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日記看蔣公的歷史地位
2014/05/17 17:15:03瀏覽97|回應0|推薦0

【聯合報╱郝柏村/前行政院長(台北市)】 2011.04.05 01:24 am
 

 

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蔣公與世長辭,至今已三十六年了。

 

近年來,我拜讀了蔣公日記,並摘註了其中五年的重點,即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綜觀這五年日記,蔣公個人的聲望與地位,固從巔峰到谷底,但由於他天生的領袖氣質,與對中華民族復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雖經此五年的血淚煎熬,憑其堅忍的毅力,從不放棄絕望中的奮鬥,終能重建了中華民國的基地,實現了三民主義。

 

一、蔣公的領導特色

 

①蔣公的領導,我概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與精力,用於幹部的訓練,與各級幹部的互動,上自大老如吳稚暉,下至文武基層。其對幹部的要求,固忠誠與才能並重,但若不可兼得,則以忠誠為重,而對非嫡系,則以感召妥協為主。

 

甚至,一九四九年大勢已去時,仍不放棄對盧漢與傅作義的感召。最後一個月,能在重慶與成都處理殘局,亦全恃嫡系胡宗南部隊的到達。既先派陳誠主台,又以顧祝同在大陸最後階段患難相隨,蔣公終於平安回台,站穩腳跟。

 

②蔣公領導,表面威嚴剛直,對幹部常不假辭色,但每自省過分,常自己記過一次,似無向當事人表示歉意的記載。

 

③蔣公對於文告非常重視,每親擬題綱,乃至字斟句酌,但發表以後如何實現,則不如毛澤東徹底。蔣公每日所思大小事務,常以手令交辦,但似大多成為虛文,亦為國民黨士大夫習氣、官僚作風使然。凡此都是基本缺點,但蔣公對於領導國家的大方向,是非常明確的。

 

④蔣公在對外鬥爭中,以其過於陽剛,而敗於毛澤東和馬歇爾的陰狠。

 

⑤蔣公在內部權力鬥爭中,常採適可而止的妥協,與政敵共存,不如毛澤東的好鬥,務使政敵無存在餘地。但蔣公在任何情況下,都掌握住基本的忠誠嫡系幹部與實力,面對最後與桂系的鬥爭,乃至來台後對美反蔣的操弄中,均能立於不敗地位,為中華民國保留了生存與發展的機勢。

 

二、蔣公不朽的歷史地位

 

①蔣公日記,是近代中國珍貴的史料,有助還原歷史的真相。失去在大陸建設國家的機會,是蔣公一生的最痛。就戰爭而言,常說「勝則全是,敗則全非」,但就蔣公的大陸失敗而言,勝則未必全是,敗則未必全非。從歷史長河觀之,蔣公仍在「是」的一面,確定了不朽地位。

 

②蔣公是國父的忠實信徒,與革命事業的繼承者,不論領導風格與是非得失,他的志業就是實行三民主義。國父思想是歷史長河的主流,蔣公是正統中華文化的傳承者。

 

③就民族主義而言,他領導全民對日抗戰八年,廢除了百年來的不平等條約,求得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中華民國因此成為聯合國的創始國,以及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取得國際地位的平等,並且終結十五世紀以來的殖民主義,亞非殖民地完全獨立建國,達成濟弱扶傾的國際使命。

 

④就民權主義而言,中華民國憲法明定,中華民國為三民主義共和國,且依國父建國大綱的精神,五權分立制衡,為舉世所公認的民主憲法。反對者視為威權獨裁的領導者,卻是中華民族民主政治的奠基者。

 

這部憲法亦為今日在台澎金馬,合法行使政權的根本,開啟了在台灣一人一票、秘密投票的地方自治,以及中央政府的選舉制度,亦為奠定法治政治,與現階段兩岸和平發展,不可搖撼的基石。

 

⑤就民生主義而言,在台灣開始依民生主義的精神,實施土地改革,實現耕者有其田,並依市場原則發展經濟,奠定台灣人民均富的基礎。

 

三、蔣公是中華民族主義者,從無偏安思想,更無苟安意念

 

①九一八事變後,一九三五年,日本外相廣田弘毅,提出三項原則,只要國民政府承認偽滿,就可保有黃河以南疆域,並共同防共,實即共同剿共,蔣公拒絕了。確保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是他首要的考慮,從無偏安思想,反共是次要的。

 

②抗戰勝利,不平等條約取消,確保國家領土完整的使命達成。蔣公非常在意一事,即一九三七年中共發表的「共赴國難宣言」。八年抗戰期間,因毛澤東背棄了「共赴國難宣言」,破壞統一,而一意要剿共。這是戰略判斷錯誤,導致大陸變色。但是在與桂系鬥爭中,李宗仁要求他出國,蔣夫人曾安排他到加拿大,他都拒絕了,證明他從無苟安意念。

 

③徐蚌會戰失敗後,親近人士怕他尋短,他明告不會自殺,會奮鬥到底。來台後即明示幹部:退此一步,即無死所。固守台灣非為偏安,乃再創中華民國的生機。他在日記中,對此有完整的陳述,值得歷史研究者關注。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uchi101025&aid=1341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