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無限的遐想—選賢與能
2015/01/16 03:48:39瀏覽3318|回應32|推薦2

如果一個政黨全面執政後,總統提名大法官,利用大法官釋憲變相修憲,極少數人決定憲法內容是非常可怕的現象。


無限的遐想—選賢與能

沒有一種政治體制或一項政策是完美的,但是缺乏多數民意的參與和支持,最後將會造成民怨,民心思變也跟隨而來。

從過去的帝王統治到近代的極權統治或間接民主政治制度,這些權力高度集中的政體,都是由一或少數人負責領導管理,卻缺乏完整的監督制衡機制,國家盛衰起伏非常大,長期穩定性低,風險極高。朝代更替或政黨輪替,是人民唯一擁有,也是被動的選擇權力,無法主動直接選擇自己所要的。

少數菁英統治讓國家暴露在極大的風險中,大陸經濟從毛澤東逐步發展到現在,台灣從亞洲四小龍快速淪落到現況,就是兩個大起大落的例子。執政者看衰中國及為了選舉而仇中的策略是重要原因之一。其他如資本主義社會分配不公平,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現象,也是執政者在做大大餅,偏重追求經濟成長的思維下,忽視公平正義的配套方法所造成的結果,長期會造成社會的不穩定,也會反噬經濟成長的成果,這是在選舉壓力下所造成的錯誤政策方向。國家需要的是長期穩定的發展,靠「政黨輪替」短線操作是完全做不到的,像金融投資一樣,大起大落的操作方法並不是好方法。

自從第七次修憲以後,立法委員選制改變,偏向兩黨政治,政黨競爭更形惡化,黨同伐異讓優秀人才怯於從政。試想當你有一半的機會可以執政,而且要推出能夠完全屬於自己的特色,又能讓多數人滿意的政策,並不容易時,怎麼辦?較簡單的方法就是阻礙對手的施政,讓政績無法顯現。於是議場內的抗爭或街頭抗爭等各種非理性的鬥爭就開始上演,汙名化解構對手的形象、掣肘其施政成為主要的戰術,也完全取代其他政策主張。在少數領導的體制及兩黨政治政黨惡性競爭之下,這種廉價的對人不對事,對執行細節而非大方向,見縫插針有針對性的挑剔和批判,加上媒體有意或無意的推波助瀾,引領人民過度不當的期待,除了摧毀對手外,完全無助於公共事務的解決。

陳水扁的貪汙、馬英九被汙名成無能,就是在野黨長期使用汙名化模式,及個人個性缺失下激盪出來的,以這樣的戰術,替下一次選舉做準備,他們的主要政策及執行方式從來沒有被完整的討論,在野黨也沒有提出對案,讓人民比較選擇,完全使用民粹及抗爭加以否定,以拖垮執政者為主要目標,忠誠反對黨只是一種夢幻,這樣的政黨競爭及選舉模式實非人民之福。許多觀念清晰差異不大的政策,只因各自得政治目的,不思協調溝通而以分化汙名對抗取而代之,因而拖延多年,國家及人民永遠是最大的受害者。

在目前的政治體制下,權力集中在一人手中,很多人都把希望寄託在一人的身上,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理,對執政者造成極大的壓力,政策也經常失去準則。但是世上沒有完美的人,每個人除了天生遺傳不同外,其成長過程、接受的教育、職業、政治、宗教文化背景也不盡相同,加上個人在知識或經驗的累積過程中也會有執著、偏好與盲點,形成獨有的個性,表現在政策的制訂及執行,就有可能會有主觀或本位的傾向,尤其在激烈的選舉中取得權力授權後,自我膨脹的傾向會更加明顯。誠如民進黨文宣部鄭志鵬主任在媒體上所說的:「…,不管用任何人當行政院長,我們都可以挑得到毛病,這是一個價值觀的對抗,…」,這種做法會擾亂施政效能,卻很貼切地說出政治人物「賢與能」的迷失。

一人或一黨完全負責的說法,在目前只有政黨輪替可以選擇的制度下,聽起來非常刺耳,人民可以有多少個四年或八年可以等待?這純粹是既得利益的政治人物的騙術而已,人民卻永遠陷於相同的「政黨輪替」漩渦之中,體制有缺失、制度不完整及個人能力的限制,是間接民主的盲點。

公共事務千頭萬緒非常繁雜,以目前的憲政體制的缺失,有可能會因政黨全面執政,讓我們重返過去強人或集權的時代。加上人的不穩定性,想要讓大多數人滿意並不容易,為了降低少數執政的風險,為了國家長遠穩定的發展及人民福祉著想,突破性的改變是全民可以思考的方向,應該考慮的是人民要甚麼?而不是政治人物要給甚麼?先進的民主國家實際上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

建議長期的方向以實行直接民主為目標,至少在憲政改革時也要列為選項之一。由全民或多數人(十萬?百萬?自由登記?)共同制定政策、立法並監督,徵選專業團隊,賦予適當的權力負責執行,這樣除了可以提升政策品質的穩定性,同時可以降低權力集中的風險,把處理公共事務的重心從選舉轉移到制度的建立及改善。

