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07盛夏 探秘景美溪】(一)文..林淑英
2007/07/05 16:17:47瀏覽2069|回應0|推薦2

【2007盛夏 探秘景美溪】(一)文..林淑英

壹、溪從何處來?為何親近她?~~

景美溪發源於台北縣石碇鄉,上游主要有烏塗溪、崩山溪、大溪墘溪等三條支流,原住民族稱她為霧裡薛溪;她流經石碇、深坑、木柵、景美後,注入新店溪,全長約30.3公里。

在文山行政中心又後方的指南路和木新路交口有座『渡船頭土地公』,走渡船巷就可以到道南橋渡口;站在永建國小校門口前方約一百公尺處的鯉魚山山腰,就可以看到景美溪彎彎流過;從山上「水尾福德宮」的名稱可知此處已經是溪流的下游;根據史料的記載〈註一〉,在清代雍正末乾隆初年,入墾的漢人於鯉魚山腳築霧裡薛圳,引水灌溉台北平原,是當時的重要水利設施。溯溪而上中游的深坑、上游的石碇,則可見淡蘭古道的遺跡,還有先民在沿岸開疆拓土、努力營生的動人故事;在石頭屋的牆壁上,更可找到海膽的生痕化石。

這條滋養眾生、美景天成的溪流,如今卻承受中度至重度污染的對待;因此,我們想透過踏察景美溪的學習活動,來增進居民們對家鄉的認識,及培育「珍愛大地  守護溪流」的情懷。

貳、 歷史的文山

一、 原住民族~~平埔族、泰雅族
〈一〉 在文山區的平埔族有秀朗社、雷裡社、雷朗社等〈請詳下列之古地契〉。汀州路和公館街交會處〈師大分部附近〉有『番婆厝』的地名,可尋其蛛絲馬跡。
〈二〉 文山區曾是泰雅族的生活區域,後來由於漢人的入墾,使得彼等漸漸退入烏來山區。

二、 清領時期~~
〈一〉 康熙年間有粵人廖簡岳來開墾;
〈二〉 乾隆年間,先民由景美沿溪入墾,至嘉慶道光年間漸成街肆,西邊設有萬盛、興福兩庄;東邊沿溪用木樁作為柵欄,以防原住民來襲,有木柵、霧裏薛社、內湖庄之產生;至同治年間,隸屬淡水廳;光緒初年置台北府時,屬淡水縣。

●註:日治時期的1923年時,十五份(即興福庒)曾有居民發現石斧一把,送往台北帝國大學(台灣大學前身)鑑定;2006年10月有戲劇性發展,文山社大鄭景隆常務監事請中研院劉益昌老師來踏勘,初步認定是『植物園文化人』的遺物,『植物園文化』是距今2500~2000年前的人們寫下的。

三、 日據時代~~
〈一〉隸屬台北州文山郡深坑庄管轄。
四、 國府時期~~
〈一〉 光復初年景美木柵仍屬深坑鄉管轄;
〈二〉 在民國三十九年全省行政區域調整時,才分別劃為台北縣景美鎮、木柵鄉;
〈三〉 民國五十六年,台北升格為院轄市,景美木柵於次年七月一日被劃入台北市轄區而為景美區和木柵區;
〈四〉 民國七十九年,台北市行政區域重新調整時,兩區又被合併為一,回到較古時之名稱─文山。

叁、 地理環境

一、 位於台北市南郊,新店溪以東、蟾蜍山以南,三面環山,大部分為林地;居民多集中於景美溪沿岸的狹長形盆地。
二、 土地面積有31.5090平方公里。
三、 東鄰深坑鄉;西邊以新店溪和中和市、永和市相望;南以景美溪和新店市相椄;北以蟾蜍山跟中正大安區比鄰。
四、 仙跡岩所屬的南港山系以及猴山岳、二格山所屬的二格山系等,均為雪山山脈的範圍,本區則為其伸入台北盆地的尾稜。
 


