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學習左岸】誰的逍遙遊?
2015/07/05 19:07:01瀏覽1252|回應0|推薦15

 

  很高興這學期,教授「莊子」課程的蕭振聲老師給了我94分;同樣是他所開的「中國傳統思想」(日中)課程,他給了我92分。其實,對於老莊這樣的課程,磊瑄的能力其實是很差的;所謂差,是在於我對哲思方面的課程很沒有天分,腦袋轉不過來,很難去理解體會這些古聖們的思想,所以只能以自己很微弱的理解力,去解讀他們恢宏的思維。這學期常與蕭老師聊天,他說,其實以老師(博士程度)來看,每一位同學所做的上臺口頭報告,以及所寫的書面報告,都是不OK的,但當老師的當然不會以如此高標準來看待大學生。老師常會嘀咕,有的同學做報告,會抄襲甚或是轉貼研究生的論文(老師們幾乎各個都是神,很難逃得過他們的法眼)。他很不喜歡不認真的同學,所以同學只要是認真的,他都會認同。而且,老師都很遵重每一位上臺發言做報告的同學的想法(本來這種課程所上的課,就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我十分確定,我的能力其實並不好(這不是謙虛),但至少在課程上,我很認真用心地在做口頭報告、撰寫書面報告,這應是老師以分數來肯定的一個關鍵因素。這學期有很多課皆達九十分以上的成績,能被老師們肯定,不論是口頭上或者是成績方面,我都是超級開心的呀。過些日子再來分享一下這學期所修的課程以及成績。

 

  以下是我所寫的〈逍遙遊〉書面報告,當然啦,外行的看熱鬧,這篇報告是拿來唬外行人的;內行人是看門道,肯定會見到磊瑄報告與思維方面的不足處。但那也無妨,外行人呢就給個掌聲,內行人就請笑一笑唄,畢竟是學生「用力」所寫出來的心得報告,如同老師一樣,鼓勵外加肯定學生的認真努力就是了吧。至於另一篇,也就是口頭報告〈漁父〉,因是口頭報告,且是很零散的講稿與投影片,這個就不放上來了。個人讀了〈齊物論〉,沒寫什麼文字,自然也懶得再為了貼文而寫囉。呵呵。

 

  好啦,我必須承認,最近應該都會貼一些課堂所寫的書面報告,因為暑假沒什麼事,工作又變得比較少,近期也沒有什麼好看令人期待的電影,所以我整天無所事事,除了休息,就是出去玩,沒什麼心思寫新文章,只好拿報告來充數貼一貼囉。此外,會慢慢地貼之前所連載的清宮小說《傾國》,還請有閱讀該小說的讀友們能夠諒解磊瑄的慢動作喔。

 

  去年暑假,至臺北小巨蛋觀賞「歌劇魅影」,今年暑假則是觀賞了「民歌40」演唱會。07/04(週六)晚間19302300,去參加「民歌40」演唱會;這個演唱會是在臺中文心路一段的圓滿戶外劇場所舉行的,離家不遠,所以就去觀賞了。表演時間三個半小時,很精彩,也勾起很多關於青春回憶與悸動。聽見馬玉芬所唱的「微風早晨」&「風中的早晨」(馬玉芬之兄,馬兆駿所寫的歌),一度感動到泛淚……,以手機錄了些演唱會片段,找時間上傳到Youtube,屆時再分享給所有朋友們。

 

_____________我‧是‧分‧隔‧線______________

 

一、前  言

〈逍遙遊〉為莊子內篇的其中一篇文章,題擬為「逍遙」,是以,以個人理解而言,乃指凡事自在以對,沒有特殊特別的目的性,如此生命才能活得自在且快樂。然而一般人,面對生活與生命,都不可能真正自在以對、沒有任何目的性,因為人生在世有很多的欲求,而我們的煩惱,就是來自於這些欲求以及欲望。

若如此說來,是不是人都不必有任何的想法欲求,放任生命發展、任其自生自滅,走到哪兒就活到哪兒呢?以個人的理解,並非如此。人當然要積極正向地過生活,只是我們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要發自本心地去喜歡它,好比「讀書學習」這件事情,並非拿它當做是得到一份好工作,或者是文飾其身的工具或手段,而是能夠真心地去體會讀書之於人知識開拓的重要性,以及從讀書學習之中得到樂趣與收獲,這才是一種真正的無所欲求。

