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息肉 藏癌風險逾九倍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少數病患在做完大腸內視鏡篩檢、切除腸道息肉後,卻在短短幾年內罹患大腸直腸癌,除篩檢不夠徹底,也可能是一種「隱形」息肉作祟。最新研究顯示,這類息肉內含癌細胞的風險,是一般息肉的9.78倍之多。 有些大腸息肉日後可能變成惡性腫瘤,只要定期篩檢、及早切除,就能有效預防大腸癌。 腸道黏膜上的息肉多半是向上隆突,外型像顆小香菇,但有種「非隆突型」的息肉(概分為凹陷型與平坦型),惡性度高,卻因肉眼不易察覺,醫界過去一直誤以為極罕見,不少醫師根本沒聽說過。 不過,日前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一項研究,針對1800多名美國退伍軍人進行大腸鏡篩檢後發現,高達9.3%(170人)被篩出這類息肉,其內含癌細胞的風險,是一般息肉的9.78倍;28例被篩出大腸癌的病患中,有半數以上是源自這類息肉。 繼日本之後,美國醫界也開始重視這類息肉的篩檢,這種不易發現且惡性度偏高的息肉,可能才是最應該早期發現,並治療的目標,但華人地區的警覺性卻還不夠。 在內視鏡下,醫師必須要能以肉眼察覺這類息肉與正常腸黏膜的細微差異,再進一步染色,確認息肉的確切位置。台大醫院最近就發現好幾例平坦型息肉,已是早期大腸癌,及時開刀加以切除。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邱瀚模強調,對受檢民眾來說,最重要的是,在篩檢前落實清腸工作,「清理乾淨的腸道,比胃部黏膜還乾淨」,台大研究發現,清腸藥應在檢查前6到9小時之間服用,才能達到最佳效果,以免殘餘糞便遮蓋了腸道病灶。 邱瀚模也提醒,民眾只要出現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等疑似大腸癌的跡象,無論近年內是否做過大腸鏡篩檢,都不能忽視此一警訊,應找醫師進一步診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