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浩瀚大宇宙 家在媽祖田》~〈媽祖田村史出版的故事〉系列之一~
2015/05/18 11:43:11瀏覽1028|回應0|推薦8

從車水馬龍的新北市土城區中央路四段轉進東南側的龍泉路,隨即投入濃濃綠蔭當中;大喬木、中喬木、藤本植物、灌木叢、地被植物等森林的層次,在這裡都可見分明,十分精采。土城區社區總體營造協會在2012年出版《觀音媽祖護祖田》村史,裡面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首先,我們從很少受到社區組織注意的地質問題開始說起。

土城區地質屬於第三紀中新世海山統之沉積岩,間中還夾雜火山岩及火山凝灰岩,以及第四紀之台地堆積與現代河床沖積;而由於皺摺及斷層作用,地質構造相當複雜。媽祖田的地質依出露之地層由老至新包括有:木山層、大寮層、石底層、南港層、桂竹林層等,地質年代如後列:

木山層 (濱海相) 2400萬~2200萬年前

大寮層 (海 相) 2200萬~2000萬年前

石底層 (濱海相) 2000萬~1850萬年前

南港層 (海 相) 1850萬~1350萬年前

桂竹林層(海 相) 900萬~400萬年前

河流沖刷下來的泥沙,逐漸堆積成地層。如果是在海底沉積的,就會形成海相地層;如果是在高出海面的環境所沉積,就形成所謂濱海相地層。由於高出海面,常會長出很多植物,這些植物一旦被泥砂掩埋,經過長久的歲月,就會形成煤炭,因此,「含有煤炭層」是濱海相地層顯著的特徵。

濱海相的石底層即所謂中部含煤層,使得採煤礦成為早年土城最重要的產業。媽祖田的範圍多在南港層及石底層,所以區內常可見到厚層砂岩矗立,從日月通天寺前廣場眺望,右前方大暖尖山山勢雄偉,陡峭的崖壁中段有數個洞穴,最左方的峭壁凹洞相傳當年有猴群聚居處,有猴洞的古名。據寺中鍾先生說,曾親身探訪過猴洞,凹洞內岩壁除呈不規則的風化痕跡,且發現貝類化石,推測這些洞穴前身在遠古的地質年代可能為海蝕凹壁,經板塊運動地殼抬升後加上差異侵蝕而形成,是滄海桑田的最佳見證。

龍泉路旁有一條龍泉溪,溪流貫穿媽祖田區域,沿溪地景及生態豐富,水流充沛的溪床中可見到不規則形態的壺穴;約於民國71年,有人在龍泉溪發現了梨皮石,轟動一時。梨皮石就是多孔狀的玄武岩,玄武岩因岩漿含鐵鎂成份,質地堅硬呈墨綠或黑色,其礦物顆粒非常細微,質地緻密,表面常有岩漿中氣泡留下的小孔洞,這些氣孔構造使岩塊呈現凹凸顆粒狀的表皮,看起來像梨子的外皮而得名。

龍泉溪的梨皮石因石質均勻色澤黝黑,表皮顆粒較細,石塊線條古拙,被賞石界譽為梨皮石之上材,數十年來採石者絡繹不絕,不過,現在在龍泉溪已經很難撿拾到梨皮石了。

媽祖田這個土地面積只有數百公頃的村落中,有河流帶來的沙子形成的地層,也有火成岩地質的玄武岩;而細心的讀者可能從本文中發現:從露出來的老地層中,怎麼缺了1350萬年前~ 900萬年前之間的地層呢?原來,負責書寫地質篇章的黃婉玲老師,透過中央地質調查所的資訊系統提供的圖資,媽祖田沒有這層地層;而在不斷變動的環境當中,可能因斷層、摺皺、風化等等作用,讓它們消失的。

自然步道協會的義工們,在承諾協助書寫村史任務之後,利用時間前往踏勘了幾回;「蕨類俱樂部」的黃婉玲女士在踏勘之後,完成了〈媽祖田地區蕨類植物名錄〉,總計從普安堂到善息寺的龍泉溪河段,就有20科 58種蕨類的蘊藏。根據賴明洲先生所著的《台灣的植物 The Flora and Vegetation of Taiwan 》書中,〈台灣的蕨類植物〉篇章提及,全世界的蕨類植物分類系統共有33科,台灣就有27科,僅有6科不產於台灣,而那6科只有15種,只分布在熱帶美洲和馬來西亞的雨林中(郭城孟,1987,1998);因分類系統的不同,也有將台灣的蕨類植物區分為33科或38科者。

不管是哪種分類系統,媽祖田這裡的蕨類植物都稱得上豐富,而適合蕨類生長的環境就是高溫多濕,媽祖田的林蔭涵養了豐沛的水源,龍泉溪的流水正是提供給蕨類棲身的好地方。

媽祖田為甚麼叫作媽祖田呢?下星期再來談!

參考資料:《觀音媽祖護祖田》 撰文:李榮台、呂惠美、林淑英、陳少貞、

鄧旭容、黃世仁、黃婉玲、藍美雅、

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等寫手羣

指導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出版單位:新北市土城區祖田社區發展協會

完成於2015.04.21 播出日2015.04.29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23270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