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原創】雲南行之膜拜西南聯合大學
2009/09/20 19:42:41瀏覽1089|回應0|推薦7

今天是九一八,把此去雲南旅行的第一個帖子整理出來,聯大裏面也有東北流亡的大學生們,曾經看過採訪他們的紀錄片,心中感傷憤慨之餘,又感受到一種平時觸碰不到的頑強。正如聯大校訓所書“剛毅堅卓”。

   

   到昆明,匆匆放下行囊,直接奔赴西南聯合大學遺址所在地,如今的雲南師範大學。對聯大的敬仰,不在於校舍,也不僅僅在於當時大師雲集,明星閃耀。而在於當時師生之精神。懷著朝聖的心情去膜拜,因為常悲歎我們如今的高校教育缺少了那份堅毅,缺少了那份責任感。聯大沒有輝煌校舍,沒有華麗外表,在戰火中顛沛流離,以草屋作為教舍,而校史更隻有短短九年,但其輝煌成就,至今,中國無一高校能與之匹敵。我們現今的高校有高樓大廈,有師生安寧,卻惟獨沒有了大學精神。失望之餘,順著聯大的歷史軌跡,來緬懷我們曾擁有,現在已經失去的那些東西吧。


   西南聯合大學遺址所在的雲南師範大學其前身是由北大、清華和南開組建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師範學院,抗戰結束後,西南聯合大學解散,三校北返,爲了感謝當地民眾在抗戰中的支持,留下了師範學院。




  西南聯合大學遺址的題詞,是由西南聯合大學校友,中國兩彈之父朱光亞先生題寫。


如今的雲南師範大學校園




校園中豎立著聞一多先生的雕像,旁邊的路,稱作紅燭路,想必是取自聞先生的詩作《紅燭》

遺址前的校門



舊址已經成了文物保護單位。


三位赫赫有名的校長,西南聯合大學校務委員會的三位主席,他們的塑像留在了校園舊址內。

    南開大學校長 張伯苓,一位讓人敬佩的教育家,創辦了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和重慶南開中學。為中國現代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創業南開,功在國家。



    


    曾經是南開中學學生的梅貽琦,在抗戰期間擔任清華大學校長一職,并主持西南聯合大學主要校務,後在台灣新竹恢復建立國立清華大學。他的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成為後世推崇的辦學教育名言。



    北大校長 蔣夢麟,在困難時期,為北大的延續做出了巨大貢獻,很戲劇的是當他在台灣提出節育人口主張遭到反對和輿論圍剿時候,海峽對岸的大陸,時任北大校長的馬寅初也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的觀點,同樣遭到了打壓。兩人面對圍攻,同樣發出了至死不悔的誓言。
   
三位校長塑像背後,是一個小小的紀念廣場。
紀念的是在1945年12月1日中被國民黨軍警闖入校園圍毆傷亡的師生。

在一二一慘案中,有四位學生遇難,在聯大遺址中,有他們的墓碑,稍後再發出來。



再向前走,有十個浮雕,展現了聯大的歷史和精神。
不過我不大明白這些浮雕爲什麽要擺放在地下,實在愚鈍,想不出所以然。




第一幅應該就是三校由長沙臨時大學遷來雲南,在聯大的校史裏面,臨時大學的一年也是算在其中的

臨大遷滇

第二幅“合組聯大”
一個影響了中國命運的大學組建起來了

任誰也沒有料到日後它對這個國家的發展產生了多大的能量。





第三幅“弦歌不輟”
越是艱難,越是堅持。
曾經看到採訪一個聯大的校友,一個老太太,說起當時的境況,仍然充滿激情。原話記不得了
大意是,她當時選學的物理專業,認為國家貧弱,是因為技術部如人,聽著天上的飛機轟鳴,看到國土被轟炸,心裡隻有一個念頭,趕快學有所成,趕走侵略者,有了這個念頭,生活條件的艱辛,已經變得不足道了。




“課餘生活”
在浮雕對面的牆壁上刻有當時的校內刊物
比如這個浮雕上可看到的“冬青”


聯大的師資力量之強大,真算作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因為戰爭,聚集了三校的學者大師。無論是人文社科,還是自然科學,我們打趣說,隨便拉一個出來,都足以匹敵很多學院老師的合集了。在雲南師範大學的大門不遠,就列有任教的三百多位學者名字,看著那些光芒四射的文字,真是無法形容我的心情。
   朱自清、聞一多、陳寅恪、馮友蘭、王力、潘光照、朱光潛、吳晗、錢穆、金嶽霖、錢鍾書、劉文典、費孝通···

