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印度Amma—賈艾梅(Amy Carmichael)
2024/03/24 02:07:28瀏覽110|回應0|推薦7

  十九世紀初期的印度,已經經歷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炎熱的天氣,漫天的塵土,混雜著各種不同的氣味:垃圾、牛糞、香燭、汗水和辛辣的咖哩。瘦弱的牛隻肆無忌憚的蹣跚在馬路中央,瘦骨嶙峋的乞丐一排排的躺臥在地上。社會最低階層,數以百萬計的賤民,是印度人所說前世作孽、今生贖罪、不值得同情和幫助的一群。

  在地球另一角落,英國的開西大會正向青年人發出呼召,激盪著成千上萬的宣教士到非洲、大洋洲、中南美洲、中國、印度等地。戴德生的話語:『每一個小時,世界上就有四千人死去,他們沒有基督,沒有盼望的跨進了死亡的門檻。』『所以你們要去』的呼聲,也撼動了賈艾梅(Amy Carmichael)這個年輕的英國女孩。

脫離地的吸引

  一八六七年十二月十六日,艾梅生於愛爾蘭北部的一個小村莊。她的父親是愛爾蘭一家紡織廠的老闆,父母均是虔誠的長老會信徒。艾梅是家中長女,家教十分的嚴格,直到十二歲纔被送到昂貴的寄宿學校讀書,三年後在一次聚會中,摸著主的愛而決定信主。

  艾梅十八歲時,父親事業突遭巨變,不久便因病猝逝。艾梅便回家幫助母親照顧、教養幼小的弟妹。有一天主日早晨,她帶著弟妹陪母親去聚會,回家途中遇見一位貧窮的老嫗,扛著一個很重的包袱蹣跚而行。他們在幫助那個老嫗時,路人卻投以異樣的眼光,希奇他們這樣的家庭,竟和貧窮人打交道。艾梅覺得不好意思,但這時主的話卻臨到她:『若有人用金、銀、寶石,木、草、禾秸,在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必然顯露,因為那日子要將它指明出來;它要在火中被揭露,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是那一種的。』(哥林多前書三章12~13節。)她自問自己的工程如何?為何要因人的眼光羞愧?從此艾梅的價值觀念改變了,她不要在意人的眼光,她要追求那存到永遠、那日不被焚燒的事物。

  這次經歷以後,她整個人向主火熱起來,放下醉心多年的美術、音樂。她得復興後,發現在城裏有許多女工很需要主,但她們穿著粗陋不敢去聚會,艾梅就特別為她們成立一個聚會。主也祝福這個聚會,也豫備了財物的需要。這時的艾梅不過十九歲。

  艾梅並沒有因為福音工作上的恩賜和外面的成就而滿足,她內心對主有真實的渴望。有一次,母親帶她上街要選布料,準備給她作件漂亮的衣服,以便於應酬宴會時穿著。但她到了布店,突然裏面有禁止的聲音。無論售貨員如何把最漂亮的布一匹一匹的打開來任她挑選,她卻完全不受任何吸引。

你要去

  一八九二年一月,主的呼召臨到了艾梅:『你要去!』隔年五月,艾梅踏上日本,展開她的宣教生涯。異國語文的障礙、衣食不同的文化差異、當地居民對福音的冷淡反應淡、加上身處異地的孤單,艾梅深感傳道者的軟弱和限制。雖然艾梅藉著繙譯的幫助向人傳福音,因此有人信主,也有人因她的禱告脫離鬼附。但她仍因身體不適,於一年後轉往中國,再回英國休養。一八九五年十月,艾梅再次得主加力,踏上征途,展開她在印度長達五十五年的宣教生涯,在這塊土地上殷勤撒種、耕耘、澆灌,從此再也沒有回過家鄉。

  向印度人傳福音,不僅要衝破印度固有宗教傳統的阻擋,更要跨越牢不可破的社會階級。每救一個人出來,就像是從獅子的齒縫中搶救出牲口。一個印度人歸主,會遭到家族和鄉里的棄絕,因此相信接受主的,常常幾乎都是幼童。當時在印度還有收養兒童作『廟童』的陋習,這些廟童多半出自婚姻破裂或貧窮的家庭,被親人賣到廟裏。他們從小就受訓練服事虛無的偶像,『嫁』給那些偶像,以歌唱跳舞來取悅這些偶像,長大了還被迫要過罪淫的生活,滿足來到廟中男人的情慾。

買人回來歸祂

  艾梅和同工知道這事後,就在各村中,甚至廟裏,打聽那裏有小孩要被賣掉了,就搶先一步去買來;後來有些廟童甚至聞風而來。有時廟裏的人成群結隊來要人,艾梅無論如何總不屈服。一九○四年六月,她共得著了十七個小孩,其中有六個是廟童;到了一九○六年有七十個,一九一七年起,也有男廟童逃到她那裏去。直到她離世的那一年,共有九百多個印度孩子被搶救出來。艾梅教養他們,引導他們信主並愛主。當孩子漸漸多起來的時候,艾梅便覺得要定居下來,主也把附近的一塊地量給她。她在經濟方面完全仰賴主的供給,過信心的生活,從來不走募款的路。除了主,她不讓人知道,也從來沒有向人借過一文錢,欠過任何債。她深信神必定知道這需要,並且供給這個需要。

