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18 17:33:26瀏覽775|回應0|推薦3 | |
引用文章農田水利會改選爆冷門敗選 馬主席怒 KMT馬領導下的KMT在地方農田水利會的選舉中又遭敗績,引發了馬的震怒要求檢討。 的確KMT馬在總統大選或的重大勝利之後的各次選舉都是以「慘敗」收場,期間的關鍵在於就任總統之後的諸項措施讓支持者大幅流失,而「誠信」、「感恩」、與「察納諫言」能力之喪失暨「討好敵營」則為主要因素。 首就「誠信」喪失而言:選前對媒體宣示當選桶後不兼任黨主席,但選後卻用種種理由來合理化兼任盪主席的行為來為違諾找台階。其次則是對地方派系的撻伐,卻在選舉過程中也提了地方派系(無桃園的吳志揚),讓自己陷入言行不一缺乏誠信的窘境。 次就「感恩」喪失而言:馬的總統大選大勝,地方派系並非沒有功勞,而地方派系所代表的地方勢力在地方上有一定影響力,因此馬為了一己兼任黨主席的合理化不惜拿地方派系開刀,而不思其當初參選時的出錢出力之恩,乃欠缺了「感恩」之心,自然令支持者心寒。 第三為「察納諫言」喪失而言:在大舉改革的同時,一句喪失政權也要堅持改革,雖說出了改革的氣魄,但也讓一己「察納諫言」的能力給一塊兒喪失了。而這也往往是中國歷代政治改革失敗的致命原因,因為把原有的支持者給推出去甚至變成敵對的一方了。 第四則為「討好敵營」:著名的是「范蘭欽事件」,雖說那檔子事是某駐外官員(被敵對的某綠營人士給找出來的)用筆名所表之言論,但馬政府在處理的同時未能對敵營國家認同的問題一併處理,反而變成討好敵營的軟弱表現,自然使得支持者為之氣餒。 因此KMT的敗選實際上是出在馬本身,而其將「寧失政權,也要堅持改革」作為對改革提出建議或批判的對應理由,也正好造就了自總統大選之後連續敗選的結果,故水利會選舉的再度敗選不是一件令人意外的事。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