 四、【探秘景美溪】行程中各個停留點的故事~~


*第一站: ? 景美國小夫妻樹  開道碑念故人情
(1897.12)              (1909.10) (1996.9.28)
          *景美國小有『文山第一校』之稱,她的歷史是這樣的:
          ●1897.12.27  『基隆國語傳習所  景尾分教場』,1898.1.6開始招生,借用集應廟右廂房當教室。
            ●1898.6.2  改隸『台北國語傳習所』
           ●1898.9.30  正式成立『景尾公學校』〈註二〉,購買景尾上街高家房屋2棟作為教室和宿舍
          ●1901〈明治34年〉  成立女子部
          ●1945  台北縣深坑鄉景美國民學校
          ●1950  台北縣景美鎮景美國民學校
          ●1954  成立『興得分校』  1962獨立為『興得國民學校』
          ●1959  成立『隆盛分校』  1964獨立為『武功國民學校』
          ●1967  台北市景美區景美國民學校
          ●1968  台北市景美區景美國民小學   〈註三〉
          ●1990  台北市文山區景美國民小學   〈註四〉


 *景美國小校內有兩棵大樹,名字叫做『金龜樹』是從熱帶美洲引進來的樹種,人們把它們比喻為夫妻,並稱羨:『鶼鰈情深』呢!

*開道碑:日本統治台灣時興建的第一座鋼筋水泥橋是橫跨在景美溪上、連接新店景美兩地的『瑠公橋』,此橋之上層通行人和車,下層則行水,完成於1909.10.25.;當年也填平景美街的舊圳道,改善排水溝等維護公共衛生的設施,還有完成了木柵路的闢建,讓景美到木柵之間的交通更為方便。這些改善地方環境的工程費用之中,有地方士紳捐款襄助;為了紀念這些事件和嘉德懿行,所以在景美溪畔立了這個『開道碑』。

光復後,此碑曾經遺失,後來經過社區人士努力尋找,結果在228紀念公園〈原名台北新公園〉找到,再將它重新立於景文街底。
 
失而復得、立於景文街底的『開道碑』〈文山區永建國小袁老師攝影〉

*第二站: ?水尾福德宮   溪水彎灣流
    *『水尾福德宮』也就是『鯉魚山土地公』,它位於『永建國小』校門口對面和興路旁,當年擴建河堤時把土地公廟移往上方;鯉魚山海拔52公尺高,山腳下就是景美溪。史料記載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於溪流兩岸拓墾的漢先民曾在山麓修築霧裡薛圳,引水灌溉景美至公館街山麓到昔日大安庄一帶,面積達700餘甲。

站在鯉魚山東側斜坡石階上,環視二格山系的貓空山區、猴山岳、指南宮等,還有綿亙新店地區的群山;在此矮矮的山巔,得以享受「山路風來草木香」的愜意,「遠端無心雲相逐」的豁達。

鯉魚山下的埤腹路〈今名和興路〉,曾住有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雷震先生。走上山頂的土地公廟,望著溪水西流,再望見海岸旁的指標植物-魯花樹,追溯數千年前台北盆地在半鹹水湖年間,莫非湖水曾在此處蕩漾?

從鯉魚山走向河堤,在節氣霜降之後,就可看到山芙蓉花在溪畔迎風款款擺擺;而此段的護水堤岸,是用塑膠網網住石頭砌成的近生態工法,是幾年前由文山區一群熱心人士積極爭取而採用的,從這兩年來數度颱風肆虐之後溪水暴漲的情況觀察,這個工法是合適的。河水清澈時,站在護水堤岸上觀察溪水淺淺的河床,偶爾會看到吳郭魚擺動尾鰭打造出大象腳足印般的產卵池,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站:? 凸鼻番仔嶺   萃湖伴古井〈木柵公園一帶〉

*木柵公園一帶地勢比較高,不容易引水灌溉,早年時節草木叢生,名為「牛山」或「牛埔」;北側木柵路一段341號〈靠近再興中學右後方〉有幾間日式房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時,被日軍俘虜的遠東戰區盟軍高階戰俘層關在這裏,之後,本地鄉親就把此地名為「凸鼻番仔嶺」;據年長者說,偶爾會看到戰俘們在牛山上放羊吃草呢。

