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7/04/13 13:52:02瀏覽8941|回應4|推薦10 | |
<徐總裁道歉的背後之省思---財經好書推薦13> 全聯總裁徐重仁因為新書發表會上,一席「現在台灣年輕人很會花錢,除了常常出國,還會想買新手機,但若沒有能力,就應該花少一點」的言論,引發年輕網友大反彈。 負面留言灌爆了全聯粉絲頁。 一天後,徐重仁自己在臉書貼文,虛心地道歉表示:「我與我這個世代的人,是不是經常只用自己世代的經驗,就簡單做出評判?而沒有設身處地了解年輕人的處境與心情。」 我認真看了這個新聞,再跑去看金石堂、誠品與博客來網路書店查看徐總裁到底寫了什麼?結果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這些網路書店上,按讚度與銷售量都很平靜,甚至只有一位網友在博客來評論了他的書,其餘評論區都是掛零,隻字片言都無,也沒人跑去那邊扔石頭、灑狗血之類的。 這就讓我感覺很好笑,年輕世代勇於利用社群工具來做發言,卻未必喜歡善用數位工具來做閱讀。整個台灣似乎有一種流於口水戰、表面戰、敷衍戰的現象,而沒有人願意多花點時間看看這位總裁到底講了什麼? 作為一位部落客,同時也是一個自由工作者,我個人是不太認同徐總裁在公開場合所說的那一番言論,重點並非他的發言有何不對(基本上他是用心良苦、婆心苦口,並沒說錯),而是他是總裁、是老闆、是台灣經濟高成長時代所培養出來的成功者。 同樣的話由我這位名不見經傳的老部落客來說,不會引發反彈,但由他來說,就會感覺很怪。 怪在哪呢? 第一、許多人的爸爸都在1970年代努力奮鬥過,但起薪沒有9000元新台幣。我記得我小時候看過我爸的薪水單,好像也才8000元,但那是他工作近二十年以後的結果,當時我家有三個小孩,而最小的我也都小學三年級了,我爸那時也四十出頭了! 二十多歲的徐總裁會起薪這麼高,跟他擁有逢甲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士、日本早稻田大學流通經濟學碩士的學歷有關。但今天就算是他以同樣的學歷條件,在毫無相關經驗下,他能應徵得上統一企業的企劃工作嗎?我覺得有待商榷。 多少人頂著博士光環,都在比較利益的經濟學原則下,轉而選擇去賣雞排,這就說明了經濟大環境已今非昔比,年輕人的就業機會與發展前景,不是四十年前所能相提並論的。 四十年前苦雖苦,但至少大家對未來有個希望,而且年輕人的上面沒有一堆老人天當花板,大家只要願意一卡皮箱走出國,闖蕩闖蕩也有機會,更何況是到大企業認真從基層幹起呢? 以今日全球經濟都陷入新平庸、新常態成長的情況,徐總裁說「年輕人不要計較薪水比別人低,忍耐不計較,好好工作有一天老闆就會看到」,確實很難發生。 這也難怪徐總裁道歉文貼出後,不少網友反吐嘲:「所以徐總會幫小編加薪了嗎?」 第二、年輕人愛花錢,但錢從哪裡來呢?還不是上一代享受經濟高成長的家長呢?所以總裁怎麼可以批評年輕消費者呢,該批評的對象是無限量供應鈔票給年輕族群的中高齡族群才對。 像我家比較倒楣,家長不爭氣,所以小弟我年過四十,依然不敢出國吃喝玩樂,連手機都愛用國貨,同時要綁約兩年,才以990元購得。所以,年輕人愛享樂,怎麼會是罪過呢?罪過的是白手起家的富一代家長,沒有對下一代做好理財教育吧? 我認為徐總裁批評了一個社會現象,也指責了一個社會表象下的刻板箭靶---反正年輕人就是愛享樂、不愛工作;愛亂花錢、不愛賺錢....。但誰說是這樣呢? 這就跟我們老愛批評年輕人很草莓、不耐操、不抗壓一樣,但誰說是這樣呢?只要你願意給驢子蘿蔔吃,驢子也會任勞任怨向錢跑;但連千里馬都沒飯吃了,當然不管是驢、是馬,都要躺下來吃窩邊草啊! 這道理不是很簡單嗎?但作為一個在大企業高層待久的人來說,恐怕就很難想通這個道理。 以上兩點,是我認為徐總裁發言引發眾怒的背後因素:第一個因素,讓他欠缺對年輕世代前途茫然之苦悶的同理心;第二個因素,讓他不理解消費現象背後的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公平與富二代、貧二代間的新社會階層差距。 假如我是徐總裁的兒子,我是龍生龍、鳳生鳳,在家世良好的成長背景下,很快就能走上創業之路。就算是個小上班族,在我不必養老爸的經濟後盾下,我勢必會每天喝一杯咖啡,而且是手沖精品咖啡,而非小七的25元平價咖啡。 但我不幸,不是徐總裁的小犬,所以只能每天也喝一杯咖啡解悶,而且是選擇小七難喝的咖啡。偶爾心情好,案子多接一點,有多賺點錢,還可以去有星星的地方,慵懶地躺在沙發上好好享受高級一點的咖啡。 