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2/11 10:49:29瀏覽2369|回應0|推薦9 | |
美國總統大選爭議雖然落幕,但中國仍然無法避開美國共和與民主兩黨的砲火交集。甫上台的新任總統拜登不甘示弱地擺出對中鷹派姿態,雖然無意與中國進行「新冷戰」,在強調美中雙方仍有合作空間的同時,仍持續痛斥中國是「威權獨裁政體」,是破壞美國安全與繁榮的始作俑者。年初美國會通過2021年《國防授權法》,確定建立太平洋威懾倡議(PDI),強化在印太地區的態勢和結盟,又制定多項制止中國取得美國敏感軍事技術的措施。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Gen. Mark Milley)更在公開場合上直指中國試圖在2035年追上美國,並語帶肯定的表明中國將在本世紀中葉擁有打敗美軍的能力。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下,未來拜登似乎只能在反中與恐中的道路上前行,短時間內能夠做的只是步伐快慢的調整。 美國當前形成的這套反中與恐中的「共識」是否符合兩國長遠的利益?國際社會與各國領導者們究竟該如何看待中國?澳大利亞著名學者詹姆斯.科倫(James Curran)在《金融評論報》刊文批評近期澳洲跟隨美國政府的中國威脅論已演變成「對中恐懼偏執症」,當前對中國外交政策的辯論幾乎喪失理性和分寸。美國知名學者和媒體人法里.札卡利亞(Fareed Zakaria)亦在美國《外交事務》雜誌發表《新的中國恐懼症—美國為何不應當對新挑戰感到恐慌?》一文,指稱中國在當前地緣政治和軍事領域較之於美國是相對負責任的國家。美國若對中國採取冷戰將嚴重拖累美經濟,應該試著容納中國在現行國際體系扮演更多角色,而非不計成本地孤立中國。 二戰之後,英國正式告知美國其已無力在經濟上繼續支持希臘和土耳其政府鎮壓共產黨叛亂,杜魯門總統(Harry Truman)為此向國會爭取撥款,欲實現以「馬歇爾計畫」為主的援歐戰略,此即為著名的「杜魯門主義」(Truman Doctrine)。當時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范登伯格(Arthur Vandenberg)表示支持,但同時提醒總統若想要獲得所有資源與支持,唯一的方法就是藉公開演講,造成美國朝野一致的恐懼氛圍。當今類似的調論似乎重現,包括兩黨、軍方和重要的媒體社群均一致認為中國現在是美國相當嚴重的威脅,美國需要一個更加強硬的對中政策。隨著疫情持續蔓延,確診與死亡人數居高不下,美國批評中國隱瞞疫情並打壓吹哨者,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新的調查報告指出,美國人對中國持負面看法的人數,持續由前一年美中貿易戰時的60%,驟升至73%,而且高達57%認為中國是競爭對手,26%的美國人把中國定義為敵人,這是自2005年開始調查這項民意以來的最高紀錄。 從冷戰時期的歷史教訓中,美國曾經體驗過誇大威脅的恐懼所產生的嚴重後果。例如麥卡錫時代國內嚴重的濫權打壓異議行為、危險的核武軍備競賽、越戰的泥淖與痛苦,以及對所謂的第三世界國家進行無數次強行軍事干預等等。如果今日仍以群體恐懼的手段應對中國的挑戰,當年的錯誤政策將無可避免地重現。過去四十多年來與中國接觸所獲得的成果得來不易,美國若甘冒風險促使兩國採取相互對抗的政策,將導致美中關係進入數十年的動盪不安。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