公園南側有個湖,叫做『萃湖』;萃湖旁有一口井,是先民們早年生活依靠的水源。

第四站:? 十一公廟在萬興  動物園在頭廷魁

                      原漢爭地求生存  族群和諧萬世榮

 *文山地區和台灣其它的地區一樣,本來都是原住民族的生存領域,漢民族來此開墾,就發生了爭端;在萬興國小左前方巷子裏〈秀明路二段〉有座小廟,供奉的是漢先民在收割時節、遇泰雅族『出草』而發生不幸的11位受難者,此地也因而名為『11命』;日據時代重編地籍地目時,覺得這個地名不雅,把它改為『新興』。
     國民政府年代,行政區域重新調整時才改為『萬興里』。

第五站:?石軍巖老榕   嘉慶古廟碑

*此處是在莊敬隧道上方,從軍功路名門社區大門口正對面山路蜿蜒而來;石軍巖供奉的是傳說中『一葦渡江』的達摩祖師,廟旁有珍貴的百年老榕樹〈正榕〉。

石軍巖東側有座土地公,從廟中所立石碑刻的嘉慶己卯年〈1819〉來看,是目前為止文山區最早的石碑。 


 *第六站:?石頭屋中坐   品嚐菜根香

                       海膽緩緩爬   岩層細細藏

 *位於石碇鄉的九寮坡石頭屋餐廳,原來是一位醫生的家;醫生移民國外時,高家四兄弟跟著母親一起把它買過來經營餐飲業;他們做了一首店歌《古道春曉》充分展現早年的生活情景。

石頭屋的建築材料取自當地,東側牆壁上有貝殼化石和海膽的生痕化石,根據地質學者推測,它們是1800萬年到1350萬年前所形成的地層裏遺留下來的,在九寮坡和我們共渡午餐的約會。

 *第七站:?烏塗崩山何在   石碇滙聚合鳴

                       不見天東街    渡船停西街

 *景美溪的重要支流崩山溪、烏塗溪在石碇東西街交接處的萬壽橋下會合;位於西街的石碇國小緊鄰烏塗溪,校門口集順廟主祀保儀尊王,廟門口廣場是早年的物資集散地,鄰近渡船頭。

石碇東街非常狹窄,主要因依山而建、但面臨著崩山溪的腹地很小的關係;狹小的巷弄被屋頂遮覆,因而叫『不見天街』;這條街道是早年通往宜蘭的重要道路,在軍事上、商業上都具有重要地位;近年來,石碇鄉親們努力營造家園,要重新展現這裡的早年風華。

*第八站:?停車暫借問   楓林渡船情

 *『楓仔林渡口』是景美溪上溯到內陸的最大停靠港,水流在這裡遇見堅硬的岩層形成了美麗的河灣,史料指出可以停靠近一百艘渡船;然而才約兩百年的時間,河道淤積如此多的石頭,讓我們感嘆地形陡峭、地質年輕的台灣,面臨嚴苛的水土保持課題。

*第九站?烏月秋菊老厝  幽幽壯士英魂

*『德鄰居』古厝已經超過百年,是抗日名人陳秋菊先生家族所在地。光緒二十年〈1894〉,台灣巡府唐景崧命陳秋菊率義勇軍準備對抗日本人;1895年清廷割讓台灣,日本得到統治台灣的權力,陳秋菊『收集流氓,聯絡江湖豪客,與日人抗』;他最為人所知的抗日事蹟有三:一是攻打深坑日人派出所;二是合攻台北城;三為會攻大道埕。攻打台北城的時候,他的座騎是白馬,因而被稱為『白馬將軍』;烏月山中有白馬將軍洞,是他佈局二格山系、指揮手下對抗日人的遺跡。

                      作者&帶隊老師:林淑英
                      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理事長
 ↑    *註一、參考《台北市志》北市文獻委員會出版  卷一城市篇
*註二、公學校的意思是:日據時代台灣子弟唸的小學
*註三、當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政策
*註四、當年台北市行政區域調整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107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