徐總裁在新書<真心看自己,有念則花開:徐重仁的經營哲學與人生追求>一書中說,「人要有一種體貼的心」。但平心而論,我認為他犯了台灣一堆老人家---或說老而不退之成功者常犯的錯誤,只以習慣了三、四十年的成功模式來看顧客,而顧客的心早已非他所想的那一個樣子。 舉例來說,新書中徐總裁自己口述經營心法說: 「進入全聯的第一天,我在記者會上告訴大家一個目標:全聯要在二○一七年店數成長至一千家,二○二○年營收突破兩千億。這個目標一喊出來,一堆人追著我問這數字是怎麼定出來的?老實說,這個數字是用喊的,我根本沒有精算過,只是覺得整數比較好記,而這個靈感則是從施振榮先生那兒來的。 有一年,我去聽施先生的演講,他喊出了「20 in 20」的口號,意思是二○二○年時,宏碁集團要有二十家子公司,這是他的企圖心。回來之後我想,7-ELEVEn 應該可以「2000 in 2000」吧,於是下定決心組織重整,向大家宣示這個目標,要在二○○○年時成長至兩千店。 當時,7-ELEVEn 全台只有八百家店,而展店主管向我報告,說台灣市場已經飽和了。然而,我看到美國有幾萬家店,日本則有幾千家,直覺認為台灣的空間還很大,不可能已經飽和。於是,我換了另一個主管,結果在一九九九年就達標了。」 但我試閱了這一段文,就深感不解,認為徐總裁可能沒想過,店家數越開越多,固然對消費者購物有利,但是---但是每家店的營收與獲利績效都跟著往下降,這不是變相地在壓縮經營夥伴,也就是加盟店與店長的利潤嗎?當一例一休新法通過後,受害最大的不就是滿街都是便利超商之店長呢? 所以,經營事業到底是追求短期的營收、開店數與營業利潤之增長?還是追求長、中、短期的良性發展呢? 以徐總裁書中的話來說,他認為:「什麼叫做看得見,有感?就是做了這樣的改變後,顧客真的增加,業績真的成長,這樣大家才會相信,你說的是對的。因此,進入全聯後,我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做出來給大家看,讓大家有感覺。」 很明顯地,徐總裁是一個很標準的企業經理人想法,必須在短時間內交出績效給董事會或董事長或背後的老闆,這種竭澤而漁的心態,恐怕並非大企業長治久安之福。 第二個例子,我來舉全聯的水果區為例。徐總裁認為: 「為什麼要先從水果做起?你到菜市場旁邊去看,水果店一家接一家的開,表示大家都要買水果。一般人買蔬菜的機會少,買水果的機會比較多,如果我們把水果經營好,賣的價格又漂亮,大家一定會變成我們的顧客。 顧客的心理是慢慢醞釀而成的,你要去想,當這個客人進到店裡的時候,第一個展現在他面前的是什麼?是豐富、五彩繽紛的水果平台,那他看了就會有購買慾望。 如果顧客第一眼看到的都是些有的沒的,水果也是一點點、一點點,看起來好像不新鮮,他就不想買了。」 這一點,我從我自己也是小小顧客的心理來評論,就期期不以為然了。因為,我從來沒在全聯買過水果,因為包裝過的水果都不便宜,真正的全聯準客戶---也就是沒錢上百貨、超商買東西的升斗小民,直接到黃昏市場去買廉價水果就好啊! 當初全聯會成功,不就是這種黃昏市場的成功寫照嗎?店內黑黑暗暗的,但卻像藏寶圖一樣,可以找到秀夠大碗的平價商品,這樣不是很有一種實體掏寶的大樂趣嗎? 結果徐總把全聯變成放大版的便利商店,把全聯變大七,我都不想去了,更何況省錢的歐巴桑了。 當然,全聯過去三年來業績是有成長,但那是拓展年輕新族群、展店、悄悄提高貨單價的成果,這代表未來三年還是會如此嗎?我個人內心是很打上一個問號。 但也有可能,在競爭對手垮台上,例如之前的松青超市系統,也會造成短期內營收上升的假象。 但我要問的是,全聯營收不斷增加,這會代表的是全聯經營成功的KPI指標嗎?如果是,我認為這種以營收、毛利率、利潤率來看一家流通業之成敗的觀點也太傳統了。若果如此,特斯拉、亞馬遜這種創新經營模式都不用混了。 以上,是我落落長地發表對徐總裁新書之評論。雖然我認為他是不會看到的啦,也不認為看到後會有何反應,但我還是認為,他某些經營觀點真的太old fashion了。像他說:「我告訴大家,你讓社會大眾有個舒適的購物環境,然後滿足他們的需要,那會為顧客帶來一種幸福感,他們自然就會支持你。」 我會想告訴徐總裁:讓東西又好又便宜,真的,會讓人比較幸福,畢竟現在年輕人起薪才22K、26K而已嘛...... 王志鈞 台灣財經作家、部落客 2017/04/13 PS.這是一篇書評,請不要覺得很奇怪,但還是推薦你去看一下這本書,至少是流通教父的經營心法之傳承,只要你懂得獨立思考、創新一下就好。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