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4/25 18:04:48瀏覽2002|回應0|推薦8 | |
真的相信一個死囚嗎? 開元二十三年,西元七三五年,西突厥別部突騎施的忠順可汗蘇祿對唐國發起侵攻,這個時候的忠順可汗應該不會想到他任突騎施可汗的日子,只剩下倒數三年。 蘇祿的侵攻,主要朝隴右道北邊的北庭及安西都護府的撥換城而來,當時唐朝掌管北庭都護府的將軍名為蓋嘉運。蓋嘉運前一年才剛就任,之前他略有戰功,為人自負但又運籌帷幄,最終蘇祿軍隊的侵擾並未對唐國在西域的局勢產生重大影響,蓋嘉運在撥換城遇襲後的三個月出兵擊退了突騎施,又一次的戰功與勝利。 然而,蓋嘉運按兵不動的三個月裡,撥換城周邊的一個名為烽燧堡的守城卻上演了場足泣鬼神的壯烈抗戰,那是唐軍派在隴右駐防邊疆的第三十三折衝府第八團的故事,也正是「長安十二時辰」(The Longest Day In Changan)的劇情關鍵背景。 唐國在貞觀初年將全國行政區劃分為十道,名為大唐十道,隴右道即是其中之一。 隴右道,隴山之右,包含唐國西域的所有疆域,是當時最偏遠、戰爭最頻仍的地區,軍隊將士派往隴右都是相當刻苦的事情,大概像台灣戒嚴時期的金馬獎,前線隨時有變化、能不能活著回來猶未可知,自然地,一同作戰的同袍就有了難以割捨的革命情感。 歷史上並未存在烽燧堡這個地方,但突騎施的侵擾確實在開元二十三年十月發生;歷史上其實沒有第三十三折衝府第八團,當然也沒有死守烽燧堡的可歌可泣,那年被突騎施侵擾的撥換城,即現今的新疆阿克蘇。 阿克蘇如今是新疆的一個自治區,在天山以南、大漠西北,早在貞觀二十二年,西元六四八年,唐國為了維持西域的穩定,在此設立了安西四鎮;所謂安西四鎮,前期指的是龜茲、于闐、疏勒、焉耆四個軍鎮,由於西域戰事與疆域變動頻繁,安西四鎮也碰到多次裁撤與復歸,直到調露元年,西元六七九年,才將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座城鎮定為後期的安西四鎮。 這裡提到的碎葉,據說乃「長安十二時辰」裡不時提到的「詩仙」李白的出生地。 如果「長安十二時辰」還有續集來到十一年後的安史之亂,或許能看到李白投靠永王的戲碼,只是最後我們都知道了,他的下場不太好。 說到這兒,現在愈看唐朝的歷史細節就會愈發現跟小時候從課本上認識的唐朝有很大不同,以前總認為李白來自四川、長大後才曉得李白原來可能是當時定義的胡人、又或者是唐太宗兄李建成之後,那個時代、那樣的出身,真能算是「中國人」嗎?當然,中國人的概念是後人加上去的,李白所在的時代不存在中國概念、而是強盛的唐國。 出生於碎葉城的李白傾慕唐國文化,跟那時的許多塞外人一樣,總要到長安才見天下,何況自幼就遷移到四川的他,唐文化的薰陶從小就累積起來,或許是這樣特殊的成長背景,才讓他後來一出手就教賀知章驚為天人。 小時候讀的大一統中國史觀,到了比較有能力分辨虛實的年紀再讀,會發現從小以為的最強朝代與天可汗,其實在當時都背負著無法預測的內憂外患,唐確實輸出了許多文化器物,但也隨時被周邊國家虎視眈眈,外有東西突厥與吐蕃威嚇、內有各地都護府與藩鎮蠢蠢欲動,能克服如此巨大的壓力而登上天子之位的人,無怪乎會自認為神。 回到開元二十三年。 蓋嘉運將軍的確在隔年一月出兵反擊,什麼原因讓他等了三個月之後才發兵,目前沒有明確證據與史料支持,後世人可以推想蓋嘉運是具有戰略的軍事家,讓突騎施在冰天雪地裡耗損了大半兵力再反擊,自然成功機率大增,唯獨史冊不會記載的是他按兵不動背後有多少代價。 可以想見的是,倘若真有第八團守在那個遍地烽火的地方,別說三個月,三天都是一輩子般的漫長。 