   吳有訓、葉企孫、陳省身、華羅庚、許寶碌、吳大猷、周培源、趙忠堯、梁思成,林徽因····
   還有著名的外籍專家學者在聯大任教,比如李約瑟、費正清等




“民主堡壘”
那個時期的學生組織和如今的學生會功用,目標,理念,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復員北返”
我好像把順序弄錯了
這應該是最後一幅。

“民主種子”
應該是悼念一二一慘案中遇難的四位學生





“盛大出殯”
為四位學子出殯





“一二.一四英烈”

“一二.一慘案”
源起反對內戰的抗議。

軍警衝進校園行兇。










牆壁上印刻著當時的期刊讀物
很有意思,看似隨意刻在牆上,實則很細心



這個很有意思
“中央社放屁圖”






張伯苓校長的名言
人和才,何者為先?







梅貽琦校長的名句,大師,大學,大樓
我們現在恰恰是反過來了
高校不斷合併,新校區一個賽過一個
可是我們的大師呢?我們的學風呢?我們的人才呢?
我們隻剩了大樓而已。




蔣夢麟校長的名言

這個字體很漂亮




西南聯大校友 楊振寧言
這一句其實就是聯大校歌的歌詞






這個··我真沒有看懂


聯大原校舍,屋頂是鐵皮做的,有聯大學生說,每遇到下雨時候,雨水滴答作響,很難聽清老師講課,
西南聯大校舍是交由梁思成,林徽因夫婦設計的,隻是因為條件所限,一改再改。

最後在經濟困難時期,連屋頂的鐵皮也變賣了,用茅草作屋頂
因此聯大也被稱作草屋大學。









聞一多先生,不用多贅言介紹了。
在此地,他做了最後一次演講,坦蕩面對死亡。

聞一多先生的詩詞,有激昂澎湃,有細膩婉轉,字字句句都傳達著激情和上進。
他是一個讓人敬佩的學者,有勇氣,敢直言,最終用生命來證明了自己演講中的那句話“我們要準備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後腳就不準備跨進大門”

他的《七子之歌》,現在讀來還是讓人心痛。

他的《憶菊》“檐前,階下,籬畔,圃心底菊花:霭霭的淡煙籠着的菊花, 絲絲的疏雨洗着的菊花,—— 金底黃,玉底白,春釀底綠,秋山底紫,…… 剪秋蘿似的小紅菊花兒;”雖然用字普通,但是讀者卻真的可以通過字面感受到文字之美。這也是如今很多文字作品所缺少的。

他的《祈禱》“請告訴我誰是中國人,啓示我,如何把記憶抱緊;請告訴我這民族的偉大,輕輕的告訴我,不要喧嘩!請告訴我誰是中國人,誰的心裏有堯舜的心,誰的血是荊轲聶政的血,誰是神農黃帝的遺孽。”

他的《一句話》: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有一句話能點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沒有說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 說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裏一個霹靂 爆一聲: “咱們的中國!”

   聞一多先生博學愛書,藏書豐富。在抗戰初期,從北京撤往大後方的時候,在火車站遇到鄭振鐸,鄭問他那些書怎麼辦,聞先生毫不在意的說,國土一片片淪陷了,那些書比起來算不上什麽了。


  在聯大遺址裏面,立有聞一多先生的衣冠冢





在衣冠冢下前方,有一柄利劍



聯大校友馬識途先生題字的紀念館
隻是因為我到的時候,天已漸黑
最終未能進去參觀。

一二一慘案中遇難的四位英烈墓碑




這裡也是愛國教育基地
四周遠看,我以為是彩帶

近看原來是系的紅領巾




在墓的西側,是一塊著名的紀念碑
由馮友蘭撰文,聞一多篆額、羅庸書丹的中國一代名校——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
是三校返回北遷之時,立碑紀念這段共同經歷的歷史。到聯大遺址參觀,此處是必然要來的。
北大,清華,南開如今均在校園裏面樹立起西南聯大紀念碑,而昆明的石碑是原物。
為的是“羅三校,兄弟列,如一體,為膠結”
全文我在後面附上。

在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後方書刻著抗戰以來從軍的聯大學生名單。
聯大學生投筆從戎,參加遠征軍,空軍,為飛虎隊擔任翻譯,在駝峰航線的運輸中獻身的英烈裏,就包括了聯大的學子。

其中也包括校長梅貽琦的兒子梅祖彥。
天色漸晚,看著石碑上一個個名字,可以想像的出那上面的每個人,都是和我們一樣的鮮活年輕,可面對的則是生死存亡,我想要讓自己體會他們的決心,卻始終難以企及,站在這裡,我隻有恭敬的獻上自己的感佩。







