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淡水重建街到清水祖師廟前
2010/06/21 19:13:13瀏覽1149|回應1|推薦17

記得在淡水尾班火車開出前的那個年代,總愛和同學乘著火車到淡水一日遊。那時,淡水沒有所謂的「老街」或「漁人碼頭」,只知道淡水河邊可以搭渡輪、看日落,沙崙海邊可以戲水、撿貝殼,而走進中正路的羊腸小徑可以通往高地,俯瞰遼闊的淡水河口,我們說是「到山上去看海」。

隨著捷運的開通,以前的火車線沿路,開始出現了一棟棟大樓,「竿蓁林」成了水泥叢林,「中正路」和以前連名字都叫不出的「公明路」被說成了「老街」,通往八里的渡船頭一帶,和「老街」一樣,成了小吃店、禮品店、遊樂場聚集,和人聲雜踏處。「老街」已經不老,反像個新生兒、年輕人一樣,充滿活力、充滿新事物,就連街上的兩百多年老廟「福佑宮(媽祖廟)」,牆面也被整修得煥然一新。想在「淡水老街」找到一點歷史痕跡,大概只剩阿婆鐵蛋、淡水魚丸之類的包裝、招牌上面的「幾十年老店」字樣上去憑空想像了。

當然,以整個淡水來說,還是有許多古蹟或歷史建物的,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紅毛城、小白宮、牛津學堂、偕醫館、淡水禮拜堂、滬尾砲台、龍山寺、鄞山寺......等等,以及前述的福佑宮,光是已被勘訂為「古蹟」的就有20處。對一個「小鎮」來說,這樣的成果絕對是輝煌的,而那也是因為淡水所擁有的獨特歷史,讓這個到現在還名為「鎮」的地方,容納了各種洋式、漢式、日式種種風格的老建築,不僅讓淡水人引以為傲,也讓外地人津津樂道。

但是,淡水所擁有的「古蹟」絕對不只這些,不僅僅有洋人、大官、洋牧師留下的足跡,也不僅僅有幾間百年大廟足以見證漢人祖先移民來台的那段滄桑歲月,淡水的從無到有、昔日尋常百姓人家的生活痕跡,其實還刻印在幾條遊客鮮至的小街、小巷弄裡。若不是最近「重建街」的拆遷新聞日漸頻繁,就連我這種已在淡水寄居多年的「淡水人」,都幾乎忘了這些真正的「淡水老街」;也或許像我這樣的人很多,所以「老街」始終保持她的靜默、她的悠然自得,直到命在旦夕之間。

其實「重建街拆遷」這事,早在我還在淡水唸書的時候就略有耳聞,而那已經是20多年前的事了。當時民意並不發達,政府說了就算,而且大家對於「建設」、「發展」也總是樂觀其成、想當然爾,從不會有人想過「該不該拆」、「留下來是否比較好」這類問題,一直到該拆的都拆了、不該拆的也拆了,居民的記憶漸漸模糊、發展的準則漸漸失焦,大家才終於意識到,祖先的遺跡、童年的印記,其實才是永遠的寶,但此時能追回的,又有多少?

我沒能趕上5月底的那場「站滿重建街」大合照,但是去一趟重建街是勢在必行的,儘管可能只是去留幾張照片、去找尋幾段零星記憶,更也許對於她的去留我起不了一點作用,但就像那張我錯過的大合照一樣,照片中的人也只是希望藉由一個小小的行動,喚起大家對一條即將死亡的老街一個最後的記憶、保留一個最後的紀念,然後在有餘力的時候,在她還未闔眼之前,做一點小小的掙扎,也祈求是否奇蹟出現,更希望老街的「重建」一如她的初來乍到,因置之死地而後生。

據考,「重建街」最早稱為「九崁街」,因為福建商人在這裡建立了九間店屋,一間店稱為一崁店,所以有了這樣的名稱;之後,18世紀末,一群遭受大洪水以及祝融之災的八里人移居來此,又取了一個這樣具有移民創業意味的街名──重建街。這條街就位在媽祖廟後方,蜿蜒拾級而上,早期連結了媽祖廟前方的碼頭和山上聚落的居民,成了交通要道,也成了「滬尾(今淡水)」的第一條商店街。接著,又衍生出鄰近的「米市仔街」,顧名思義,這裡曾經聚集多家米店、土壟間(碾米廠),後來這條街在1932年因為建了「清水巖」,也就是祖師廟,所以又改稱為「清水街」。

聽說今年端午節過後,重建街就要因為拓寬道路而被拆了,我趕在端午節當天,特地前往一探究竟,因為之前一連下了十幾天的雨,讓我不得不選在這天。拆的當然不會是街道,而是街道兩旁的街屋;但是話說回來,一條以階梯連結的街道,即使街屋被拆,她又如何因拓寬而行駛車輛?我有滿腹的疑問,即使到了現場,我看了半天,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不僅我看不出來哪裡要拆,在場每一個拿相機的人,大家都面面相覷,互相探詢到底是要拆哪一段?拓寬道路又是為了什麼?難道只為一個20多年前(也有說是40多年前)的既定、卻可能過時的政策嗎?那塊插在街邊、立於民國79年的「徵收道路告示牌」都已經倒在一邊、字跡模糊了。

