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漫談詩行裡的亮句和金句〉 ∕陳去非
2023/02/12 18:21:21瀏覽58|回應0|推薦0

〈漫談詩行裡的亮句和金句〉 ∕陳去非

一、詩行裡為什麼要有亮句或金句?

無論傳統詩詞或新詩,舉凡能夠流傳開來,成為膾炙人口的詩詞作品,檢視這些作品時,絕大多數詩行裡都必定有「擲地有聲」的亮句,甚至是沁人心脾的金句。而這些亮句和金句,在詩行裡不僅有「點石成金」或「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更重要的是,它們往往會烙印在讀者腦海裡,即使不記得整首詩的脈絡,起碼記住了這些閃閃發光發亮的佳句。

讀者或許會問:「如果詩行裡,找不到這類具有亮度的句子,結果會如何?」筆者就學理和創作經驗如實回答你:「這樣的作品,頂多就是分行散文,連散文詩都搆不上。」,任何一首被讀者稱許為佳作的詩詞,大抵都必須有一兩句以上的亮句或金句撐場面,對於詩人詞家而言,在詩行間布置亮句或金句,不只是創作策略上的必要條件,幾乎已成為基本配備了。詩行裡的亮句和金句越多,相對的詩的質感越佳,可讀性越高。

亮句和金句如何區分呢?按筆者讀詩和寫詩經驗,亮句是指「詩行裡具有審美價值的句子,語意儁永,值得玩味」,金句則是指「有亮度的句子,語意警策,發人省思」。金句是比亮句更具有暗示性,語意更豐富深刻的亮句,也就是精華版的亮句。以下這些詩例,都還只是亮句而已:

鄭愁予的〈山外書〉末段:

我是來自海上的人

山是凝固的波浪

(不在相信海的信息)

我的歸心

不再湧動

「山是凝固的波浪」是這段落裡的「亮句」,它的亮度來自視覺上的「形象化隱喻」,藉由「類似聯想」,把「山」和「凝固的波浪」聯結起來,產生美感。

又如管管的〈蟬〉

他把今年在對面山上

裝進錄音機的蟬聲

拿出來

讓孩子們

烤火

這首短詩亮度很高,語意耐人尋味,美感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經由感官移覺,聽覺的蟬聲轉化為視覺和觸覺的烤火;其二為能量轉化,由聲波轉化為熱能,這已是蒙太奇的奇幻表現手法了。

又如洛夫的〈金龍禪寺〉:

晚鐘

是遊客下山的小路

羊齒植物

沿著白色的石階

一路嚼了下去

如果此處降雪

而只見

一隻驚起的灰蟬

把山中的燈火

一盞盞地

點燃

洛夫這首名作,整首詩裡亮句至少有三處,讀者你能找出來嗎?讓筆者一一為你解讀:

(1)晚鐘/是遊客下山的小路

這兩句,其實是從一句分拆出來,為強調「晚鐘」而作此分行。這句子的亮度來自化聲為形的通感,把屬於聽覺的晚鐘,悠長的餘韻,聯結上視覺的下山的小路。如果你不懂「通感」辭格,就會被句中的「是」誤導,以為這句只是尋常的隱(暗)喻。
(2)羊齒植物∕沿著白色的石階∕一路嚼了下去

這三句,先使用擬化法裡的「物擬他物」,把羊齒植物(蕨類)擬化為羊,然後才有「一路嚼了下去」這個延續性的動作。如果把動詞「嚼」字,改為「蔓延」,就會變成尋常的視覺摹寫,原先的擬化法裡「羊群嚼草」的動作消失了,「別開生面」的趣味就跟著不見,可見「羊齒植物∕一路嚼了下去」這組亮句,在這小段裡,對讀者具有「清新耳目﹑提神醒腦」的作用。

(3) 一隻驚起的灰蟬∕把山中的燈火∕一盞盞地∕點燃

一隻驚飛起的灰蟬,竟然能夠點燃山中的盞盞燈火,這畫面相當奇幻,正是洛夫式的超現實魔幻筆法。因為魔幻,能夠吸引讀者的眼球,這類型的句子往往會有令讀者耳目一新,甚至瞠目結舌的效果,當然也是具有亮度的句子。
以下的詩例,筆者將它們歸為「金句」,不只金光閃閃,而且發人省思︰
且看洛夫〈隨雨聲入山而不見雨〉的結尾段︰
下山 
仍不見雨 
三粒苦松子 
沿著路標一直滾到我的腳前 
伸手抓起 
竟是一把鳥聲 
「三粒苦松子∕沿著路標一直滾到我的腳前∕伸手抓起 ∕竟是一把鳥聲」,三粒苦松子在伸手抓起時,竟然變成一把鳥聲,這不是「視覺往聽覺挪移」的同感,而是等同於魔術畫面,即使不合常理,卻別有一種新奇的創意和趣味。 「伸手抓起 ∕竟是一把鳥聲」,正是點石成金的「金句」。
又如鄭愁予〈情婦〉︰
在一青石的小城,住著我的情婦
而我甚麼也不留給她
祇有一畦金線菊,和一個高高的窗口
或許,透一點長空的寂寥進來
或許而金線菊是善等待的
我想,寂寥與等待,對婦人是好的。