加略山上的愛

  當工作擴大後,艾梅需要更多的工人投入。她選擇工人的條件,以愛為最首要;其次是心中不能有虛榮、世俗和自私,纔能作主合用的器皿。她對於每一個要來參與同作的人說:『這裏所要的是單單以十字架為吸引的人。』有一次她寫信給一位即將啟程來印度的傳教士說:『我為你所擺上的禱告,首先就是求主使你成為主的精兵—豫備承受任何苦難、誤會、責備,以及為愛耶穌的緣故而有的「任何事」。漂洋越海並不能使你成為真正的傳教士,也不能叫你的軟弱變為剛強。在你來之前,請將你更多的時間耗在加略山罷,注視那為我們捨己的大愛,直到你的心也回應說:主阿,是的,「任何事」都在所不辭。』

  在她所在的村子裏,有世界各地來的同工,他們出自不同的文化、語言和宗派,要在一起配搭服事主,活出合一的見證,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因為他們同有一個心志,寶貴主的十字架,主纔能在他們中間有路。每當她遇見同工們中間的難處,總是尋求主說:『主,是我麼?我是否在甚麼地方虧欠了她?我到底懂得加略山上的愛有多少?保羅丟棄萬事,看作糞土,只為要「認識」那位他以為已經認識的耶穌基督。…我對祂的愛究竟懂得多少,…我以前所懂得的愛,其實比「絲毫不懂」還更少。』在她的著作中,也有一些滿有經歷的片段:

當別人把莫名的罪過加諸我身上,而我會深深感到受傷,
就證明我不認識這位完全無罪的救主,也曾走在這條路上,直至路終,
我就還絲毫不懂加略山上的愛。

若人的稱讚叫我得意,人的責備叫我頹喪;
若我不能在被誤解中安息而不為自己辯解;
喜歡被愛多於付出愛,被服事多於服事,
那我就還絲毫不懂加略山上的愛。

若我輕看我所服事的人,說閒話挑缺點,
有意無意的襯托出自己的優越;
擺出一副高人一等的臉孔,
卻忘了『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甚麼不是領受的呢?』
那我就絲毫不懂加略山上的愛。

你怎沒有傷痕

  艾梅也是個寫詩的姊妹,一生共寫了約兩百多首詩。最能代表她經歷的作品是『你怎沒有傷痕』。(詩歌四六七首。)前三節為她所作,後面四節是倪柝聲弟兄後來加上的。這首詩歌是以主的眼光來看信徒,讓唱詩的人因著深深摸著基督的愛,而勝過一切的受苦、傷痕、錯待、羞辱,並且在世不求自己的榮耀,只求為主而活。原本,艾梅所期望的一生,就是這樣『滿被爭戰傷痕而死』。因此當一九二○年,印度馬德拉斯省省長打了一封電報給她,通知她政府將頒發獎章給她,感謝她對印度人民的貢獻時,她寫了一封回信,婉拒了這分殊榮。在她的深處,惟恐她所走的,不是她所愛的主曾走過的十架窄路,因祂在地上的生活並非受人高舉、讚揚,乃是受人藐貌、厭棄,直至路終。

一 你怎沒有傷痕?       沒有傷痕在你身上、肋旁?
  你的名聲反而遠播四方,   他們反而讚美你的光芒?
  你怎沒有傷痕?

二 你怎沒有傷痕?       我是受迫、孤獨、掛在樹上,
  四圍無情,都是殘忍、狂妄, 我是受了鞭傷、刺傷、釘傷,
  你怎沒有傷痕?

三 怎能你無傷痕?       僕人不比主人更有希望,
  先生蒙羞,學生何能堂皇?  而你卻是容易、完整、無恙!
  怎能你無傷痕?

四 怎能你無傷痕?       他們為我緣故受人捆綁,
  枷鎖、監禁,焚燒或是流放, 或是捨身,餧獅在於廣場,
  怎能你無傷痕?

五 你是沒有傷痕!       我是被人摧殘,飲人鋒鋩,
  他們忍受忌恨,忍受刀棒,  你卻平安無事,不缺寧康,
  你卻沒有傷痕!

六 你卻沒有傷痕!       能否是因你向世俗依傍,
  是因你怕自己利益失喪,   因你遠遠跟隨,不甚明朗,
  所以沒有傷痕?

七 你怎沒有傷痕?       沒有疲倦,只有安然受享?
  能否有人忠心,受人獎賞?  能否有人徹底跟隨羔羊,
  而他沒有傷痕?

  主耶穌並沒有答應艾梅『寧可滿被爭戰傷痕而死,也不願被疾病磨耗而終』的心願。一九三一年她在服事中不慎跌入坑中,從此臥病在床二十年之久。起初她不明白主的美意,至終她明白主乃是要她『有分於祂的苦難,模成祂的死』。艾梅雖然躺在床上,仍舊在病榻上殷勤寫作,題供村民每日屬靈的供應。

  一九五一年一月十八日,賈艾梅息了地上八十四載的勞苦,和在印度五十五年的工作。在她的墓碑上用印度文刻著『母親』(Amma),見證她是許多印度人的屬靈母親,將他們從撒但的手中搶救出來,以基督的愛餧養並成全了他們

(2005年10月發表於臺灣福音書房《唱詩人》第三卷第一期《詩人詩歌》)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ingma&aid=180427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