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雜學0004]《理直氣平》佳句摘錄
2012/08/21 21:48:44瀏覽344|回應0|推薦0

【書籍資料】
1.書名:《理直氣平》

2.作者:洪蘭
3.出版社:遠流出版

4.出版日期:2010年初版


【其他】
1.書源:圖書館
2.閱讀日期:2012.07.21~2012.08.01

【緣起】

洪蘭教授很多觀念令謙信耳目一新、振聾發聵~~

 

【佳句摘錄】

P.17

唯有深度自我期許的社會才樂於檢討;唯有檢討之後積極有效的行動,才能使自己進步。人最怕守成、安於現狀不肯改變,事情只有做了才會知道哪裡要改進。

凡事躊躇不前,只會蹉跎掉一生。

啟蒙的重要性在於大腦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到四歲左右才成熟,但是四歲之前我們已學會很多東西,那時的學習機制主要是模仿。

 

P25

沉著穩重也可以在生活中訓練,平時多讓孩子做事,讓他有機會接觸到不同情境,觀察到不同人的反應。最重要得是萬一事情做錯,不要大聲斥責,使孩子心生恐懼以後不敢再試,更不可過度責罵使孩子因怕被罰而委過他人。

科學家已在大腦中看到沙盤演練的結果─看到別人做或想像自己做這件事,跟實際動手做活化的是一個神經迴路。

 

P45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史瓦茲說:「規則可以防弊,但是太多的規則會產生庸才。

 

P55

專業以外的涉獵與嗜好使我們的心靈有寄託,談吐風趣,言之有物。人除了專業以外,還有感情,一個人必須先安頓好自己才能幫助別人。人文素養或許與他的專業無關,卻與他是個甚麼樣的人有關。

 

p57

穿得乾淨整齊是對自己的尊重,自重才會帶來別人的尊重,別人的尊重又會強化自重與自愛,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造成孩子的好行為。

 

P61

一位幫助盲人的高中孩子寫道:「一個正常人如何才能體會到身心障礙朋友的痛苦?」答案是:「永遠沒有辦法」這是真的,除非身歷其境,永遠沒有辦法體會別人的痛苦。

 

P77

學習是最不能只看「最後結果」的一件事。因為學習跟神經迴路連接和固化有關係,這兩件事都需要時間來穩定。我們的學習曲線不是一條直線,他是貝殼狀的,所以不能性急。每個人學習的速度不同,定期的考試對學習慢的人就不公平,他不是笨,他可以學,只是需要的時間比人長而已。

 

P99

「心想事成」是祝福的話,在真實世界是「有志竟成」才會成功,就算有天命,沒有盡人事,天命也不會實現。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禍福是一枚銅幣的兩面,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不然怎麼會有「否極泰來,樂極生悲」的成語呢?

 

P101

葛拉威爾在《決斷2秒間》中說:「要成功需要一萬小時的努力,如果一天工作三小時,需要持續做十年才有可能看到成果。」

 

P110

青春期是最應該好好讀書的時候。為什麼單挑閱讀呢?因為閱讀是把別人的經驗和智慧內化成自己的最快方法,人生有涯,而知無涯,當我們無法去經驗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時,最快的方式是透過閱讀,將別人的知識內化成為自己的,現在在實驗上已知你所讀的書、你的經驗、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全都會在你的大腦中留下痕跡,影響你的神經連接。過去的記憶會決定未來的行為,這些思想與行為慢慢累積成你的人格,最後成為現在的你。

 

P114

一個事實要對孩子有意義,必須先把它消化,找到它和別的事實之間的關係,在原有的知識架構中把它定位,這時這個知識才是他的,他的知識面才會擴大,才能融會貫通達到教育的目的。

 

P123

在神經學裡,創造力的定義是兩個不相干的神經迴路碰在一起,活化起第三迴路,因此它必須先要有緊密的神經迴路,才有可能使不相干的神經迴路碰在一起,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標準答案是死背一個固定的答案,它只活化一個固定的神經迴路,所以久而久之,其他不用的神經連接就被削減掉了,因此標準答案是扼殺創造力的最大元兇。

 

P125

詹姆斯‧巴哈《學習要像加勒比海盜》說:靠創意吃飯的人一定要隨時進修、大量閱讀。書只要有興趣就看,不必問能帶來什麼好處。知識是相通的,知識會吸引更多的知識,使學習新知更容易。在關鍵時刻,你比別人多一點知識、多一分靈感,就可能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創造力的定義就是在同一個東西中,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

 

P128

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多加觀察,就會看到他與別人不同的地方,如果是好的,就鼓勵他,使這長處變成將來謀生的技能;如果是不好的短處,要趕快改掉,不要等到後來積習難改,後悔莫及。

 

P135

林語堂說:「覺察、懷疑是一切思想的主力,求知、養趣是一切學問的水源」

 

P139

命運女神真的只敲準備好的人的門,準備好的人看到那是機會,沒有準備好的人,錯過了都不知道。

 

P140

人生有很多想不到的機會,所以,不要拒絕工作,抱著學習的態度認真做,每一份工作都能教你些新的東西,起碼也教你那個領域基本的做事規則。知識學來什麼時候用,誰也不知道,但是機會來了,那個知識派上了用場,就使你攀上更高一層的工作。

 

P185

同一張圖片,我們對它的看法不同時,所引發的情緒不同,感覺就不同了。所以痛苦不是來自事物本身,而是來自你對它的看法。

你有能力隨時改變你的想法,決定你自己的快樂。

 