重建街上,其實大部分的房屋都已改建成水泥樓房,而且為了配合道路拓寬,新建樓房也都已經往後退縮;但是有幾間還留在原地的紅磚平房、洗石子面樓房,都別具特色,也聽說主人各個有來頭,有被稱為「其宗仙」著名中醫師陳其宗的家、有著名台語歌「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作詞者王昶雄的家、有曾是淡水最大的金紙店「許順記」商號、有磚瓦皆來自大陸且保留完整的三座閩式古厝「鴻禧集」,還有一座已經被列為縣定古蹟的「布袋戲主題館」,以及聽說李登輝前總統就學時代居住過的房子也列居其中......

據說,拓寬後的重建街,可以從中山路直接開遊覽車抵達清水祖師廟前,這裡便可以發展成另一條商店街,做進香客的生意;而為了克服這裡的丘陵地勢,某些有高低落差的路段勢必要填土加高,而那些既有的、比祖師廟年紀還大的、甚至已經有樹根盤桓的百年石板階梯、駁坎,將來只得永遠埋入塵土之中。另外,為了擴展廟埕好停放進香客的遊覽車,現在祖師廟前的樓房已被廟方收購,將來就是一個大平台,連帶現在還看得到的那些以人工切鑿、堆砌的近百年駁坎石塊,也都將不復存在。

每年農曆五月初六,是清水祖師爺的得道升天日,從初五這天開始,淡水就聚集了來自各地的進香客,不僅廟裡廟外熱鬧滾滾,整個淡水都比平常假日更加沸騰,因為祖師爺們、各地神明都會出門繞街,信徒們也會在自家門口擺起香案恭迎,此時可以很明顯地辨別出哪些店家、住戶是「老淡水」、哪些又是外來客。所以在淡水,端午節是不划龍舟的,因為清水祖師比屈原還重要;而初六這天也就是俗稱的「淡水大拜拜」。一位對淡水如此重要的神明,不知對此「六號道路」計畫(即重建街拓寬計畫)的看法是什麼?或許廟方可以擲筊問問看;可以確定的是,拓寬之後,廟埕將停靠更多車輛及攤販,把烏面祖師弄得更烏煙瘴氣。

端午節過後的那個週日下午(620日),一群疼愛淡水老街的淡水人、淡水客、非淡水人再度聚集,這次不在重建街,而是和重建街命運攸關的清水祖師廟前,大家同樣在此拍照、留念、唱歌,用最溫和、委婉的方式表達對老街的不捨。我問及是否想藉此阻止老街的「重建」,主辦方說:「應該是阻止不了了,但至少我們努力過了;而且希望能引起政府的關注,溫柔地對待老街,不要只是粗糙地拆路,該保留的還是要留下,包括那顆『青蛙石』,那是許多人的童年記憶。」他們同時也提出了建立「淡水歷史文化街區」的具體建議,串連重建街及清水街一帶的淡水三座老廟:媽祖廟、祖師廟、龍山寺,成為對祖先開基立業的追思之路。

這次的大合照,我依然缺席了,因為我在鏡頭之後,但是我帶了家裡的小朋友一塊去,他們代替我入鏡,或許他們不懂這次的拍照是為了什麼,但是總有一天他們會長大,總有一天他們會明白,我們今天所做的每一件有關文化保存、生態環境保護的運動,其實為的都只是後代子孫,為了將來他們也能看到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美好。就像當我明白告訴他們,我用他們的名字買了白海豚的生活領域,好讓他們將來也有機會親眼目睹牠們的泳姿時,他們是以歡呼來回報我的。就連孩子們都知道這是美好、值得歡呼的事,為什麼我們大人卻要破壞這種可能的美好、消除過去美麗的記憶呢?

本文與「小地方新聞網 http://www.dfun.com.tw/?p=27911」同步刊出,版權歸作者Seeing所有 

( 創作散文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eingimage&aid=4150935

 回應文章

tai
邀稿
2010/06/25 10:54

您好:

我是「文化淡水社區報」的執行編輯戴瑞君,
近期我們刊物將持續進行一系列有關重建街的專題報導,
無意在網路上搜尋到您的文章,覺得寫的實在是太好了,
不知是否有這個榮幸能將此篇文章刊登在文化淡水第126期
文化淡水是一個淡水的地方刊物,
主要以報導、論述淡水的文化發展、藝文活動、社區脈動為主題,
實體發行數量為2100份,同步也置放在網路電子板
很冒昧因為沒有您的聯絡方式,只能用留言的方式留言
很希望能獲得您的回覆,非常感謝!

我們的聯絡電話2622-1928
Email  tamsui@tamsui.org.tw

Sophie Seeing 施云(seeingimage) 於 2010-06-26 15:12 回覆:

已回信,謝謝~

歡迎公益使用~

Sophie Seeing 施云(seeingimage) 於 2010-08-10 14:19 回覆:

已上稿,歡迎參考~

http://www.tamsui.org.tw/1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