對烽燧堡棄而不援的蓋嘉運,後來因成功擊退突騎施軍隊而有戰功,其後又穿針引線花了四年時間,從敵方內部成功瓦解了突騎施勢力,來到開元二十八年,唐玄宗封他為河西與隴右節度使,蓋嘉運自恃戰功彪炳、目中無人,不僅拖延赴任也沉迷酒色;蓋嘉運的官運可不是從此一帆風順,隔年的開元二十九年,南邊的吐蕃派出大軍壓境,長達半年的戰事,最終唐軍再次丟掉了軍事要地石堡城,蓋嘉運因此遭到免職,從此消失在唐朝官場上。 石堡城在劇裡是重要的關鍵點,更是男主角張小敬被貶的原因,劇中他拒絕了當時決定發兵石堡城的信安王李瑋的徵召,因此被賜予無用刀一把。 石堡城位於青藏高原,歷史上多次引起吐蕃與唐國的征戰,前後二十年之內共發生了四次石堡城之戰,第一次唐國從吐蕃手中奪下石堡城、第二次唐丟掉了此地、第三次唐軍還是沒能攻下石堡城,最後一次發生在天寶八年,西元七四九年,唐軍終於從吐蕃手中奪回石堡城,並改置神武軍駐守。 吐蕃,蕃音「播」、也讀「番」,位於西域之南,一個連名稱都給歷史學家爭論不休的古國名,這個由藏族建立的君主制國家為了生存不斷向外拓展,一直以來都是侵擾西域頻繁的國家,大家在歷史課本裡讀到的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則發生在九十四年前的貞觀十五年,經過了近百年的交流發展,唐國與吐蕃兩國人民早就密不可分,偏偏為了國家疆域、也為了統治者的野心,吐蕃這個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國家終唐一朝都沒能完全放下攻防。 其實吐蕃不只在石堡城跟唐國有多次交鋒,還有跟另一小國也在「長安十二時辰」裡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遠因,那就是卡在吐蕃進攻安西四鎮要道上的小勃律。 勃律,喀什米爾北邊的古代小國,西元七世紀遭到吐蕃擊破後分為大勃律與小勃律兩個國家,大勃律國基本還是在老祖先的地盤、小勃律國則向西北遷移至約現今吉爾吉特之處,兩小國幅員都不大,大勃律在開元初期受唐國冊封與保護,小勃律王沒謹忙也不堪吐蕃侵犯而臣服唐國,並在開元十年,西元七二二年受唐國冊封為小勃律王。 由於小勃律王來朝時即與唐玄宗交好,兩人幾以父子之禮相待,朝臣看見小勃律王如此受寵,當然想盡辦法抱腿,於是才會有電視劇裡高官為了興建小勃律使館而不惜拆掉街坊的情況,聞無忌之死,遠因真的很遠,連同聞染的仰慕,都太遠了。 再回到天寶年間。 「長安十二時辰」裡,聖人對蕭歸說他已因當年烽燧堡之戰的失職拔掉了蓋嘉運,或是在扯謊,史實上導致蓋嘉運敗官的戰役並非開元二十三年的突騎施寇邊,而是六年之後的第二次石堡城之戰,當然,蕭歸內心的烈焰既已燃起,就沒有收回的可能,即使聖人背出第八團死守烽燧堡的將士名字,也不會改變他自詡為神的狂妄,上元燈會的闕勒霍多只是這一整天終點之前的最後點綴。 說到點綴,這齣電視劇的男二李必,在真實歷史的此時期才只是點綴而已。 戲劇改編原作本來就司空見慣,李必原型來自橫跨唐代四朝的隱士政治家李泌,「長安十二時辰」裡沒跟觀眾說的是,根據史書記載,唐朝歷史上並沒有靖安司,最早賞識李泌的人也不是太子、而是劇中的聖人,唐玄宗是也;話說唐玄宗在李泌七歲時就發現他的才華,卻只有發現而未重視,李泌跟著太子李享發展一跟就跟到太子於靈武即位為唐肅宗、再到安史之亂平定,其後便急流勇退歸隱山林。 李泌一生都想圖個清淨,追求長生不老之術,也深諳官場險惡,劇中他大喊我想當宰相可能與實際情況不符,他前後避開了玄宗時期宰相李林甫的威壓與楊國忠的忌恨、又閃過了肅宗權宦李輔國的誣陷,甚至遭到代宗時宰相元載及常袞的排擠,最後才在唐德宗時出任宰相,展開一番作為。 大家都知道劇中的右相林九郎原型就是李林甫,他把持朝政十九年,排除異己、蔽塞言論,讓玄宗繼續沉醉在楊太真的溫柔鄉裡,權傾一時;他擔任宰相後期朝綱紊亂,李林甫與安祿山一個在內把持朝政、一個在外節度做大,最終導致了天寶十四年,西元七五五年的安史之亂。雖然,接續李林甫後面就任宰相的楊國忠才算是罪魁禍首。 