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1/16 10:45:04瀏覽558|回應1|推薦4 | |
@六祖解義後誌 (天台羅適謹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曹溪六祖大師惠能 解義: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http://blog.udn.com/shiglfs/7222052
六祖解義 後誌
法性圓寂。 本無生滅。因有生念。遂有生緣。故天得命之以生。是故謂之命。天命既立。真空入有。前日生念轉而為意識。 意識之用。 散而為六根。 六根各有分別。中有所總持者。 是故謂之心。心者念慮之所在也。神識之所舍也。真妄之所共處者也。當凡夫聖賢幾會之地也。一切眾生自無始來。 不能離生滅者。 皆為此心所累。故諸佛惟教人了此心。 此心了即見自性。 見自性則是菩提也。 此在性時皆自空寂。 而湛然若無。 緣有生念。 而後有者也。 有生則有形。 形者地水火風之聚沫也。以血氣為體。 有生者之所託也。血氣足則精足。精足則生神。神足則生妙用。然則妙用者。即是在吾圓寂時之真我也。因形之遇物。故見之於作為而已。但凡夫迷而逐物。 聖賢明而應物。 逐物者自彼。 應物者自我。 自彼者著於所見。 故覓輪迴。 自我者當體常空。 故萬劫如一。 合而觀之。 皆心之妙用也。 是故當其未生之時。 所謂性者 圓滿具足。空然無物。 湛乎自然。 其廣大與虛空等。 往來變化。 一切自由。 天雖欲命我以生。 其可得乎。 天猶不能命我以生。 況於四大乎。 況於五行乎。 既有生念。 又有生緣。 故天得以生命我。 四大得以氣形我。 五行得以數約我。 此有生者之所以有滅也。 然則生滅則一。 在凡夫聖賢之所以生滅則殊。 凡夫之人。 生緣念有。 識隨業變。 習氣薰染。 因生愈甚。 故既生之後。 心著諸妄。 妄認四大以為我身。 妄認六親以為我有。 妄認色聲以為快樂。 妄認塵勞以為富貴。 心自知見。 無所不妄。 諸妄既起。 煩惱萬差。 妄念奪真。 真性遂隱。 人我為主。 真識為客。 三業前引。 百業後隨。 流浪生死。 無有涯際。 生盡則滅。 滅盡復生。 生滅相循。 至墮諸趣。 在於諸趣。 轉轉不知。 愈恣無明。 造諸業罟。 遂至塵沙劫盡。 不復人身。 聖賢則不然。 聖賢生不因念。 應迹而生。 欲生則生。 不待彼命。 故既生之後。 圓寂之性。 依舊湛然。 無體相無掛礙。 其照萬法。 如青天白日。 無毫髮隱滯。 故建立一切善法。 遍於沙界。 不見其少。 攝受一切眾生。 皈於寂滅。 不以為多。 驅之不能來。 逐之不能去。 雖託四大為形。 五行為養。 皆我所假。 未嘗妄認。 我緣苟盡我迹當滅。 委而去之。 如來去耳。 於我何與哉。 是故凡夫有生則有滅。 滅者不能不生。 聖賢有生亦有滅。 滅者歸於真空。 是故凡夫生滅。 如身中影。出入相隨。 無有盡時。 聖賢生滅。 如空中雷。 自發自止。 不累於物。 世人不知生滅之如此。 而以生滅為煩惱大患。 蓋不自覺也。 覺則見生滅如身上塵。 當一振奮耳。 何能累我性哉。 昔我如來以大慈悲心。 閔一切眾生。 迷錯顛倒。 流浪生死之如此。 又見一切眾生。 本有快樂自在性。 皆可修證成佛。 欲一切眾生。 盡為聖賢生滅。 不為凡夫生滅。 猶慮一切眾生無始以來。 流浪日久。 其種性已差。 未能以一法速悟。 故為說八萬四千法門。 門門可入。 皆可到真如之地。 每說一法門。 莫非丁寧實語。 欲使一切眾生。 各隨所見法門。 入自心地。 到自心地。 見自佛性。 證自身佛。 即同如來。 是故如來於諸經說有者。 欲使一切眾生睹相生善。 說無者。 欲使一切眾生離相見性。 所說色空。 亦復如是。 然而眾生執著。 見有非真有。 見無非真無。 其見色見空。 皆如是執著。 復起斷常二見。 轉為生死根蒂。 不示以無二法門。 又將迷錯顛倒。 流浪生死。 甚於前日。 故如來又為說大般若法。 破斷常二見。 使一切眾生。 知真有真無。 真色真空。 本來無二。 亦不遠人。 湛然寂靜。 只在自己性中。 但以自己性智慧。 照破諸妄。 則曉然自見。 是故大般若經六百卷。 皆如來為菩薩果人說佛性。 然而其間猶有為頓漸者說。 惟金剛經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 是故其經先說四生四相。 次云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蓋顯一切法。 至無所住。 是為真諦。 故如來於此經。 凡說涉有即破之。 以非直取實相。 以示眾生。 蓋恐眾生不解所說。 其心反有所住故也。 如所謂佛法即非佛法之類是也。 是故六祖大師。 於五祖傳衣付法之際。 聞說此經云。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言下大悟。 是為第六祖。 如來云一切諸佛。 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皆從此經出。 其信乎哉。 適少觀壇經。 聞六祖由此經見性。 疑必有所演說。 未之見也。 及知曹州濟陰。 於邢君固處得六祖口訣一本。 觀其言簡辭直。 明白利斷。 使人易曉而不惑。 喜不自勝。 又念京東河北陝西人。 資性質樸信厚。 遇事決裂。若使學佛性。 必能勇猛精進。 超越過人。 然其為講師者。 多傳百法論。 上生經而已。 其學者不知萬法隨緣生。 緣盡法亦應滅。 反以法為法。 固守執著。 遂為法所縛。 死不知解。 猶如陷沙之人。 力與沙爭。 愈用力而愈陷。 不知勿與沙爭。 即能出陷。 良可惜也。 適遂欲以六祖金剛經口訣。 鏤板流傳。 以開發此數方學者佛性。 然以文多脫誤。 因廣求別本刊校。十年間凡得八本。 惟杭越建陝四本文多同。 因得刊正謬句。 董君遵力勸成之。 且從諸朝士以資募工士。 大夫聞者。 皆樂見助。 四明樓君常願終承其事。 嗚呼。 如來云。 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夫可見於言語文字者豈佛法之真諦也。 然非言語文字。 則真諦不可得而傳也。 學者因六祖口訣以求金剛經。 因金剛經以求自佛性。 見自佛性。 然後知佛法不止於口訣而已。
如此則六祖之於佛法。 其功可思議乎哉。 或者以六祖不識字。 疑口訣非六祖所作。 譬夫大藏經。 豈是世尊自作耶。 亦聽法者之所傳也。 或六祖言之。 而弟子傳之。 吾不可得而知也。 苟因口訣可以見經。 何疑其不識字也。
允豐七年六月十日天台羅適謹序
~ 2013年01月16日 星期三 10:44 am
|
|
( 在地生活|雲嘉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