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想看河.不想加高堤防!》~三峽秀川里
2017/10/13 14:27:11瀏覽2752|回應0|推薦7

2017/10/02(星期一)下午,我們河川社群一行前往三峽清水祖師廟旁的社區,拜訪當地秀川里里長和幾位社區居民,因為他們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三峽河秀川河段治理工程說明會」上,發出「不要把堤防加高,因為我們想看河。」的呼聲,實在太罕見了!

三峽在大漢溪右岸,原名「三角湧」,因為所在有大漢溪、三峽河、橫溪三條河的匯流而名之。清水祖師廟前有一座長福橋,往下游幾百公尺處,有一座日治時期1933年興建完成的三峽拱橋;再往下游一些,則有三峽大橋。這麼多座橋串起兩岸,可見發展熱絡、人口熙來攘往之需,卻也很多橋墩需要保強。

全台灣有十個河川局,他們分別承擔各主要河川的治理、河防安全之責任,淡水河流域是第十河川局所轄範圍,而三峽河流域是其中重要區域;在「經濟部辦理流域綜合治理計畫建立民眾參與機制注意事項」的實際操作上,各河川局分別成立「在地諮詢小組」,邀請水利學者專家和公民團體擔任諮詢委員,定期討論治理計畫案的相關課題,我是受邀擔任第十河川局的諮詢委員之一。2017年首度舉辦的諮詢會議上,我們幾位諮詢委員聽到葉兆彬課長的報告提到前述【不要加高堤防】的訊息,大家都很吃驚;因為在遭遇嚴重淹水的地方,大部分居民都期待趕緊興建堅固的水泥堤防,很少遇見這樣的意見。

第十河川局面對2011年公告實施的「三峽河治理基本計畫」:〝橡皮壩抬昇水位應拆除,秀川護岸高度不足應加高〞的框架;同時還有很多居民也贊同要加高堤防。怎麼辦比較好呢?他們不斷苦思、增加與民溝通,找解決之道。

推動終身學習、組織台灣河川社群、努力建構公民社會的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在台灣各地大都遇見「主張蓋堤防」的情境中,特別安排前往秀川里拜訪、討論與學習,並邀請十河局葉兆彬課長也來參加。當天,大家先確認幾個重點:

壹、 爭議議題:三峽河整治計畫,護岸加高遭遇秀川里民反對。

貳、 背景釐清:

一、護岸加高的正當性,有無替代方案?

二、偶爾淹一次水的民眾接受度?

三、淹水的國賠風險?

四、修改三峽河整治方案的可能性?

參、 歷次溝通出現的民眾訴求:

一、河道疏濬:包含灘地、消波塊、底泥等均請大力清除。

二、內水改善:就是設法將社區排水溝的水流得出去,以免淹水。

三、三峽河水量水質改善。

四、以上問題與「秀川段護岸加高」脫鉤。

肆、 目前的進度

一、三峽河整治計畫,四個里里長都參與了地方說明會,各自提出需求。

二、十河局回應社區問題,已經開始疏濬作業,關於加大疏濬範圍、河岸灘地縮減、跳石、河道中消波塊移出等,對民眾加以說明疏濬作業的原則,在衡諸各項安全下,給地方正面的回應。

三、新北市目前已就「長福橋」改建訴求提出評估招標。

四、十河局委託的規劃團隊,將於今年底提出「秀川段護岸加高之規劃報告」。

當天在討論現場,確認了前述四大點作為基礎之下,參與者均充分發言,大家其實都很希望擁有美麗的河流景觀。我們聽見里長說,他們長期觀察歷次水患發生時,其實河水大都沒有漫過河堤,主要肇因於社區裡的水排不出去。於是我們探討:

*社區裡的水排不出去的問題,可以靠加大排水溝來解決嗎?

*排水溝須多大?

*我們是不是要從「海綿城市」的角度來降低逕流?

*三峽河上游有否空間作蓄洪措施?

*而要建構海綿城市的話,相關的法律規範、政策工具如何來訂妥呢?

*一個嚴肅且影響層面極廣的公共政策,需要聆聽各領域的專業思維,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在目前有些焦躁的社會氛圍下,如何一步步去實踐這份理念,仍考驗著許多公民。

討論結束後,我們幾步路就走到屋門口的三峽河濱,望著三峽河畔的垂柳,想起中國大陸「灞橋折柳」的典故,漢朝時旅人出西域時,親友相送的終點在長安城東邊的灞橋上;灞橋一別,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見?離情依依,送行的人遂折下一支橋邊的柳枝相贈,藉之表示希望朋友「留」下、不願分離的比喻。垂柳是楊柳科的落葉喬木,十八世紀初從原產地中國引進台灣;不知道三峽河畔的垂柳,是跟著哪戶人家來到這裡的。

李里長說,幾年前曾經有呼聲要將三峽河畔的垂柳全部砍除,他幾度深思之後,在垂柳樹下擺了木頭桌椅,讓經過的人可以歇歇;每當有垂柳枯死的時候,他們就立即補種,好維持垂柳依依!

周邊團體和政府部門對於居民的多元意見,做了怎樣的回應規劃呢?且讓我們下星期再談。

完成於2017.10.09 播出日2017/10/11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10877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