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會說話的鸚鵡
2005/12/08 20:32:48瀏覽323|回應0|推薦3

前幾天在聯合電子副刊讀到一篇叫《鸚鵡記事》的散文,因為我對這篇短文非常喜歡,於是順便也轉寄給一位對文學有興趣的網友,讓他也能夠分享其中樂趣,不久這位網友回我一信說我返老還童了,他認為一個人的年齡成長應該與興趣相關,如今你年齡已一大把了竟然還去讀這些稚氣十足的作品?網友的美言我很心領,但是我並不完全同意他的看法,原因是他平時喜歡閱讀的是一些辛辣、激情、浪漫的文體,對這樣童言童語婆婆媽媽的文章他興趣缺缺,也難怪他有這樣的想法。儘管如此,我仍有一百個理由喜歡這篇散文。

作者在文章一開頭的第一句話「爸爸送我一隻鸚鵡」就已抓著了我閱讀的神經,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嗎,只看這一句話就知道這篇文章的不俗了,值得順藤摸瓜一步一步的摸下去;真的不出所料,故事中的主角除了第人稱的自己之外,有爸爸、媽媽、阿嬤,再有就是那隻鸚鵡阿笨了,整個的故事就在他(她)們與牠之間進行著,最後有一位獸醫才點出全部問題的核心。父母因情感失和而對立,終日吵鬧不休,家無寧日;阿嬤每天只是在唸她的阿彌陀佛,主人公每天想的是如何與班上的王哈寶爭奪零點五分的成績分數。阿笨就這樣幾乎被遺忘在自己的鳥籠裡;偶爾學叫幾聲家中成員經長掛在嘴邊的幾句話「你給我說清楚!你給我說清楚!」或是「你真賤!你真賤!」,也沒心去表演那些倒立、翻轉、拍翅或者盪鞦韆之類的特技。一直到最後因為阿笨缺少人們對牠的關愛,開始自殘,用牠的鳥啄一根根的扯下自己的羽毛,以致到全身裸光不成鳥樣。還好賽鴿醫院的醫生發現這隻鳥最大的原因是缺少關愛而患上憂鬱症所致。其實這個獸醫不但是醫鸚鵡的生理也醫牠的心理,不但是醫鳥也順便在醫了人。想想看,一個家庭中成員之間發生了問題,連一隻鳥兒也受到波及,更何況對那些青少年時期的子女?當醫生發現了這個家庭的實情之後連說了兩句話「這就對了!這就對了!」。也只有用愛才可以使阿笨的羽毛重新生長出來,再度的為牠的小主人表演倒立、翻轉、拍翅或者盪鞦韆的把戲,為阿嬤唱阿彌陀佛!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ihzy&aid=12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