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2/23 13:19:29瀏覽1649|回應1|推薦9 | |
上星期我們節目曾經提到《貓頭鷹是不是只能吃晚餐?》這個提問,引起聽眾們的好奇:真相如何呢? 動物學專家們告訴我們:這個問題是從人類的角度來看的。由於人類是日行性動物,特別我們從被教導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韻律作息,早上起床吃早餐,接著午餐和晚餐。貓頭鷹是夜行性動物,牠們通常是傍晚前起床,然後出去覓食,作一些活動;牠們的第一餐是在晚上,但是不會被稱為「吃晚餐」。實際上,動物並沒有一天固定三餐這種事情,牠們餓了就要出去找東西吃,運氣好可以找到食物填飽肚子,運氣不好的話,沒有抓捯獵物就只好餓肚子睡覺,改天再找食物充饑。 在我們帶領自然體驗的經驗中,小朋友對動物是比較有興趣的,舍孫女秧秧特別喜歡貓頭鷹。全世界有兩百多種貓頭鷹,我們台灣有十二種,牠們在台灣全部屬於保育類野生動物;牠們大大的眼睛十分敏銳,在黑暗中看得分明;牠們的「顏盤」(也就是臉部)又平又寬,可以像人一樣用雙眼視覺定位,只是視野比人類窄。自從我們祖孫倆閱讀了《第一次調查貓頭鷹就上手》(註一)這本書之後,某天一大早,我們聽見「呼─呼」「呼─呼」的聲音,間間斷斷響了好幾分鐘,我們於是討論:是「鵂鶹」(Collared Owlet)嗎?後來,秧秧跟爸爸媽媽到宜蘭大同鄉山豬爺爺的家住了一個晚上,回來之後跟我們說,山豬爺爺有帶他們看貓頭鷹,他們好開心。當她收到我從行政院農委會設置在嘉義的林業試驗所中埔研究中心帶回來銀葉樹果實創作的貓頭鷹禮物時,說牠的臉型像一顆愛心! 當秧秧來舍下住的時候,最喜歡找爺爺一起摺紙;紙飛機、紙球、紙船、各種鳥─特別是貓頭鷹;摺好之後稍加著色,放了滿房間。有一天,我們到景美溪散步過後,她想搭船去旅行,於是把貓頭鷹、紙球等放上了紙船,樂不可支。 2014年11月,我們帶秧秧到日本富士山下的河口湖,美麗的湖光山色中,看見優游湖面的鴨群,走近一看,有漂亮的綠頭鴨。記得2004年10月,我們在台北成立《淡水河守護聯盟》之後的第二年,接到南港社區大學張錫埘先生的E-mail說:「老師,我們增加了四位新朋友。」打開附件,居然是他們巡守大坑溪時遇見的四隻綠頭鴨。2016年年初前往馬祖北竿時,曾經到機場附近的塘岐社區,在社區發展協會這邊,看見社區鄉親費工夫在木頭板凳上貼畫,圖案正是「綠頭鴨」;帶著這隻綠頭鴨搭飛機回到台北家中,當秧秧發現這個木頭板凳的時候,愛不釋手,每回吃點心時都坐這張板凳。行政院農委會【鴨主題館】有一篇張惠斌先生寫的文章《野鴨何時變家鴨》,文中指出:家鴨如菜鴨、北京鴨等的血緣,都可以追溯到野生的綠頭鴨呢!(請閱:http://kmweb.coa.gov.tw/subject/ct.asp?xItem=1181420&ctNode=9561&mp=141&kpi=0&hashid=) 從小小一張紙,摺成各式各樣的作品,培養小朋友的巧手和慧心;戶外的體驗觀察,則是引領更深思維的重要媒介。我們每一位成年人,如果有機會參與終生學習的行列,學習加廣加深環境的素養,學習揮毫摺紙,隨時可以陪小朋友動手作,散步走,那將是幸福滿盈的人生。 *註一:《第一次調查貓頭鷹就上手》─增訂版 撰文:張東君 林青峰 /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發行 完成於 2016.01.30 播出日2016.02.10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