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4/11 00:39:54瀏覽173|回應3|推薦0 | |
身為始作俑者,我想還是寫下三言兩語留作記錄好了。
一直都有在瀏覽強悍弱女子曾晴和宇廷的網站,關心這兩個從未謀面的小病童(爸媽真的生太好,太可愛了)近況。這天,看到了「你準備好了嗎」,「晴別停留」等文章,第一個感想就是,晴晴父母不是才上過節目談女兒,怎麼病情突然惡化了?第二個感想就是,這父母真的太豁達了。
由於網友已經熱烈在討論,一旦曾晴捐出器官,宇廷是否能受惠,甚至主動在幫兩家牽線,我心想,這些網友有點熱心過了頭,但這也意味著這裡面有些問題應該釐清,而或許,它是一個報導的題材。於是我興起找這兩個家庭的念頭,而他們,說巧不巧,都住在台大同一病房。
然後我就找到了曾爸爸曾媽媽,他們對於我出現在病房外,雖然有點驚訝,但立刻就展現出對媒體的友善。他們曾經遲疑過是否要現在接受媒體訪問登出此則消息,我自己也思考過「預告」死亡的適當性,我說服自己的理由是,強悍弱女子的網站太多人瀏覽了,每天數千人,累積十幾萬人,這些網友一傳十十傳百,曾晴父母決定拔管的事情,恐怕早已傳到世界各地。而且還有人誤以為曾晴器官可以捐給宇廷。這點有必要澄清。因此,我認為現在寫,時機上或許不是那麼絕對適當,但是也沒有那麼不適當。
而曾晴父親聽我這麼說,他也同意了。我們也溝通好,主要焦點在於這對父母對小孩曾經盡心盡力,但面對孩子可能的病情變化,他們已經做好不讓孩子承受無謂痛苦的決定。而且他們甚至決定要發揮大愛捐器官。其實,事情就是這麼簡單。而這些全部都是曾爸爸在網站上已經公開的內容,老實說這不是新聞,我只是將網站內容整理後,貼在蘋果日報上而已。
曾爸爸有告訴我,拔管後不一定會立刻走,曾晴還是可能自己呼吸,只是依照病況來看,自己呼吸的能力和時間都不會太好就是了,所以他們才會做好準備。這段話我初稿沒有寫進去,因為初稿我也沒提到拔管,主要是寫他們放棄急救。(後來登出來的稿子有拔管,沒這段話,因為被編輯刪掉了)
當時我對拔管這個詞彙沒有再花時間深入去解釋,那是因為我覺得這篇主要在寫一對父母做好準備,而拔管這是醫學技術上的東西,那時我也深信台大醫師不可能作安樂死的事情,所以拔管絕對是在符合醫學常規上的一項作法。事實上,當時家長給我的說法是,為何要週一拔?因為管子插了一段時間後本來就要更換,只是時機訂在週一,而拔了以後他們不打算換新管。(這和醫師後來的解釋又不一樣。)
其實拔管這件事在醫學上本來就有模糊地帶,法律上不准,但實務上會做的拔管,也存在著。(這句話很拗口,但我想還是這樣寫比較好)我不打算去探究曾晴的拔管屬於哪一種,我信任醫師和家長的決定,因為他們沒有一個人是想「害」這個可愛小朋友的,因此這不是我探討的重點。
只是,新聞登出來以後,因為大量而密集的報導,讓拔管這兩字格外刺眼,所以很多雜音紛至沓來,醫師也趕緊跳出來澄清,是因為病情穩定才拔管,彷彿曾晴從來沒有病危過似地。
老實說我也想過,若曾晴這次拔管後還是很爭氣地恢復了,那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事情,那是不是就代表這次的新聞沒意義了呢?我想也不是。我當初說服自己寫的理由就是,我寫的是當下曾晴的狀況,如同曾爸爸在網路上所寫的。每個新聞都有階段性發展,曾晴在醫師原本那樣的評估下拔管,之後若恢復如同往常一樣,我想,那會是另一次醫療奇蹟。而父母一度做好送別的打算,最後卻盼到奇蹟出現,這不是另一次更深沈的感動嗎?
其實,我那時的稿子連標題都想好,類似「兩病童生死關頭拔河,萬名網友飆淚祈福」之類,著重的就是當下病童的狀態。後來的發展出乎意料,這也難以意料啊。 最後補充一點,稿子見報當天早上,曾爸爸還打電話給我說,文章很好,謝謝你,可是照片選錯張了。見報當天他也接受好幾家電視台的電話訪問,完全沒有不高興報導內容。後來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我在休假,其實不是很清楚,後來才聽說主治醫師對報導很不高興。所以,這文章到底是報導錯誤還是解讀錯誤???我只知道曾爸爸沒有跟我說報導有錯誤。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