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12 15:58:17瀏覽564|回應0|推薦0 | |
我們節目在三年半之前曾經介紹,在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和師大路圍起來的街廓,由一座1992年啟用的台北市兒童交通博物館改建成「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故事。當時的規劃中,有梯田、茶山等設置取代原有林相,準備大幅移植園區200多棵樹,還有跨越環河快速道路、面積高達「3200平方公尺的跨堤平台」,引起許多民眾的關心。 為了讓台北市政府知道民間的想法,有幾個團體和社區居民在當時組了【客家公園郝好做聯盟】,行文給台北市政府,提出五點訴求: 一、 立即暫停本案招標程序,化解市民疑慮。 二、 辦理公開座談會,並引進居民及公益團體參與設計。 三、 依「台北市公園開發都市設計準則」公布既有植栽配置圖、數量,及樹木保護移植計畫,並在現地標示欲移植之樹木。 四、 自行車道不宜進入公園,以維護園區遊人的安全。 五、 縮小跨堤便橋規模,增設更多跨堤或破堤水門設施。 【客家公園郝好做聯盟】經由合縱連橫,爭取到機會在副市長主持的「樹木 保護委員會」上討論這個議題;台北市樹保會決議要聯盟提供更詳細的資料,以作為「整體樹群保留」的審查判斷之參考。都市發展局也邀請我們列席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聽我們提出訴求。 記得當天擔任會議主席的都發局丁育群局長曾經提了兩個說法: (一)台北市這幾年在市區各地綠美化的成果,來弭補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少掉幾棵樹,真的會無法諒解嗎? *我們的看法:就生態工程的觀點來看,局長提的意見帶著些許棲地補償的概念,然而棲地補償需有全盤的規劃設計,如預定補償綠地的面積、位置、效益、功能與目標物種,並且在棲地營造完之後,確認其生態服務的功能與被犧牲的綠地是相符的之後,方能進行工程。絕對不是局長為求自圓其說,臨時提出的各地綠美化成果可以打發的。所以答案是:不可諒解。 這是一位主修自然生態領域、居住在當地的青年的意見,他認為諒解與否應該是很主觀情緒的問題,每個人有不同觀感。以他們家離園區只有五分鐘步行路程來說,有幸生活圈中有一處遺世獨立的綠地,不同於單調的人工公園,近在咫尺的它原始且多樣,別處的綠地美化與我何干?在地人當然不允許身邊的綠地被無意義的梯田營造犧牲掉。周邊居民的觀感應也是不可原諒,更別說就生存在其中的生物是否原諒了。 (二)讓都市熱島效應如此嚴重的原因中,堤防檔掉了河流風廊 是重要兇手,在減緩熱島效應的作為上,引進風的重要性不亞於樹,你們民間為甚麼不成立「破除堤防」的團體呢?我退休以後,就要積極推動這項理念和做法。 *我們的看法:沒錯,引進風的重要性不亞於樹,然而在客家文化主題園區一案中,並沒有面臨拆堤防的問題,談這些作什麼? 熱島效應不是跨堤或營造梯田可以減輕的,將大樹移除只會加劇熱島效應,就客家文化主題園區而言,保留大樹,營造水域環境方能降低熱島效應,朝這些方向努力,才是都發局的正途。 記得當時幫我們釐清許多專業思維,並積極採取行動的大都是年輕人,讓我們這些年長得多的保育志工非常受到鼓舞。一致認為要好好督促這個政策的改變與實施。至於結果如何呢?請待下集節目分享。 完成於 2012.12.31 播出日2013.01.09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