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仙跡岩下一甲子 社區悠然話世新》
2016/11/23 11:39:57瀏覽2647|回應0|推薦10

世新大學有一座穿越仙跡岩西側尾稜的隧道,隧道兩旁是電子設備布置的文化走廊,經常傳遞研討會、專題講座、各處室重要訊息、推廣文宣、學生的影像記錄作品等,讓住在世新大學周邊的我們,長年領會大學教育洋溢的芬芳。今年十月十日國慶日剛過,在行經世新大學時,發覺很多人在隧道裏忙著布置;原來,2016年10月15日是創校六十周年的日子,【花葉蓋世. 甲子彌新】,全校喜氣洋洋。

在舍下剛搬來試院路居住的八O年代,世新大學校舍樓層大都不高,直到『舍我樓』把建築樓層升高之後,它跟大禮堂之間有了一片庭園,庭園邊邊有一棵流蘇,每年三月底四月初綻放白色的花朵,非常吸引人。庭園中種了羊蹄甲,粉紅色的花朵和學子們的青春洋溢相輝映,難怪我們幾位鄰居很喜歡到世新大學校園吃早餐,特別是冬天有太陽的早晨;他們說,大清早坐在校園中,濃濃綠蔭的仙跡岩上,偶爾有「呼─呼」「呼─呼」貓頭鷹的聲音傳過來,讓早餐變得有滋味;在家中,常常聽見年輕人疾步行走、趕著上學的聲音,還有舉辦活動時響徹雲霄的喧嘩,都讓自己被感染變年輕了。

當我們看見弧型的『言論廣場』上,有一對男女學生穿著制服的立像,展出《小世界》1965.01.02創刊第一期週刊的史料,版面呈現大致的架構;其中,〈向讀者說明我們的旨趣〉,讓我們感受到傳播媒體應有的謙虛,謹守份際的倫理。報導內容則除了還有些熟悉的當年嚴肅的社會氛圍之外,我們有鄰居覺得奇怪:「怎麼會有“木柵鄉”呢?」於是我們一起探討台灣光復後的行政變遷中,屬於我們木柵的部份。木柵從日治時期:「臺北州文山郡深坑庄」→光復後「臺北縣木柵鄉」→1967年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將之劃入台北市的「台北市木柵區」→1990年臺北市行政區從16區調整為12區之後的「台北市文山區」。

《小世界》創刊新聞中,我們看見「鄉民代表會議通過決算」的過程『熱烈質詢‧氣氛融洽』、選出調解委員的報導;從中看見熟悉的名字「拔川」,大家於是想到木柵路三段富邦銀行木柵分行座落處的【拔川大樓】,再從委員會成員的組成,看出張姓宗族在木柵地區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我個人從1998年開始參與【終身學習園地─臺北文山社區大學】的推動以來,偶爾就會有《小世界》實習記者採訪的緣份,也曾應一些學生寫作業之需的對談,甚至帶他們踏查景美溪。我們和學生們大都約在國家考場前會合,然後從闈場旁折入和興路東端、國家考場後方鯉魚山腳的景美溪畔;和興路舊名叫做「埤腹路」,路的另一頭(西端)也有跟木柵路交會,當年跟蹤民主先鋒雷震先生回家的特務們,走的正是鯉魚山西端那一段「埤腹路」。這座鯉魚山海拔高度52公尺,跟仙跡岩原本是相連的,因為開闢木柵路而把它們切斷了;根據史料的記載〈註一〉,在清代雍正末乾隆初年,入墾的漢人於鯉魚山腳築『霧裡薛圳』,引景美溪水灌溉台北平原,是當時的重要水利設施;郭錫瑠先生在新店找水源、接續下來興建的『瑠公圳』,在世新大學校門對岸新店區的快樂旅社左前方,還可以看見一小段未加蓋的圳道;從快樂旅社前走景美橋回台北市文山區景文街底,有一面『開道碑』,那是紀念全台灣第一座鋼筋水泥橋完工、開通木柵路而設的紀念碑,曾經遺失、經社區居民努力才找回來的,離世新大學校門口大約兩百公尺。

行經世新校園,從每年初春的山櫻花,春末的華八仙、流蘇;母親節的時候,隧道上方結出小小螺旋槳的猿尾藤,蘊染山頭的相思小黃花;接著,球場邊緣那棵鳳凰木枝頭火紅,告知有一群熱血青年即將揚帆而去;時序入秋,走出隧道西口循著木柵路往左走到轉彎處,會看見和興路旁一座小小的山頭,那就是前述的鯉魚山西端;轉彎後的木柵路在秋天,馬路兩邊的美人樹開始露出粉紅色的臉龐,不久之後就可以看見一顆顆果實高掛在枝頭;秋冬之際,隧道西口左側還可以看見一棵大大的無患子換穿黃色衣裳,揚起濃濃的思念之情。國家考場後方的鯉魚山腳也有一大群無患子樹,冬天時掉滿地的果實,不知是否因容易撿拾的關係,試院里的河堤旁,近年栽種的無患子越來越多;2015年【台灣步道日活動】(註二)當天,我們一大群人在河堤看見無患子花含苞待放,樹上還有很多金龜子。

被仙跡岩環在懷中的世新大學,小小的翠谷校園,是體會四季更迭的好所在;正因著享受這裏的四季風采,我們觀察到校園邊坡的一些崩塌,從去年八月蘇迪勒颱風、今年梅姬颱風以來,仙跡岩變得稀疏的林相,隧道東端水塔旁露出一條長長的山邊溝,雨量大的時候,這道水的衝力可能不小,水土保育的責任更形吃重。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創所所長成露茜女士,生前曾經擔任『台北市社區大學民間促進會』的理事,這個促進會是承辦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的民間組織,成露茜女士的治學和關懷社會的風範,對社區大學校務發展很有啟發。當年,該研究所的老師們,會邀請一些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在地居民協助教學任務,希望校園近在咫尺,涵蓋著景美溪濱、近代臺灣民主化歷程的重要人事物的時空環境,能夠為學子們孕育多元思為、激盪出守望家園的情操,實踐『校園無邊界』的理念。

在世新大學六十周年慶的此刻,我們從各式展版當中,看見所洋溢的辦校理念和與時俱進的諸多努力。長年受這些薰陶,我們鄰居笑說:古時候孟母三遷,她大概也會很喜歡遷到世新大學這邊跟我們作鄰居吧。請諸位朋友閱讀我們節目於2015年7月8日,製播的(《循聲,尋得世新大學的歷史故事!http://blog.udn.com/selin7777/26836583》),以更加認識世新大學。

*註一、參考《台北市志》北市文獻委員會出版 卷一城市篇

*註二:每年六月第一個星期六是為『台灣步道日』

完成於 2016/10/30 播出日2016/11/02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82715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