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4盛夏 蘭陽子弟在政大的謝師宴》
2015/07/17 12:59:57瀏覽1989|回應0|推薦12

夏季的聲音風景中,台灣各地學校揚起的驪歌,也是讓人感動的音景。

2014年的六月下旬,一位就讀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的宜蘭子弟吳宗明同學接受碩士論文口試,當天,他的指導老師王雅萍副教授邀約一群木柵鄉親前往政大相聚,參加宗明同學的謝師宴。我們這群「木柵人」,全部參與過宗明同學的論文寫作歷程,雅萍老師建議並經費支援他:以謝師宴表達感激之情。

記得那天下午有雨,大家坐在口試教室旁的休息室,都有些擔心他準備得充份嗎?會順利通過嗎?進而想想,自己家小孩當年的論文口試時,好像也沒有這麼緊張。終於等到王雅萍老師傳來口試結束、邀請大家進去口試現場的訊息;主席李豐楙教授大概是第一次遇見這樣的景況,他非常莊嚴地發表審查結論,同時也對木柵鄉親呵護學子的情誼,表達十分的欽佩。對我們這群木柵人來說,這也是第一次經驗,所以覺得很好奇,也感到與有榮焉!

吳宗明同學的論文題目是《鸞堂建構與家族經營:以指南宮為例》

根據王志宇先生的著作《台灣的鸞堂》所述,鸞堂是以扶鸞方式為主的宗教組織,清朝時就已經傳來台灣,扶鸞也叫作扶乩,是一種天人溝通的方式;一般而言,指神降到正鸞(或正乩)身上,由正鸞持形狀似「ㄚ」字形的桃木筆在沙盤上寫字的宗教儀式。整個扶鸞活動有一流程,通常為請神、降鸞、扶鸞、送神、宣講;無論扶鸞或宣講都使用到文字,所以明清時期的鸞堂與文人的關係密切。

宗明同學採取歷史人類學的方法,包括:文獻研究、田野調查、深度訪談法及焦點團體訪談;以木柵指南宮相關出版品等史料作為基礎,透過田野調查,填補現存文獻中遺漏的事蹟。他從2012年政大總務處補助獎勵的「大學城規劃案」,跟木柵幾位文史工作者有了連結,其中,在地鄭家子弟的指引,找到早年擔任指南宮扶鸞正鸞生的王生地先賢之後代王妙五先生,妙五先生保存著指南宮的長鸞筆、香爐、宗教文疏、老照片等珍貴的史料,成為這篇論文的重要素材。這裏所提到的在地鄭家子弟是鄭兆蒼和鄭明哲先生,鄭明哲先生長期專研文史,指南路二段政治大學側門(公車站)對面麥當勞旁巷子走進去,有一棟典雅的建築─延慶堂,是鄭氏家廟;我們在小坑溪土地公廟立的石碑,看見好多鄭姓人士的大名,可以推估鄭姓宗族在這一帯的深耕足跡。除了鄭家子弟之外,創建指南宮的重要家族的後代子孫,包括新店大坪林劉家、深坑黃家、木柵高家、大稻埕周家等,都給了宗明同學很多的幫助。

那天的謝師宴,宗明同學的祖父母、父母,從家鄉宜蘭載來一車的食物:炒米粉、魚丸湯、各式小菜、蘭陽溪畔的大西瓜、、、,讓我們大快朵頤!而最最難忘的是:長輩望著學成的晚輩、一幅三代同堂的情景。

我們在地鄉親,很高興有研究生這麼用心,大家都很期待透過學術研究,讓這方重要的宗教聖地,更完整地展現在眾人的眼前;透過祂的教化澄明人心,在猴山坑實踐眾人的善願,締造莊嚴的宗教文明。

*參考資料:http://web.lib.fcu.edu.tw/libstories/archives/2582《台灣的鸞堂》 作者:王志宇

*《鸞堂建構與家族經營:以指南宮為例》 作者:吳宗明。

完成於 2015.06.26 播出日2015.07.01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2607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