莊子思想是非常恢宏且超凡的,讀他的思想,必定可為自己帶來生命與生活方向的啟發。茲以底下三段簡捷扼要的個人理解論述,簡單地闡述有關莊子〈逍遙遊〉精闢思維之個人感想。

 

二、朝菌、蟪蛄、冥靈、大椿之喻

  莊子有言:「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

  莊子有關朝菌、蟪蛄、冥靈與大椿之喻,是在告訴人們,「知」的範圍。活一天的壽命,當然無法得知活了整整一年所經歷的一切,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有限的生命,能夠學得的知識、知道的一切,自然就會少很多。個人的理解是,人們時常自得意滿,驕傲滿足,殊不知人的所知有限、格局不夠大,卻以為自己是最優秀的。人們常會以自己所知的一切,去面對這世上的每一件事情。好比人自以為是萬物之靈,欲求很多,因而想要掌控這世界。為有更好的物質生活,人類破壞了生態環境,剝奪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無情地肆虐著我們所居住的環境,無視於他(自然)的哀號與反撲,人們以為以我們所發展出來的科學即可戰勝一切即將崩壞的環境。對於我們所生存的地表,我們誤以為所知已經很多了,但事實上人對於地球、世界,乃至於整個宇宙,我們的知識與所瞭解的其實非常有限。聖經上有言,神的智慧高過世人一切的智慧。5589「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在此所謂的「神」,以個人解讀,即是所謂大自然、大宇宙,祂的包羅萬象,祂的無窮能量,並非渺小人類所能理解甚至是透悟。是以,人不該以有限的知識,妄想要去掌控全世界,乃至於整個宇宙,應該要以謙卑的心態來面對這世界,瞭解這世界。一旦心回歸於謙卑樸實,就會更有求知的欲望,我們則終會努力於學習,並且站在更高的點上,去觀察瞭解這個世界,因而能夠得到的,也就更多了。

 

三、鯤鵬之喻

莊子有言:「搏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由莊子的鯤鵬之喻,以個人理解,因層次不同,所知不同,故而格局亦有所不同。所知不同,將造成不同的想法看法,觀看事物的角度立場也會有所不同。這種不同,使人產生了歧見。人的慣性,大多數會以自己所認知的一切為標準,因而時常會耗時耗力於捍護自己的想法,批判他人的觀點。鯤鵬之喻的情節裡,小斥鴳不懂大鵬的志向,譏笑牠,究竟要飛到哪兒去?與未知或目光短淺者談鴻鵠之志,他們不會懂,也無法理解,是以若試圖要去說明解釋一切的話,無疑只是陷入了歧見之爭,目光短淺者永遠只是停留在譏笑、不屑的層次上,無法提升。

  然而這世界,永遠是無知或目光短淺者居多,是以可以理解,知道得愈多、格局愈大者,愈是孤獨與辛苦。無知或目光短淺者,對於大格局的人,往往會發出許多譏笑的、阻撓的雜音,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無法瞭解大格局者所欲追求的一切。個人的理解是,愈是偏於世俗之人,其格局愈小,因而愈會堅持己見、堅持所謂世俗的一切,於是便陷入了觀點想法上的相互爭執,世界亦因之而形成紛擾。有了堅持、有了紛爭,人就不可能活得自在。

  要消除人與人之間的紛爭,必先拉齊所有人的層次,提升個人的能力、理解力,但這又豈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

  是以,可以得知,所有的紛紛擾擾,其實都是來自於人對於事物的無知,或是知道得太少。要想『盡可能』地拉齊人們的層次,除了一個人能有更多的生命閱歷、社會歷練以外,個人以為應還必須從教育著手。但,即便人人皆受教育,能夠拉齊的個人層次、提升的個人能力,也只是部分人,永遠不可能達到全面。

  

四、堯許之對

  莊子有言:「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出,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

