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聽河的院子‧伯公的智慧》~【河川願景‧12談】故事系列
2010/09/30 17:32:25瀏覽1734|回應0|推薦2

《聽河的院子‧伯公的智慧》~【河川願景‧12談】故事系列    

今天是2010年中秋節,在台北的景美溪動物園河段將舉辦【鴨鴨放流活動】,而我們的故事從【聽河的院子】售屋廣告談起。   

今年,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接受水利署委託,進行【河川社群智識網絡建構專案】,整個工作任務中,要在全台各地舉辦10場【河川社群願景交流會】和兩場【與署長有約】交流座談。本專案顧問簡振和老師建議,邀請全台十個河川局一起來籌辦【河川社群願景交流會】,讓民間和官方對於一條河川的願景,藉此機會充分溝通與了解。他的建議獲得整個團隊的支持,於是由我負責寫信給各河川局長,預約時間見面先行討論這個構想是否可行?可行的話,就立即討論執行方針與內涵,並且由我們邀約地方的河川社群幫忙協辦,河川局也訂出公部門的聯繫窗口。

嘉義道將圳文化學會是負責【河川願景‧12談~第二談】、也就是五河局這場的地方團隊,學會理事長楊清樑老師幫我們安排先到嘉義住一宿;我在住處吳鳳南路上含苞待放的台灣欒樹枝葉叢中,發現售屋廣告【聽河的院子】,感到非常欣喜、嚮往。十幾年前,外子從嘉義回到台北時笑容滿面地說,他跟我們的大姊夫在嘉義民雄地區訂了一個房子,前面有一條小河,「以後我們可以跟別人介紹:我家門前有小河了。」誰知到了第二天,大姊夫打電話來,說他帶同事去看預售屋現場,同事對於這條河有非常不好的評價,一直提醒會淹水,所以大姊夫就把預定的房子退掉了,「我家門前有小河」的美夢,一天夢碎。如今,售屋廣告主題就是聽河,可見人民對於河流的依戀如舊,而且有信心和安全感了!    

第五河川局在八掌溪南岸,從吳鳳南路底過個橋左轉就到了。我在河川局門口大門口的八掌溪河岸,看見當地居民來這裡蹓狗、閱讀,十分愜意。

嘉義道將圳文化學會準備的名牌木座,非常雅;學會志工蔡老師用跳舞蘭將會議現場佈置得柔和高雅,佈置得柔和高雅,在在顯示生活美學的涵養,真不愧是諸羅古城孕育的子弟。   

五河局顏局長對於道將圳志工們的做事態度表示高度的敬佩,對於提出討論的議題如嘉義縣生態環境保育協會蘇銀添理事長所談的「嘉義布袋好美寮海岸侵蝕問題現況與建議」,表示未來將會透過這個交流會所建置的溝通平台,加強跟民間溝通和學習,負責民間聯繫窗口的就是深受肯定的嘉義道將圳文化學會。

-*-*-*-*-*-*-*-*-*-*-*-*-*-*-*-*-*-*-

【河川願景‧12談】系列的第四談來到第三河川局所在的台中,主婦聯盟台中分事務所的志工一大早就來協助佈置會場。

台中這場交流會的溪流主角叫做─筏子溪,有機會搭高鐵南來北往經過台中烏日站的時候,看見跟鐵道有些平行的那條河,就是筏子溪。從交流會上黃慶聲老師的報告《筏子溪文化淵源與在地文化資產》內容得知,筏子溪屬於烏溪水系,在開墾的歷史記載中,康熙50年(西元1711),祖籍廣東潮州府大埔線的客家籍漢人張達京渡海來到台灣中部;康熙54年,張達京策動平埔族岸裏社人阿穆,向諸羅縣請准委任擔任總理各社事務的「大土官」,隔年,阿穆率領岸裏五社向清朝政府表示「傾心向化,願同熟番一體內附」;他同時請墾大肚山外的土地範圍達現今的:東到豐原丘陵,西至大肚台地山頂,北到大甲溪,南面大致從頭汴坑坑口斜向西北,經北屯、西屯、水堀頭直上大肚山頂,涵蓋台中市以北的台中盆地之廣大草地。    

台中市惠來遺址保護協會的理事長劉曜華老師談《筏子溪的原住民─小來》,把歷史縱深往前拉到三千五百多年前,在如今七期重劃區內的土地中,蘊藏著多層的文化遺址,全場凝神聆聽!

水利署蔡副總工程司義發先生,親自來參加筏子溪這場願景交流會,他表示交流會的報告內容豐富多元,這些人文涵養非常珍貴,值得水利工程師們多多學習,以及作為河川經營管理決策的參考依據。

第三河川局張廣智局長在我們第一次前往拜訪時,就請他的同仁特別帶我們前往三河局附近的土地公祠,張局長說他會抽空來這裡,思索土地公的智慧;三河局目前常常想到筏子溪是台中市的門面,如何讓它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和可親的、安全的環節,是經營管理的最高目標。

台中市區這座福德祠,對聯「福星高照萬家景仰,德澤通施合境平安」,早已經宣示了水土保安的最高境界─溫潤人心,廣植福田。可以說正是河川社群交流會的最大願景,需要努力以赴的崇高目標。 2010.10.09,水利署將在這條溪畔舉辦一場【99河川日】活動,主婦聯盟台中分事務所將作為這個社群的民間聯繫窗口,持續【舞動筏子溪】,以及關懷中部地區的水資源課題。

請點進【織台灣水網】,了解更多更完整的相關訊息。謝謝聆聽!

完成於  2010.09.05
播出日  2010.09.22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4459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