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銀行要打亞洲盃 先做好暖身操
2014/06/01 12:22:19瀏覽92|回應0|推薦0

 

【經濟日報╱社論】
2014.06.01 03:55 am
 
目前政府推動金融轉型的主要政策之一,是鼓勵銀行開拓亞洲市場,通俗地說,稱為「打亞洲盃」,希望國銀擺脫只在台灣發展、跨不出國境的經營模式,到相對熟悉、金融市場尚未成熟,同時台資企業已前往投資、產生了龐大資金需求的亞洲新興市場,以尋求發展的新機會。

不過,從事任何的競賽項目,不僅方向要正確,更要做好暖身操,才能從容上陣,取得好成績。報了名,只是起個步,距離贏得獎盃還有一段遙遠的距離。目前國銀固然報名踴躍,但從暖身情況來看,能否拿到好名次,要打上很大的問號。

自開放新設金融機構以來,以銀行為首的金融業者,在台灣市場慘烈廝殺,十多年來,即使經過多次整併,付出龐大的重建代價,逐一淘汰技不如人的業者,目前競爭依舊激烈,國際競爭力也亟待提升。政府打算繼續推動整併,並決定先由推動公股金融機構間合併的「公公併」帶頭做起。

另一方面,台灣內需市場餅太小,有條件的企業遠赴海外布局,也讓固守台灣本地市場的銀行,不論想發展消費金融或企業金融業務,都面臨極大的困難。

以內需市場來說,先天的規模有限,遊戲規則日益嚴苛,對只想要打「台灣盃」的業者形成一大考驗。舉例來說,儘管金管會曾對利率上限下調表示意見,並舉出這樣的作法,表面上是降低部分消費者負擔,卻可能讓他們成為銀行的拒絕往來戶,從而轉向地下金融,適用更高的利率條件;此案最後仍不敵立法院大筆一揮,調低了利率上限。再看曾是銀行業務主力的房屋貸款,同樣因政策要抑制房價走揚,銀行開始縮減貸款成數、提高適用的利率水準,導致業務推展受限。

上述都是消費金融經營不易的實例。企業金融業務想要突圍,也是困難重重。早些年曾被賦予希望的四大政策產業,從銀行端搬走了天文數字的融資,目前大都成了難以擺脫的負擔;現階段,政策貸款又轉了向,文創產業變成新寵,但多數銀行主動配合意願有限,都說必須透過信保基金稀釋風險,才願意承辦。對銀行而言,與其把資源挹注在此,還不如追隨台商腳步,提高海外的融資業務比重。

這也是為什麼早在政府登高一呼之前,銀行本身就已蓄勢待發,展現要前往新興市場發展的雄心壯志。畢竟這個行業早走到了該轉型、調結構的關鍵時刻,持續推動整併的成果尚待觀察,但可以操之在己的,就是設法讓業務更緊密的與海外連結。誰能愈早掌握到新市場,誰就愈有機會存活及壯大。

正在熱鬧登場的金控法說會上,各業者對於銀行業務的描述,也都強調海外營收占比的提高,三成是基本門檻,四成以上比比皆是;同一時間裡,以中國大陸、東協各國為主的海外據點申設案件,陸續湧向金管會等候批准。

業者擴張海外經營版圖的企圖,值得肯定,可惜的是,如果觀察已前往設立據點的台灣業者表現,卻令人感到憂心。遠赴海外的國銀,普遍對於當地市場商機開發不多,目標客群仍是同一群人,競爭的手法也與在台灣雷同,就是砍利率、下調手續費,在成本面上進行殺價競爭。

在台灣殺價搶案,可以推給資金太寬鬆,但在大陸、東南亞等資金情勢緊俏的地區,國銀也一樣照殺價不誤,存放利差曾高達10個百分點的柬埔寨,當第三家台資銀行進駐後,利差被砍到只剩下原來的六成。

出現這樣的現象,當然與傳統的經營習性有關,有賴金管會加強監理的力度,加以糾正。另一方面,這也反映國銀缺少具備國際分行經營能力的主管,語文能力欠佳、國際視野不足,只能固守台商圈的生意。當然,母行未能在商品的開發上,給予前線必要的奧援,駐外人員也只能反覆著最容易上手的業務模式。

觀念需要調整、人才需要培養、產品需要開發,是國銀能否打入亞洲盃的最大罩門,除非是只想打一屆亞洲盃,志在參加,不在得獎,否則國銀就必須儘快填補不足及調整體質,至少暖身操要做得到位,才有參賽的意義。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park37&aid=1380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