自從民主化以來,許多民意代表、監委、媒體記者、名嘴、社會團體及網路鄉民,他們很多人缺乏專業,卻擁有媒體的光環,少數人掌握話語權,像專家似的以偏概全大肆批評、指責、控訴政府的施政,整個社會陷入理盲又濫情的境地。更多的政治人物更是「不惶多讓」,言行不一,見樹不見林,試圖誤導民意。相信如果沒有政黨或政治人物的政治操作,沒有媒體及網路社群的推波助瀾,社會就會變得更理性更和諧,許多人的無力感會消失,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也會提高。

國內網路及通訊技術發達而且普及,利用專屬網站、頻道及各類通訊、影音文字傳播媒體,很容易就可以將訊息傳送到每個人手中,加上安全機制就可以提供腦力激盪、開會討論及投票之用。自然人憑證、金資中心的金融資訊系統、證券及期貨的交易系統可以作為安全運作的參考,國內的人才技術非常充足,可以解決更多的問題。

開會討論及投票規則經過公開討論訂定。採取非固定場所的網路開會,無開會時間限制,有議案或法案的期限,主要以文字公開表達,也可以用影像簡報輔助,公開投票。這樣會比目前立法院的運作模式,更加公開透明,有理性,有效率,更符合多數人的意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思考空間及時間,可以防止少數人的操縱或誤導,避免假民主的出現。

投票可以採多數決或共識決,要審慎訂定適當的比例。也要有保護少數及弱勢的機制,在不同的政策及法規中訂定,可以防止多數暴力。

少數菁英統治難以滿足多數人民的期待,想要圓滿解決各種公共事務,可以先由單一或多組專家或事務官員提出決策規劃,然後開放資訊讓更多外部專家及民眾加入討論,達到廣泛參與及整合的目標,專業加上民意,一個諸葛亮加上三個臭皮匠,持續且深入的集思廣益,可以避免少數決策的缺失,兼顧專業、效率及公平正義應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

爭取直接民權的長期目標緩不濟急,短期建議修改目前選舉制度,讓民意代表可以真正代表民意,不受政黨操控為目標。個人建議:

1、增加民意代表人數,避免少數決策及監督可能造成的風險。
2、降低選舉門檻或不設限,讓有心為民服務的人有參與公職的意願及機會,擴大選才範圍,廢棄政黨票避免政黨操控
3、完全公費競選,取消政黨及候選人的選舉補助款。不可以有任何形式的政治獻金,降低金權政治的弊病。
4、廢除單一選區制,不論全國性或地方選舉一律不分區,符合行使職權的區域範圍。例如立法委員和總統以全國為單一選區,縣市議員和縣市首長都以個別行政區為單一選區
5、只能使用文字模式在公設選舉專用的網站及廣播電視頻道發表政見,不可以有其他任何形式的競選助選活動及廣告。白紙黑字見真章,排除選舉技巧的因素,我們要的是有整合管理及監督能力且言行一致的人,不需要能言善辯。
6、選後政策執行及投票發言需與政見一致,否則解任,達到選賢與能的目標,降低政策的不可預測性。
7、競選期與任期等長,讓選民可以更認識候選人的人格特質及基本主張,避免被競選包裝及造神策略所蒙蔽。
8、完全公開相關職權的資訊給參選人,達到公平競爭的原則。

如果能夠讓人民修改職權行使法及議場議事規則,人民可以監督民意代表,監督制衡可以更完備。期待大家一起深入討論。

在目前偏向兩黨政治的架構及選舉制度下,想要做這樣的改變可以說是很困難,要政治人物放棄自身的利益完全不可能,先由人民主導修改公投法是一個好方法。如果能夠得到多數人的認同,也可以共同推出一組有相同理想的人進入立法院改革,先讓監督機制回歸人民手上。也可以降低門檻用罷免立委的方式。要達到目標並不容易,人民尤其是年輕人是該深思了。

如果少了政治人物,少了媒體有意或無意的推波助瀾,我相信人是理性而且可以溝通的,我們不缺專家,專家可以帶領人民一起深入討論,多的是濫竽充數的政客。我們不缺溫和理性的人民,多的是激情自私的少數個人及團體。只要有一個長期溝通管道,可以集思廣益,這個國家一定會更美好。期待大家一起深入討論。

--------------------------------------------------------------
〈以下是節錄自2006/6/12 寫給國民黨馬主席的一封電子郵件〉

您一直主張行憲不是修憲,我個人有不同的看法,我門不能期待每個擁有權力的人都會確實遵守憲法,我個人認為當務之急是要求遵守憲法沒錯,但是長期則主張要修憲,但是不要由政黨發動,而是由人民主導,由許多專家帶領全民一起修憲,全民集思廣益修復這一部憲法,這項工作是長期且艱難的,但是欠缺的是一個中立的溝通平台,……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mpcdudn&aid=20199954

 回應文章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lswu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2/20 13:27
美式民主衰敗 台式民主崩解    中國時報/洛杉基/作者為科技業顧問、專欄作家    2014-11-10

lswu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2/20 13:25
李光耀的「天下」已無台灣  聯合報/龔濟/文字工作者  2014-08-08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