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甚麼是羅漢、菩薩、佛陀
2012/07/29 23:48:35瀏覽299|回應0|推薦5
@甚麼是羅漢、菩薩、佛陀


部分摘要(錄)、分享:
名相正見解:


如果要成佛,必須要行菩薩道,菩薩道的主要法門是六度法 /

大乘的菩薩道,只有菩薩所行,不共小乘,所以稱為一乘。 /

小乘的解脫乃是人天善法的昇華超拔,人天善法也是菩薩一乘道的根基。因此人乘及天乘的善法──五戒及十善,乃是二乘與一乘共通善法,故稱人天善法為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的共法。

  小乘或二乘的解脫道,也是菩薩道的共通法門,菩薩不修解脫道,那便不是菩薩道而僅屬於人天道,所以小乘的解脫道稱為三乘(聲聞、緣覺、菩薩)的共法。/

人天乘是世間法,依舊是生死法,仍有生死的漏洞而不能航出生死的苦海,所以又稱世間法為有漏;小乘雖是自了漢,但已是不受生死的出世聖者,故而出世間法又被稱為無漏法。/

菩薩,有凡夫有聖人,菩薩共分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的五十加兩個階位,十地以前的四十個階位,全是凡夫,從初地以上的十二個階位,才是聖人/

涅槃的境界,從本質上說,大小乘是一樣的/

小乘涅槃,是由斷了我執──煩惱障而得,所以小乘的羅漢,若從解脫道的境界上說,相當於大乘的第七地或第八地菩薩。菩薩道的聖者,是由斷了法執──所知障及我執──煩惱障的各一分,而親證真如法性的一分,進入初地階位;從斷煩惱障的程度上說,羅漢同於七地或八地菩薩,從斷所知障的程度上說,羅漢僅相當於菩薩的第七信位

因為,斷煩惱障(空)即解脫生死,斷所知障(空)即不離生死,解脫生死即入涅槃,不離生死即度眾生,解脫是慧業,度生是褔業,褔慧雙修是菩薩業,褔慧圓滿便是成佛。因此,若從度生的褔業上說,羅漢僅同於初發心菩薩的第七個階位,距離初地菩薩尚有三十三個階位,在整個成佛之道的全程之中,初地菩薩已經走了三分之一(第一無數劫已滿),八地菩薩已經走了三分之二(第二無數劫已滿),十信菩薩尚在即將進入三大無數劫的預備階段哩!

  因此,如果羅漢要想成佛,必須迴小乘向大乘,從第七信位上慢慢修起來。但是羅漢入了涅槃之後,短時間內很難迴小向大,所以修了小乘道,幾乎就跟佛道絕了緣,於是,有的大乘經論,竟將小乘與外道相提並論而大肆貶斥。其實,如照法華經的觀點,真的阿羅漢,必定能夠迴小向大,法華會上的諸大比丘比丘尼,也多是從小乘入大乘的阿羅漢

  迴小向大也有兩種人︰一種是一向修的小乘道,如果再從羅漢位上迴入大乘,便得從大乘的七信位上起修大乘法;一種是曾經修過大乘法,後來退入小乘道的羅漢位後再進大乘道,那就要連帶他們先前修過的大乘位加起來算了,比如舍利弗在往昔生中,已曾修道第七住的大乘位,後來退入小乘,證到羅漢果後再來進入大乘一樣。大致說來,如果先曾修習大乘法,退失之後再入大乘法,一念迴心向上,即可進入初住位,或曾經已有深厚的大乘基礎,退失之後再入大乘,一念迴心,即可證入初地以上的菩薩聖位了。當然,羅漢迴小向大,只是褔業不夠大乘的聖位,他們的慧業──解脫功用,決不會也連帶著退入凡位的。//

佛陀的果位菩薩道的究竟位,所以也可將佛陀稱為究竟菩薩;佛陀的果位也是解脫道的究竟位,故又可將佛陀稱為究竟阿羅漢阿羅漢有應受人天供養而作人天褔田的意思,因此,應供也是佛陀的十大德號之一。佛陀是自覺覺他覺滿或無上正遍知覺的意思;菩薩是覺有情──自覺覺他或正遍知覺的意思;小乘的聲聞緣覺,也都有正覺自覺的意思;人天凡夫便是未得正覺的痴呆漢了!現在且將五乘以其所得菩提(覺)的程度別列表如下︰

     ┌人天凡夫 ──不 覺 ─ 輪迴生死 ─> 有漏界 
     │ 
     │小乘聖者 ──正 覺  ──  自度生死 ┐ 
覺的差別─┤                │ 
     │菩薩聖者 ─正遍知覺 ─自度度他 ├>無漏界 
     │                │ 
     └佛陀 ── 無上正遍知覺 ─ 功德圓滿 ┘
//

從小乘經律中所見到的羅漢生活,乃是最重律儀的//

中國人心目中的菩薩,倒是垂眉低目,瓔珞披戴,莊嚴萬狀的。其實呀!菩薩的報身固然是莊嚴的天人相,菩薩的化身為了隨類應化,也隨機攝化,往往化成各色各類的身分。所以,中國人說的羅漢型,實在說成化身的菩薩比較妥當。羅漢必是出家的僧尼,僧尼是佛法的住持者,也是佛法的表徵,羅漢不可隨隨便便,否則即有礙佛教的聲譽;菩薩沒有固定的身分,目的是開化眾生,並不要求眾生知道他是菩薩///
......

__()__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iglfs&aid=6676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