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安貧樂道
2009/04/18 00:38:19瀏覽768|回應0|推薦8

引用文章心經的面面觀---大顛和尚注心經(九) 般若

貧者,捨、離、空也。

「貧者」:

捨,乃不著七情六欲之謂。

離,乃離我人眾生壽者。

空,乃空前者之相。

安 貧 樂 道

釋義

能安於貧困的處境,並仍以信守道義為樂。語出《文子.上仁》。

 典源

《文子.上仁》
文子問:「仁義禮何以為薄於道德也?」老子曰:「為仁者必以哀樂論之,為義者必以取與明之。四海之內,哀樂不能遍;竭府庫之財貨,不足以贍萬民。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因天地之性,萬物自正而天下贍,仁義因附。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德過其位者尊,祿過其德者凶。德貴X高,義取X多。不以德貴,竊位也。不以義取者,盜財也。聖人安貧樂道,不以欲1>傷生,不以利累己,故不違義而妄取2>。……

〔注解〕
(1)欲:欲望。
(2)妄取:隨便拿取。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還有資料可供參考~

 典故說明

《文子》又稱《通玄真經》,為道家經典。〈上仁〉篇中有一段藉著文子與老子間的問答,以闡述道家所崇尚的自然無為。文子問:「為什麼仁義禮等法則不如道德重要呢?」老子回答道:「行仁義者,不可能將其施為廣布於天下,所以不如修道行德,順應天地間的自然法則,那麼不必有什麼作為,萬事萬物便自然合於仁義了。……真正的聖賢之人,應該順其自然,安於任何處境,即使貧困,也信守天道,不因求取額外的欲望或私利而損害了生機,當然也不會任意索求而違逆正道。」其實道家的中心思想便是自然無為。文子所揭示的即此理念,所以要人安於現況,即使貧困,也能樂於信守正道,不作他想,也就是所謂的「安貧樂道」了。後來「安貧樂道」演變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能安於貧困的處境,並仍以信守道義為樂。

http://dict.moe.gov.tw/chengyu/pho/fya/fya01129.htm

出處】《後漢書•楊彪傳》:建武末,舉孝廉,除郎中,以病免,復歸教授。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仰慕之。

【註釋】貧:貧困;少欲。

【釋義】
指修煉的人能放棄人心的執著,一心求道。
今意:指人能安於貧困的環境而不改變志向。

【旁通】
一簞一瓢。《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原為孔子讚美顏回安貧樂道之語。後用以比喻生活清苦。

【辨析】
顏回,孔子最傑出的弟子,《論語》中關於他的文字不多,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孔子的評價:「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顏回安貧樂道的形象由此深入人心。


轉載自:〈正見網〉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iauchian0223&aid=286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