讓擁有一定財力的國人,能以專業投資者的身分,比照境外投資者,在這三個特殊市場中購買到與國外一模一樣的商品,不必再千里迢迢遠赴海外,從事高端的投資行為。 開放政策讓金融業者叫好,但在開放的同時,本國業者與外商擺出的陣勢高下立判。以五大消金外銀為主的國際金融集團,可以一口氣端出上百種金融商品,證明擁有滿足各種客戶不同需求的能力;一向只懂得透過代銷商品賺取手續費的本國業者,明顯技不如人,市場都已經從海外搬回台灣門口,就是吃不到,這也讓金管會透過開放措施以吸引10兆元返台的構想,效果大打折扣。 金管會希望改變這種現象,要推動金融進口替代,年關前,要求業者加快腳步,把商品設計的規劃時程提報上來,期待新的一年裡,台灣金融市場會更熱鬧,各式各樣的商品百花齊放,本國業者不再是只會賺利差與手續費的二等機構。 這樣的構想很好,不過,設計商品談何容易,國外大型金融集團設計商品的能耐,是長期發展的成果,坦言之,金管會即使要求本國業者全力以赴,在商品開發上親力親為,也只是起了頭,長期的競爭不是決心夠就能辦到的,還要有更多條件配合才行。 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擴大本國業者的規模。根據國外金融機構的發展經驗,擁有一定的經營規模,才有能力從事可觀的人力與設備投資,才有長期進行商品開發的條件,也才能讓市占率提升,並擁有較高的投資報酬率。的確,整併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即使阻力較小的公股金融機構間整併(公公併),同樣有民股股東不配合、工會揚言抵制等干擾,導致併購的構想很難落實。因此,長期以來,習慣躲在特許經營保護傘下生存的台灣金融業者,面對愈來愈薄的利差束手無策,更不用談跨出國境,到亞洲其他市場與人一較長短。 目前是十多年來金融政策最友善的時刻,主事者有心把台灣市場帶向另一境界,能否成功,在於能否提升商品設計能力。要做到這一點,與金融整併又息息相關,台灣能否在這些方面取得突破,新的一年相當關鍵。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