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5/23 13:32:34瀏覽5211|回應1|推薦7 | |
《八仙圳流鬧區 圳小悄悄留月》 在捷運唭哩岸站南段路廊,有一條八仙圳穿越,它源自磺溪,流經榮總醫院、保一總隊、陽明大學、東華社區、立農里、八仙里之後注入基隆河,清朝時的船運可上溯至石牌。如今,它是隸屬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會的灌溉渠道,總長有3000公尺,另有西支線及東支線各1,700及1,300公尺,灌溉面積達290公頃,是水利會所屬圳路中灌溉面積最廣者,更是北投地區重要的老圳道。 西元2004年,參與促成「淡水河守護聯盟」的北投社區大學,協同東華社區發起「八仙圳整治會議」,期望藉由社區參與,讓八仙圳由居民眼中的臭水溝,找回昔日打石文化的歷史意義,蛻變為富含自然景觀的親水空間。當時為這份理想付出許多努力的蔡瑞崇里長,曾帶著我們從社區走向陽明大學,再進入保一總隊,接著到榮民總醫院院區;我這才發現,四十年前在榮總實習時,所看見的悠悠流水,就是八仙圳;我們和蔡里長,曾為此提案向信義房屋所支持的社區營造補助專案申請奧援,希望在這幾個單位設置述說八仙圳故事的解說牌,不過,可能申請書寫得不夠完整,所以沒有獲得補助。 七星農田水利會也很重視這條水圳的歷史意義和價值,所以將東華社區圳道進行整治,並且採用近生態工法,不再是「水泥三面光」、讓「魚蝦死光光」的做法。而社區人士在這個歷程中,也很重視歷史溯源,希望居民在貫穿歷史縱深的思維上,找到安身立命的厚度與堅持。 唭哩岸是原住民凱達格蘭人語言「kil-lrigan海灣」的意思。因為以前這裡是淡水河向北突出彎曲的地帶,型似海灣,所以翻成漢語時,可能因此地形而以「岸」為名。2003年陽明大學進行地質鑽探,挖出有鹹水貝殼之唭哩岸石,「唭哩岸」為「海灣」之意,才獲得佐證。 唭哩岸站旁那座小山頭,就是唭哩岸山,山間步道只有數百公尺長,而且有幾個入口可以上山,北端入口還擺設有打石場的情景;唭哩岸山又有鳳梨山之稱,推測是在採石之後,光禿禿山上淺薄的土壤,就可以種植需要陽光的鳳梨的緣故;當年滿山是鳳梨,現在走在唭哩岸山,依舊會看見一叢叢的鳳梨,以及與鳳梨有兄弟樣貌的林投,林投的芳蹤,可作為早年唭哩岸就是海灣的證據之二。 灌溉水源充沛的唭哩岸,由於竹子湖的蓬萊米試種植成功,成為淡水河北岸農業發祥地,居民生活富裕。唭哩岸當時的富庶,可從地方政府上報朝廷時描述唭哩岸「九萬廿七千」看出端倪;所謂「九萬廿七千」,意思是家產上萬者有九戶,上千者有廿七家;而當時的萬元戶,相當今日的億萬富翁。 最近我帶了數十位陽明大學的學生,從學校與保一總隊交界處的圳道開始,沿著水圳慢慢步行到東華社區,在唭哩岸山腳轉角處,看見一幅陶瓷燒成的社區地圖,陽明大學在地圖中佔有重要位置;而從唭哩岸這個山腳橫過整座山,看完打石場之後,穿越捷運路廊到立農街與西安街的交口,最後到達慈生宮。 行程中,水圳忽而隱到地下,忽而露出地表;迂迴的古老通道上,留有唭哩岸石建造的老房子,有農夫在照顧剛剛結果的柚子。年輕的學子們表示說,這樣一趟散步,讓他們對學校周邊的環境有比較深入的了解,也產生了感情,覺得很不錯。 我則想起幾年前,在嘉義參加【第二屆水圳論壇】的時候,聆聽過戴開成先生所舉的例子。從圖片中可以看出那是近江八幡市一個社區的水圳,由於種種因素造成長滿布袋蓮,有人建議趕緊加蓋作為停車場;但是有位先生建議不要加蓋,最好讓社區有悠悠圳水,因為水圳是很好的風廊,也可以調節微氣候。經過多次的討論,最後決議保留水圳;社區於是發起義務勞動,協助清除垃圾和雜草,最後成就了一方美麗的水岸空間。這個案例成為很好的水文化復興、教育的典範,甚至也提升了稅收! 台北市都發局曾經有【古圳啟航】的構思,不知甚麼時候我們可以有讓人流連忘返的水圳,在那裡談天,欣賞「圳小能留月」的美麗情境! 完成於 2012.05.19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