李林甫不意外,權宦李輔國又是誰?其實劇中他多次登場而且都很關鍵,李輔國別名靜忠,沒錯,就是那個告發李必的太子親信宦官;至於元載,就是劇中那位令人討厭得牙癢癢、一直攀龍附鳳的大理寺評事。 我覺得能把一個角色扮演得令人生起厭惡,代表該演員的角色刻劃成功。 一邊看電視劇、一邊讀歷史是件有趣的事,「長安十二時辰」確實考據嚴謹,無論是長安城內的建築、長安居民的衣裝,甚至是作揖行禮與日常生活,都令人目不暇給,很想放慢速度一格一格看清楚來;城內的歌舞昇平那般精緻,塞外戰場的殘酷也沒有馬虎,劇中關於戰爭的焦點都在隴右,包括第八團在內,大家都對隴右兵這個稱呼有種棄嫌與無奈與驕傲,提到隴右兵,自然不能不提到崔器。 然而,電視劇裡的崔器跟史實中的崔器截然不同。 就在「長安十二時辰」發生的天寶年間,史實的崔器只是個文官,天寶六年擔任萬年縣尉,不過表現平平,其後幾度在官場遭遇連坐牽累,最終受到薦舉出任吏部侍郎及御史大夫;崔器雖然有才,卻以酷吏聞名,最終是被自己陷害而死的達奚珣之魂給嚇死。 年老被鬼嚇死跟在敵陣中以旅賁軍軍長之名戰死,落差甚遠,劇中的崔器生動得有血有淚,堪稱我最喜歡的人物。 另一個我也喜歡的角色,是狼衛首領曹破延。 「長安十二時辰」一開始揪住大家目光的狼衛,隸屬後突厥汗國、其前身則是東突厥,跟開元二十三年寇邊的西突厥不同;派遣狼衛潛入長安的可汗名為烏蘇米施,他是真實存在的後突厥可汗,烏蘇米施約莫在天寶初年被各部族共立為可汗,唐國本想招降他,怎料烏蘇米施可汗壓根不理、甚至準備反擊,唐玄宗於是派朔方節度使王忠嗣將軍聯合三支突厥部族發動攻勢擊潰了烏蘇米施,接著乘勝追擊,隔年年初,後突厥汗國滅亡。 曹破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無憂無慮的環境長大,跟張小敬珍惜長安居民乃至唐國人民擁有的平靜生活類似,受夠了連年戰亂,沒有人想繼續顛沛流離,他不算反派,至少在我心中不算,卻沒辦法阻止局勢與時代推進的後果。 但是,挺身阻止長安城被闕勒霍多焚毀的張小敬又做到了什麼改變呢?自以為主導一切的龍波,扭轉了什麼嗎? 魚腸呢? 檀棋問李必,面對這般凶險,是否真要相信一個死囚?李必看似無路可走,實則他未走偏過原先設定的路子,他要保住太子、他想當宰相、他要造福大唐萬民,如果張小敬是唯一出路,他也沒有選擇的權利,而這一切,都在徐賓掌握之中。 西元七四二年,唐玄宗啟用了天寶年號,這個強極一時的國家徹底地逐漸被玄宗、太真、右相、安祿山、楊國忠摧殘,從此,大唐國運走向下坡。 臨末,回頭問問,張小敬是否真的沒能改變一切呢?其實未必,張小敬或許在歷史上不為人知,但他做了一件事情讓安史之亂的民怨得到一口紓解;根據史料「安祿山事蹟」記載,因亂政導致安史叛軍的宰相楊國忠與堂妹楊太真偕唐玄宗在長安城陷落後逃往四川,途中經過馬嵬坡時,士兵們怨氣難解欲找楊國忠算總帳,楊國忠情急之下逃入西門,卻在門內遭一騎士射箭落馬,隨即遭到斬首凌遲而死。 「安祿山事蹟」卷下裡是這麼說的: 騎士張小敬先射國忠落馬,便即梟首,屠割其屍。 楊國忠因與安祿山在朝政不合,兩人都欲爭取玄宗歡心而諸多摩擦,最終導致後者決心起兵叛唐,動亂的安史之亂讓唐國一蹶不振;史書中雖僅記載了關於「張小敬」其人的這麼一句話,而且,未必屬實,但顯然「安祿山事蹟」的作者如此特別一提是有所用心。 那麼,這本書的作者是誰呢? 是姚汝能啊。 天寶三年,上元燈會,「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正式展開。 戲劇名稱:長安十二時辰(The Longest Day In Changan) 發行公司:Netflix網飛 官方網站:https://www.netflix.com/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