  人活於世上,對於外在的資源需求其實是極少的,只要能夠維持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事實上也就夠了。如同莊子藉許由所言,小鳥在樹林裡築巢,所需者僅一根樹枝而已;偃鼠飲河,不過是填滿肚子罷了。這裡,又必須回到人們時常談論的「欲望」問題。所謂欲望,是人心裡,想要臻至某種狀態的一種基本要求,這是一種人性,也是最原始的本能。然而人性並非完善,是有缺限的,欲望滿足,會有幸福感;欲望若不能被滿足,則會感到相當的痛苦。這種痛苦,會吞噬人心,所以根本不可能達到所謂「逍遙自在」的超脫境界。

  人的欲望十分多樣性,有形的食、衣、住、行,乃至無形的愛與被愛、自尊、追求夢想、實現自我等等。然而人對於欲望,往往根本無法理解,只知一昧地跟隨著它。是以,也就回到「堯許之對」裡頭,莊子在這一段裡所提到的一個重點──人活在世上,所需要的外在資源其實並不多,超過了基本需求,就是多出來的,這個就是所謂的欲望。

  當然,欲望之於人類社會,是不可或缺的,欲望是人類社會前進發展的一個最大驅策力,人們不斷地握有並佔有客觀對象,如此便和環境、社會,乃至是歷史形成一種特定關係。欲望如同流水,可載舟覆舟,善於運用欲望者,可使自身與社會乃至世界得到進步與發展,但若無法駕馭自己的欲望,那麼欲望就會成為一種桎梏,將人心緊緊地拴住,於是乎就摧毀了原本幸福快樂的心境,形成痛苦,這時候的心境,自當不可能逍遙自在了。

  也就是說,如果欲望能夠為人所掌控,那麼善用它好的一面,即能為個人、社會與世界帶來進步;如果人心反為欲望所奴役驅使,那麼在無法得到滿足的時候,就會被欲望徹底地消滅瓦解。如果人與欲望之間,能夠達到一種不疏不親的狀態,那亦可以稱之為一種另類逍遙。好比筆者的觀念,一向是收入多時多消費;收入略減時則降低消費,絲毫不為物欲所控制,亦即筆者是欲望的主人,並非由欲望來奴役筆者個人,如此生活起來心境便能既舒服又自在。但很可惜的是,大多數人皆無法隨心控制自己的欲望,以達到一個不疏不親的狀態,於是乎欲望便無限擴大,主宰了人類。是以「欲望」這個課題,便成了所有人類一輩子的人生課題,永遠也無法修得學分。

  正因如此,是以不論儒家、兵家、道家、縱橫家,皆很注重欲望方面的研究。欲望是人類的本性,是社會世界發展與進步的最大驅動力,不說減欲寡欲,因減欲寡欲無益於發展,且本質上來說,寡欲又是另一層次的一種「追求」。但至少要學習如何操控自己的欲望,不以己欲而損己害人,如此即能從心所欲,道法自然,也才能夠逍遙自在。

 

五、結  語

  人要做到如同莊子所謂的「逍遙」,其實非常困難。難就難在於人有太多欲求,這些欲求會逐漸形成偏執,偏執會形成許多困擾與煩惱。同時人會因為偏執,而陷入彼此紛爭之中。

  個人以為,雖然人生於世,無法完全跳脫「追求」、「欲望」等事,但至少,我們的追求要忠於原來的自己,而非為了顧及他人的想法或評價,而去追求己所不欲的一切。我們可以追求,但不要以追求的事物為唯一目標,除它以外什麼都不行,更不要世俗地以「財富名利」為追求的第一要務,視其為傍身或者是提升世俗層次的唯一憑藉,若如此,其實只是將自己束縛、限制起來,讓自己的心與身,離「逍遙」的境界更遠而已。在追求、物欲與逍遙之間,我們都必須學習著如何去拿捏分寸以及驅使的力道,學會了,才能成為自己真正的主人。總之,盡己所能地去追求那原先自己所想要的一切,但盡力了,就交託出去,切勿使自己的心讓「結果」給綁住了。如此,也算是現代社會的一種另類逍遙吧。

 

參考資料:

1.      傅佩榮《逍遙之樂》,天下文化出版。

2.      杜保瑞《中國哲學教室_逍遙遊》網頁。

3.      百度百科。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enashyu&aid=25428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