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古老陽光賜與的的能量主角~蕨類》~改變人類歷史的植物之一
2016/02/02 11:10:40瀏覽3017|回應0|推薦5

當世界各國都受到「氣候劇烈變遷」的衝擊之際,讓我們來從地質史、人類文明史的角度探討這個課題,並且看看蕨類植物在這當中扮演的角色。

聯合國在1987年提出的布蘭特蘭報告指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永續發展」,所謂「永續發展」就是「符合當前需求的同時,不危及未來世代滿足自己需要的能力。」然而,未來世代是哪個世代呢?學者赫伯特‧吉拉爾戴在考據了人類文明史之後提出的看法是:人類應該預先規劃七個世代之後面臨的生存問題。煤礦、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以及畜養的動物等,大量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溫室效應,還有破壞臭氧層造成的不良影響,是全球面臨的嚴重環境危機,而我們所使用的化石燃料,竟是古老陽光所賜與,其中,我們最熟悉的大概是蕨類。蕨類是現存最古老的植物之一,它們歷經漫長的演化史─【蕨類演化四部曲】:

首 部 曲 ~約4億年前 晚志留紀~早泥盆紀

第二部曲~約3億年前 石炭紀

第三部曲~約2億年前 三疊紀~侏羅紀

第四部曲~約1億年前 白堊紀~早第三紀

在恐龍出現、大陸漂移開始之前,有一個被科學家稱為「石炭紀」的地質年代;這個年代大約從四億一千萬年前至三億四千萬年前,總共延續了七千萬年。「石炭紀」名稱的來源是:這個時期的初年,有大量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大氣中。二氧化碳是一種溫室氣體,它像溫室的玻璃一樣,可以維持住太陽照射到地球的熱量,不讓它們逸回太空。

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可以捕捉陽光能源作為熱量,又可以提供豐富的碳源給植物當原料,因此,植物生長得很茂密,整個泛古陸覆蓋著一層密實的植物墊,矗立雲霄數百英呎高;地面上厚厚的腐爛與死亡的植物體,也有堆疊到數百英呎或數千英呎厚的地方。這些活著和死亡的植物墊,在石炭紀期間不斷地變厚。與此同時,覆蓋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海洋也是大量植物體的家,雖然大部份的植物只是很簡單的形式,但是它們也可以捕捉接近海面的太陽能源,用這些能源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為植物體中的碳,等到死亡之後再沉到海底。

大約三億年前,地球史上五次大滅絕中的一次大災難發生,造成劇烈的構造運動導致泛古陸的分解,地殼多處裂開,火山爆發,陸塊漂移並擠壓;泛古陸某些陸塊相互撞擊之處,厚厚的植物墊沉入地底,七千萬年以來儲存在碳中的陽光能源,隨之深鎖地下。

五千萬年之後,恐龍出現了,研究指出,爬蟲類的恐龍以統帥者的姿態在地球的陸地上稱霸,而當年牠們穿梭覓食的森林中的主角,就是蕨類的孢子王朝。只是當時林中高大的樹蕨,隨著恐龍的滅絕、三疊紀和侏儸紀在兩億五百萬年前畫下句點的大變動,被深深的地層所埋葬,倖存者需另找出路與生機。後來,地球再歷經重大的地質變動,分裂成比較小的陸塊,形成目前的亞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歐洲、澳洲和南極洲。各大陸的漂流擠壓形成了山嶽,而存在地下的植物體,則沉入地球更深處,承受著極大的壓力。

靠著陽光照射成長的森林主角蕨類,在倒下之後被埋在泥濘的沼澤沉積物裡,越積越多;一開始化為泥煤的海綿層,經過千萬年的時光,壓縮在富含碳元素的地層內,累積成充滿黑色能量的物體─煤,它可以說是儲存了三億年之久的陽光。

在青銅器時代,威爾斯民族就知道用煤燃燒火葬用的材堆,不過,到羅馬時期才出現稍有組織的採礦行為。羅馬人建立國家時,就已經會將煤炭跟其它燃料,運用在熱水澡和炕式供暖系統;羅馬滅亡後,直到中世紀英格蘭東北方達勒姆郡修道院開始進行煤礦交易,期間,幾乎有十一個世紀的時間,人們不再使用煤炭。直到十八世紀,「黑金貿易」成為熱門行業。