P186

丹麥哲學家齊克果:「生命只有走過才能了解,但是必須往前看才活得下去。」

 

P190

要去除不確定性的焦慮,唯一的方法就是爭取主動,如果操之在我,這個不確定性就大大減少了。美國的研究發現,大企業中,職位越低的,消化系統的毛病越多,大老闆天威難測,小職員每天戰戰兢兢,不確定性太高,日子難過。

演化雖然使我們容易焦慮,但是它同時也給了我們一個補救的方法,就是當痛苦的結果是愉快時,我們會忘卻前面的痛苦,只記得後面好的感覺。

 

P194

人是種奇怪的動物,不能接受別人的批評,也不能接受自己的批評,如果自己上了當或做了蠢事,哪怕別人並不知道,也要想盡方法為自己的愚蠢辯護。在心理學上,這叫「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人會用各種方法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因為任何知識、感情或行為上的不一致性,都會引起內心世界的不安,人不喜歡不安的感覺,尤其不能接受自己是愚蠢的事實,所以必須把責任推給別人或找各種藉口重新解釋這個情境,以達到內心的平衡。

 

P200

「恨鐵不成鋼」而打孩子,這個觀念大錯特錯,孩子一定要先是鐵,打了才會成鋼,如果根本不是鐵,打死了也不會成鋼。父母不能不論孩子本質是什麼,就一味要求他和別人一樣,更不能因孩子的表現不如自己預期而痛打孩子。

 

P201

任何事情不論多微小,只要超過孩子的能力就是壓力,過長、過大的壓力會殺死海馬迴的細胞,使孩子的記憶衰退,不要叫孩子圓你的夢,因為那是你的,不是他的,更不要常說「你讓我很失望」,這種話只會使孩子放棄自己。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當一隻狗怎麼做都不能改變環境時,牠會放棄嘗試,到後來環境改變了,牠有機會可以翻身時,牠也不會去做,因為牠已經習慣牠的悲慘了。

 

P208

口語表達能力在二十一世紀很重要,因為時間就是金錢,別人沒有時間慢慢揣摩你句子背後的意思,聽不懂時,別人掉頭就走,沒有第二次機會。

 

我們可以藉著大量的閱讀來幫助各種各樣的句子神經迴路的活化,使成強固的迴路連接,將來要用時,便可脫口而出,所謂「出口成章」。

 

P209

現在有兩個很容易的方法可以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一個是鼓勵他廣泛閱讀,書寫的句子是完整的,先讓他們熟悉完整的句子,以便隨時提取出來用;另一個是盡量讓孩子把話說完,不要打斷他。孩子因為說話慢,常常話未說完,大人注意力已轉移了。這種不耐煩的態度會使孩子感到不受尊重,久而久之就不開口了。

 

P217218

歐陽修說:「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商量多就是多推敲,寫完要仔細看詞用得對不對,條理有沒有順,有沒有贅詞。

學作文還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寫日記,許多人不喜歡寫日記,那是因為把日記寫成流水帳,每天講同樣的事,所以沒什麼意思,不想寫。其實,寫日記是一個訓練觀察力和表達能力最好的方式。你把看到的東西說給自己聽,因為你知道自己看到了什麼,因此,在寫時就可以不必怕詞不達意,可以盡量用不同的方式來描述你所看到的東西或某一個事件。很多時候,我們若是不描述它,這個事件很快就從眼前消失了,有時甚至覺得連看都沒有看見。

語言是紀錄記憶最好的方式,比心像有效。

因為你要描述它,你會看得仔細,這就訓練了你的觀察力,久而久之,你發現你所看到的東西比過去多了很多。

因為大腦是個有限的空間,有限的能量,只能選擇性的處理感官送進來的訊息,它取捨的標準就是我們的注意力,而決定我們注意力的就是我們的背景知識。因此,同樣的訊息存在於環境之中,有背景知識的看到了,沒有背景知識的有看沒有到。寫日記可以訓練我們的觀察力,降低訊息進來的門檻,使一眼看過去所收進來的訊息比別人多。

 

P223

靜下心來、放慢腳步,對每一件事仔細觀察、細細體會,當然還有豐富的背景知識做後盾,因為大腦看不見我們不認得的東西。如果腳步匆忙,東西一晃而過,就沒有機會留下印象,等於沒有看到。這個情形在出國旅遊時最顯著,有事先看過介紹旅遊地的書,了解它歷史的人,看到的東西遠比一般人多,雖然都是同樣走馬看花,但是準備的人知道要看什麼。

 

P230

要改變孩子的壞行為,不是只是禁止他、懲罰他,而是要替他找出一條可行的替代之路。

從腦造影實驗中看到「沙盤演練」為什麼有效。當我們假設某一件事的發生時,大腦會活化解決該事件的神經迴路,留下痕跡。當該事件真的發生時,在緊急狀態之下,這條曾經走過的路會活化得比別人快,可以立刻做出應變行為。所以「沙盤演練」就是將神經迴路先連過一次,在緊急來不及思考時能做出恰當得應變措施。

 

P258

多讀書使我們看到事情的因果關係,了解因果關係就明瞭事情在外界的定位,不會以為自己不好,自怨自艾。很多時候,愈逃離,面前的山越高,一旦面對它,它就突然變矮,就在你能力可以處理的範圍之內了。而且事情不處理會像滾雪球似的愈滾愈大,最後不可收拾。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