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運璿百年誕辰有感
~~~~ 2013 年 12 月 15 日 「人間福報」社論 ~~~~
一九七○年代,台灣面臨兩次石油危機、退出聯合國、台美斷交,行政院長孫運璿突破體制,引進科技人才,設立工研院、竹科,推行十大建設,被譽為經濟推手。此後每逢經濟危機,大家總想起他,感嘆難覓國之棟梁。今年是孫運璿百歲誕辰,產官學各界咸表嘆少了人才活水。
目前政府支持度低迷,公務員多深感挫折。行政院長江宜樺說,替人民做事沒理由找藉口,不管碰到多大挑戰,多民粹環境,要用有為者亦若是的精神前進。
民粹環境可能是「孫運璿時代」無法再現的關鍵之一。孫運璿於一九八四年因病辭卸行政院長;民進黨則於兩年後成立,逐漸形成兩黨政治。不容否認,在威權體制下,人才較易發揮。
這不是否定兩黨輪替的民主,但美國國會兩黨議員惡鬥,導致聯邦政府關門。近來泰國政治動盪,示威者要求總理下台,卻拒絕再度選舉,原因是主導示威的民主黨知道選不贏,認為「占多數的選票」多為低知識水平而容易被收買的中下階層,因此希望國王指定總理。
倫敦市長強生上月訪大陸,驚讚一千三百公里的京滬高鐵兩年完成。在英國,兩年只是用來規畫,接下來還有層層關卡。兩相比較,當然有政府能力的差別,但民主與專制的不同也是原因之一。
孫運璿擔任行政院長時,雖有民進黨前身的黨外運動,但基本上,政務的推動沒有太大阻力。如今則如美國國會,政府法案能否過關,不在理性討論,而在選票考慮、意識型態糾結。泰國民主黨否定「少數服從多數」,遂行「少數暴力」,這種情形台灣也有。
許多民主國家陸續出現民粹環境,首長枯坐國會整天,無法上台報告施政,甚至被擋在議堂外。以往那種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不再,常見不滿政府的少數,可以一夫當關萬夫莫敵。
歷史上,皇權體制能有貞觀之治,靠的是明君與治世能臣,缺一不可,尤其是明君。民主時代則是縱有輔國之才,也可能無力施展。當然,民眾需求不能均以民粹視之,近來烏克蘭示威不斷,民眾要求加入歐盟,主因之一是希望擁抱歐式民主。因此西方大國紛紛要求烏克蘭政府,不能武力鎮壓。
但西方民主無法通行全球。上月,大英國協高峰會在斯里蘭卡召開,英國首相卡麥隆要求改善人權,被該國總理回嗆不要干涉內政。本月初,卡麥隆率領史上最大規模工商團訪中,不談人權,簽署多項經貿協議,只盼提振經濟。
英國經濟不佳,多半非關民主;歐盟許多國家債務纏身,亦非民主之過,政府英明與否才是關鍵。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射出三枝箭,號稱安倍經濟學,雖然至今效果未盡理想,卻稍鼓舞民心,反對黨也不敢攖其鋒。
台灣是否少了人才活水,難說。現在是否沒有孫運璿這樣人才,也難說。但當官員在立院被百般羞辱,「官不聊生」就會使人才卻步。偶有企業菁英入閣,卻多難展長才而掛冠求去。民主非萬能,要看是何種民主。政府與民代唯有看大局,才能有大格局。國家是永遠的,選舉是一時的。無論在朝在野,為官為民,都應以全局、多數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