十八世紀中興起的工業革命時代,蕨類的遺骸讓人們名利雙收,1780年代的詹姆士‧瓦特以改良蒸汽引擎著稱,喬治‧史蒂芬生則建造了第一部蒸汽火車。還有一位在美國《獨立宣言》發表四年之後,從美國麻薩諸塞州逃往英國的班傑明‧湯普森(後來改名倫福),努力要將世界從冒著黑煙的煙囪中拯救出來;他發明了一種無煙壁爐,在他於1814年去世之後,仍然持續銷售超過百年。

人類祖先在使用煤礦之前,必須維持一定面積的林地,以便有木頭取暖,方能在北國寒冷的冬天存活下來。換句話說,森林捕捉到「當時陽光」的能量,然後在爐子或壁爐釋放捕捉到的陽光,來溫暖寒冷的家屋。煤的開採讓人們減低了對「當時陽光」的倚賴,使他們剷掉更多森林,把林地轉為農地,生出更多的食物,餵養更多的人口;世界從西元一千年左右的五億人口,到西元一八OO年產生第一個十億人口。

大約在西元一八五O年,人類捕捉另一種陽光─石油,它在羅馬尼亞第一次被廣泛使用,而在一八五九年美國賓州較具規模採油之後才真正盛行。大量石油的發現,將真正巨大的古老陽光庫藏打開了一扇大門。

一九三O年,世界人口二十億;

一九六O年,世界人口三十億;

一九七四年,世界人口四十億;

一九八七年,世界人口五十億;

一九九九年,世界人口六十億;

二O一一年,世界人口七十億。

在西元二千年的時候,人類一年所消耗掉的化石燃料,需要蕨類化石和樹木花兩百萬年的時間來累積;環境學者赫伯特‧吉拉爾戴將這個現象描述為「消費主義放縱無節制的行為,正在摧毀這個星球。」

如果無法改善大量用煤和石油造成的環境危機,長此以往,可能真會面臨「古老陽光的末日」,也就是用盡古老古老那個年代陽光照拂的物種遺骸,讓劇烈的氣候變遷帶來動盪,讓永續發展的難度增高。因此,當2015年11月30日開始的「巴黎氣候高峰會」(《聯合國氣候變遷公約》第21次締約國大會(COP21),在12月12日這天提出協議草案聲明:「全球溫度的上升不應比工業革命前升高超過攝氏2度,並持續努力讓溫升降低攝氏1.5度。」之後,許多有識之士認為,人們和企業界有自發性的思考,落實簡樸生活、讓生產方式更節能減碳,才有可能達到目標。

這兩星期來,跟諸位聽眾提到《改變歷史的50種植物》中的兩種,都是在我們台灣各處很容易看見的樹木,台灣還是世界上的蕨類王國呢,然而,我們是能源極度倚賴進口的國度,所欠缺的應是古老的陽光吧;我們如今看見的蕨類,比起遠古孢子王朝時代的蕨類身影,棲身於岩壁、牆角,著生在其它樹身,很難想像它們的遠祖對人類貢獻卓著!透過散步走讀,透過導覽解說,透過終身學習的歷程來體會「深居斗室,胸懷宇宙」的寬闊情懷,跟親愛的聽眾朋友分享。

註、參考資料:

一、《改變歷史的50種植物》 積木文化出版

作者:Bill Laws 比爾‧勞斯 譯者:王建鎧

二、《蕨妙草山》 陽明山國家公園發行

撰文:郭城孟 黃俊溢 黃婉玲 高美芳

三、《The Last Hours of Ancient Sunshine》《古老陽光的末日》 正中書局出版

作者:THOM HARTMANN

譯者:馬鴻文

四、http://taibnet.sinica.edu.tw/chi/taibnet_endanger_cites.php?page=1&R1=name&key=&pz=20&id=&k=&p=&c=&kc=&pc=y&cc=y&sy= 〈台灣物種名錄〉

完成於 2016.01.11 播出日2016.01.13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4560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