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雞啼雞骨雞祖先,耐人尋味!》
2017/02/06 14:23:47瀏覽2168|回應0|推薦12

小時候讀書, 國文課本教我們「聞雞起舞」的典故,《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教我們要有恆心,學習擔任主簿官職的祖逖早起的恆心。

「先有蛋?還是先有雞?」是常常被問的話題。考古學家發現的答案「既不是雞,也不是蛋,其實是恐龍,恐龍是所有鳥類的共同祖先,而雞在分類學上屬於「鳥綱.」。

鳥類的演化大概可以追溯到侏儸紀晚期(一億五千萬到一億四千五百五十萬年前)的始祖鳥開始,然後在白堊紀(距今一億四千五百五十萬到六千五百五十萬年前)再分別演化成幾個不同的物種,在那段時間裡,牠們跟恐龍一起生存,而在恐龍滅絕的災難發生時,牠們反而活了下來,成為天空的主宰。鳥類中,主要在地面活動是雉科,至今可見的品種有鵪鶉、雉、孔雀、鷓鴣、叢林雞等,這些品種大概在距現代兩千五百萬年至兩千萬年前出現。與我們人類祖先出現在兩百五十萬年前相比,我們是遲遲才來到這個世界的。

目前所知的東南亞叢林雞有四種:紅色叢林雞、綠色叢林雞、灰色叢林雞、錫蘭叢林雞。雞在甚麼時候開始被馴養呢?

大約在八千至一萬年前,人類開始馴養雞。達爾文在1868年發表《動物和植物在馴養下的變異》文中認為,家雞起源於印度的紅色叢林雞,主要證據是家雞在形態上和紅色叢林雞最相似,而且紅色叢林雞可以和家雞雜交,產生有繁殖能力的下一代。但是後來有學者提出,其他叢林雞也有可能是家雞的祖先,現在的學者大多相信家雞主要源自東南亞或印度的紅色叢林雞;相信家雞是單獨起源自紅色叢林雞的學者,傾向把家雞分類成紅色叢林雞的亞種,而相信多起源或混種學說的學者,則傾向於把家雞分類為新種。

在1990年代,日本明仁天皇的二兒子—秋篠宮文仁親王, 跟著名的日裔美國演化遺傳學家大野乾等人,利用粒線體DNA研究家雞和各種叢林雞的親緣關係,他們認為所有的家雞都是單系群,所有家雞只有一個共同的祖先,而且家雞就是該祖先的所有後代;他們同時指出,來自東南亞的紅色叢林雞是所有家雞的始祖,而馴養家雞是發生在泰國或鄰近地區的單一事件。

2005年,日本國家農業生物學研究所的安江浩先生,利用粒線體和細胞核DNA進行研究,發現家雞可能也有灰色叢林雞、錫蘭叢林雞的血統。隨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研究員,在分析更大量的家雞族群樣本之後的推論:家雞可能是多次在東南亞和印度大陸起源的。來自瑞典烏普沙拉大學的農業遺傳學家安德森(Leif Andersson)在2008年發表的論文指出,現代家雞擁有的黃皮基因,事實上很可能來自灰色叢林雞,而非紅色叢林雞。黃皮性狀最明顯的特徵是黃腳脛,而紅色叢林雞的腳脛是青石色的。美國、墨西哥和中國農民特別喜歡黃腳脛的雞,他們認為黃皮膚是健康雞隻的象徵,表現黃皮性狀需要攝取胡蘿蔔素,美洲與亞洲大量種植的玉米正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研究者因而指出,農民這樣的偏好跟雞的食料有關。

1922年,印度考古考察部在如今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內印度河畔發現摩亨左–達羅遺址,經考古挖掘該遺址中,有養雞的證據。依此看來,雞的馴養以印度為基地,繼續前往非洲與歐洲,在西元前七百年傳到古希臘。後來雞隨著人類的祖先出海,在距今三千年前,航向玻里尼西亞;牠們在西元1350年抵達南美智利的愛爾.亞雷納爾地區,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早了一百四十年。

