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0/10 12:31:35瀏覽167|回應0|推薦0 | |
最近拍賣市場的要聞,除了趙無極的大作《1985年6月至10月》創下歷史紀錄之外,另外一件就是班克斯 (Banksy) 的自毀畫作事件了。上個禮拜五,在英國倫敦蘇富比當代藝術夜拍會場,正當「氣球女孩」(Girl with a Balloon) 以140萬英鎊落槌後,突然警報大響,畫作底部就被畫框內部安裝的碎紙機,切割成好幾條碎片。事情發生後,仔細研讀各大新聞媒體報導,發現大多對班克斯的「創舉」讚譽有嘉,甚至有報導認為有助於作品的增值,這究竟是為何呢?這篇就來做個歸納與分析。 影響拍賣作品成交價的因素很多,包括作者、尺寸、出處 (provenance)、媒材等等,其中作品的情況 (Condition) 也是關鍵。要是作品不小心有些瑕疵 (如顏料脫落、斑點),都有可能影響作品的價值,而依據作品的媒材、創作年代,這個影響也會有所不同,這時或許需要修復師的幫助。若是作品有嚴重的損壞,如撞傷、割裂等,可預期地,這將對畫作的價值產生巨大的負面衝擊──原本可能價值百萬的名畫,一夕間或可一文不值。若以此類推,班克斯的「創舉」,對價格應該有所衝擊,那麼為何外媒一致看好班克斯呢? 這邊筆者歸納出幾個原因,首先造成此次自毀事件的主使者正是畫家本人。拍賣公司傳統上的定位是屬於次級市場,也就是買賣市場上已有的商品,其中藏家間的互通有無占絕大多數。然而這次交易,顯然賣家便是藝術家本人,否則他何能於畫框內部裝設碎紙機與感應裝置?另一個鐵證便是班克斯在Instagram的貼文,事發後他立即分享了這張充滿錯愕的照片,上方更寫著“Going, going, gone"此等充滿諷刺意味的用語,顯示本人早已知情。若是由畫家本人進行「改造」,這將視為作品的一部分,因此,何來貶值一說? 第二,因為這是當代藝術 (contemporary art)。受到後現代主義影響,從60年代開始,西方藝術開始屏棄傳統媒材,勇敢挑戰新的詮釋方式。其中,行為藝術 (Performance Art) 與觀念藝術 (Conceptual Art) 逐漸脫穎而出。近幾年,許多藝術圈人士都在討論將這些藝術商業化的可能,而班克斯此舉可謂將概念實際落實的第一人,可預期的,未來將在拍賣會上見到更多稀奇古怪的「創舉」。 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因為搞怪者是班克斯。班克斯素來以神秘與搞怪出名,出身英國Bristol 的他,以街頭塗鴉出名,至今聽說沒多少人見過他的廬山真面目。也因為畫家獨特的風格,此次的惡搞將視為作品歷史的一部分 (part of its history) ,反而因為具有獨創性,提升作品的價值。若是惡搞者不是班克斯,而是其他的畫家,非但不會增值,恐怕還有負面的衝擊。 幾天過去,此「創舉」的成效可謂相當顯著。班克斯原先對台灣人民來說我想是個陌生的名字,就連筆者也是到英國後,才有所聽聞。而事發後,國內媒體罕見見到相關的報導,我想以行銷的角度,班克斯與蘇富比無疑是打了一場極為漂亮的勝仗。 最後,筆者也要強調價值 (value) 不等同價格 (price)。無論藝評家再如何強調它的觀念價值 (conceptual value),這始終是個意見。究竟此次行動能否貢獻並轉換到價格 (price),還是要看未來的藏家買不買單。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