在快結束的時候
看到了著名的三校亭

代表了三個學校
由於天色太暗,沒有辦法全部納入鏡頭,隻有單個拍下。




發現我隻拍了兩個
汗顏··

刻著聯大校訓

 

在三校亭紀念碑旁邊可以看到的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名錄碑”

走近一看
我隻能說崇拜到五體投地,每個都是響噹噹的人物。



    聯大不僅是大師學者雲集,學生校友也是人才輩出
    獲得了諾貝爾獎的楊振甯、李振道是眾人皆知,也曾看到採訪李政道,他談起在聯大的學習生活,是他學術研究的啓蒙之地。還有趙九章、鄧稼先等8人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黃昆、劉東生葉笃正3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聯大師生擔任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共171人(學生92人)····

   
   西南聯合大學雖然存在時間短,但是卻讓後人念念不忘的,正在於聯大的精神是最寶貴的財富,在歷史時期,它所擔負的重任,為國家所做的貢獻,難以詳盡,更希望的是聯大的精神,同樣能照亮我們當代的教育之路。教育是國之本,不能輕視,不能忽左忽右制定政策,更不能以謀利之心辦教育。

   西南聯合大學校歌,很多白髮蒼蒼的老校友在聯大校慶時候,曾深情唱起:
       萬裏長征,辭卻了五史宮阙,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别離,絕檄移栽桢幹質,九州遍灑黎元血。
       盡笳吹弦誦在山城,情彌切。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
       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仇寇複神京,還燕碣。
最後附上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國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蘆溝橋之變爲時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陽之變爲時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爲時五十一年。舉凡五十年間,日本所掠吞蠶食于我國家者,至是悉備圖籍獻還。全勝之局,秦漢以來所未有也。
  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原設北平,私立南開大學原設天津。自沈陽之變,我國家之威權逐漸南移,惟以文化力量與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實爲其中堅。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遷移湖南,合組爲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以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贻琦、張伯苓爲常務委員主持校務,設法、理、工學院于長沙,文學院于南嶽,于十一月一日開始上課。迨京滬失守,武漢震動,臨時大學又奉命遷雲南。師生徒步經貴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爲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設理、工學院于昆明,文、法學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開始上課。一學期後,文、法學院亦遷昆明。二十七年,增設師範學校。二十九年,設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學年後并于本校。昆明本爲後方名城,自日軍入安南,陷緬甸,乃成後方重鎮。聯合大學支持其間,先後畢業學生二千餘人,從軍旅者八百餘人。
  河山既複,日月重光,聯合大學之戰時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結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複舊業。緬維八年支持之苦辛,與夫三校合作之協和,可紀念者,蓋有四焉:我國家以世界之古國,居東亞之天府,本應紹漢唐之遺烈,作并世之先進,将來建國完成,必于世界曆史居獨特之地位。蓋并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亘古亘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曠代之偉業,八年之抗戰已開其規模、立其基礎。今日之勝利,于我國家有旋乾轉坤之功,而聯合大學之使命,與抗戰相終如,此其可紀念一也。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曆史,各異之學風,八年之久,合作無間,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此其可紀念者二也。萬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軟化,此天地之所以爲大。斯雖先民之恒言,實爲民主之真谛。聯合大學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内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号,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紀念者三也。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稱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風景不殊,晉人之深悲;還我河山,宋人之虛願。吾人爲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間,收恢複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薊北,此其可紀念者四也。聯合大學初定校歌,其辭始歎南遷流難之苦辛,中頌師生不屈之壯志,終寄最後勝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曆曆不爽,若合符契。聯合大學之始終,豈非一代之盛事、曠百世而難遇者哉!爰就歌辭,勒爲碑銘。銘日:痛南渡,辭官阙。駐衡湘,又離别。更長征,經峣嵲。望中原,遍灑血。抵絕徼,繼講說。詩書器,猶有舌。盡笳吹,情彌切。千秋恥,終已雪。見倭寇,如煙滅。起朔北,迄南越,視金瓯,已無缺。大一統,無傾折,中興業,繼往烈。羅三校,兄弟列,爲一體,如膠結。同艱難,共歡悅,聯合竟,使命徹。神京複,還燕碣,以此石,象堅節,紀嘉慶,告來哲。

還疏漏了一個重要的地方
李公樸先生的墓碑
也是一個衣冠冢
原本該和聞一多先生的呼應
是我的過錯。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onialau&aid=333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