雞的身軀不大,也不挑食,所以比較容易飼養。直到二十世紀初,都還有先進國家的城市居民,會在後院養幾隻雞呢;在我們台灣的早年,飼養母雞生蛋給發育成長中的青少年可以偶爾吃一個雞蛋,是很多家庭最貼心的期盼與鋪排。在法國,綽號「好國王亨利」的法王亨利四世(1553~1610),曾經跟他的臣民承諾:他將致力於提升平民的生活水準,希望「到了週日,每個鍋裡都能有隻雞。」

只是,吃過雞肉之後,有多少人會好好觀察雞骨頭呢?

2010年4月,世茂出版公司出版了一本《吃炸雞也能搞懂恐龍》—餐桌上的骨頭充滿進化之謎—譯自日文的書,作者盛口滿先生很簡明扼要地教讀者如何製作骨頭標本,他把自己揹著骨頭到處走,一邊讓大家看背包裡的骨頭、一邊解說的計畫稱為「骨頭學校」。他說,「骨頭學校」的聽眾以孩子居多,他從孩童的反應和洋洋灑灑的提問,推斷出孩子們在聽到「骨頭」時,腦海裡浮現的是「恐龍」;當他給孩子們看鯨魚的脊椎骨的時候,他們也是大叫:「恐龍」。這個情況引發他更進一步研究物種演化課題,在進一步調查發現有學校提倡「鳥類不只是恐龍的後代,牠根本就是恐龍本身」的說法之後,他一一從骨頭來為「充滿謎團的鳥類屍體」尋找解達。

盛口滿先生引用英國的里查.道金斯所著《道金斯的生命史:祖先的故事》書中所指,人類與鳥類的共同祖先,可以回溯到大約三億一千萬年的蜥形類,這個共同的祖先已經採用了五根手指頭的設計,也就是說,我們的指頭數目已經有三億年以上的歷史,由此觀之,人類是對於指頭數目很保守的生物。而這也表示雞的遠祖是五根手指頭的。

盛口滿先生製作很容易取得的雞骨頭標本,看出雞翅膀上的指頭有三根,恐龍的「前肢的第四、第五指退化,只有縮小了的第一指到第三指有作用。」所以跟雞翅一樣是三隻指頭。雞的腳上有四根趾頭,其中一根往後長;之所以朝後方長,是因為雞的生活中,需要用腳趾頭抓緊樹枝。趾頭有關節,每根趾頭的骨頭數目字不一樣,雞的大拇趾有兩塊、食趾有三塊、中趾有四塊、無名趾有五塊。恐龍也有四根腳趾頭。光就指頭構成來說,鳥的構造和恐龍是一樣的。

雞年將臨之際,我們從牠激勵人們要有恆毅之心,在小金門抵擋寒風侵襲,到科學家研究的演化史,帝王統治的承諾,還有對骨頭追根究柢的實踐研究者對牠的仔細端詳等等,都發現了雞的生命意義,十分耐人尋味。

雞和人類之間,還有甚麼值得進一步探討的環境課題呢?且待未來繼續述說。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走過演化~科學人雜誌》特輯 ~〈家雞的起源〉 作者:黃貞祥、陳志峰

2012/10 遠流出版

《改變歷史的50種動物》 作者:艾力克‧查林(Eric Chaline)

譯者:王建鎧 積木文化出版

《從鳥類與恐龍的溯源過程反思–科學是一種信仰嗎?》作者:張志玲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zh-tw/articles/c/0/1/10/1/360.htm 科技部.科技大觀園

《吃炸雞也能搞懂恐龍》—餐桌上的骨頭充滿進化之謎

作者:盛口滿 譯者:張東君 世茂出版

完成於2017/01/23 播出日2017/01/25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91153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