所以,我去,總穿一襲藍衫子
我要她感覺,那是季節,或

候鳥的來臨


因我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種人


這首詩有著嬉皮式的浪子情懷,「我想,寂寥與等待,對婦人是好的。」,大男人沙文主義者的口吻,應該會令女性讀者恨得牙癢癢。結尾句「因我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種人」是整首詩亮度最高的句子,並且將浪子薄情寡義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給女性讀者巨大衝擊,筆者認為這句很白目的浪子「自白」,堪稱是「金句」。
大陸女詩人余秀華是個以血淚寫詩,具有真性情的女詩人,她的詩裡總能表現人心的冷暖,令筆者讀來深深動容。
〈假如開出一朵花〉
雖然在村莊,在沒有車馬經過的早晨
我還是不知道拿它怎麼辦

因為多麼瞭解那個過程,從水裡捧出火地堅決
和一開到底的絕望

我們都是開放過的人
被生活吞進去又吐出來,也被命運俘虜過

它總是有些瘦弱,被窺見的,被隱匿的
那些情感在選擇合適的時候,合適的花瓣

這個時候,我是去追逐一列火車
還是一場雨水。我們對這個世界深信不疑

我總是情不自禁地說服自己
就讓一朵花走進燈光,再隱退於黑暗

輪迴到這裡
彼此相望,各生慈悲心腸

「我們都是開放過的人∕被生活吞進去又吐出來,也被命運俘虜過」,是對自己以往生活的檢視,讀來既辛酸且無奈,語意上具有亮度。「我總是情不自禁地說服自己∕就讓一朵花走進燈光,再隱退於黑暗」,這兩句使用光明和黑暗的情境對比,語意的亮度相當高,而結尾句「輪迴到這裡∕彼此相望,各生慈悲心腸」,更是令人深深反思的「金句」。

二、讀者如何認定詩行裡的亮句和金句?

讀者閱讀詩詞文本時,究竟如何發掘並認定某些行句有亮度呢?多數讀者會說:「就是讀到那幾句詩行時,有不同於散文句的感覺啊」,再問讀者「到底有哪些不同的感覺」時,讀者往往不能具體的回答,因為他們多半並沒有接受過修辭學訓練的背景,也就是他們的閱讀,因為所受的訓練有限,理解能力相較於詩人和詩評家是薄弱的、含糊的,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
詩人和詩評家,前者必須熟悉若干表現技巧,後者則具備對修辭學和語法學等相關創作批評學理,相當廣泛的學識素養。這兩類人在閱讀詩詞文本時,很容易就能從詩行間找到並確認哪些詩句具有亮度,也就是美學上的質感和語意上的「值得玩味性」。
所以,如果你想當個聰明的讀者,讀出詩句中的「真味」,你就必須具備一些解讀詩句的能力,諸如對於一些常見的辭格,能夠加以分辨,弄清楚作者使用了那些表現手法,並且領悟出詩句中的美感和深意。

三、亮句或金句怎麼創造出來?

「散文化」是每個詩作者,面臨讀者質疑時,必須應對的課題。解決「散文化」的辦法,不外乎在詩行間,適當地使用一些具有提升詩句質感的表現手法(形式設計和表意技巧),創造出一兩句以上的亮句或金句,以取得美感上的加分效果。詩作者如果不熟悉且不會應用這些表現手法,而只停留在尋常的感官摹寫和比喻,那麼他所寫出來的文字,就會缺乏詩句所具有的質感,淪為白描下的記敘性質的散文,即使勉強分行徒具新詩的外觀,也不會被讀者接受,被詩評家認可。

幾乎沒有例外,任何一首膾炙人口的新詩,詩行裡比定有至少一兩個具有審美價值,也就是亮度較高,讀起來有感覺的詩句。很難想像一首詩,詩行裡的句子均平淡無奇,甚至枯燥乏味,卻還能令讀者留下深刻印象,認可為佳作的案例。絕大多數讀者初讀完一首新詩,能夠在腦海裡回想到的,首先就是詩行間那閃閃發光的金句或耐人尋味的亮句。有亮度的詩句,從表現技巧層面考察,毫無例外地都必然有一些修辭格的運用:主要為表意方法,次要者為形式設計。表意方法諸如初階的「摹寫」﹑「擬人」、「隱喻」﹔中階的「轉品」、「示現」、「雙關」、「借代」、「反諷」、﹑「對比」﹑「拈連」、「映襯」、「互文」、「設問」、「婉曲」…以及「虛實互補」等﹔高階的「通感」、「誇飾」、「象徵」和「超現實」。從語意層考察,這些有亮度的句子都不會只是簡單平直的白描:感官摹寫或淺顯的明喻。

亮句和金句,所具有的意象美感和動人心弦的語意,正是從表現技巧而來。筆者按照前面所提示的三階表現技巧,分別舉例並分析這些亮句裡的亮度和含金量。

(一)﹑初階表現技巧︰使用摹寫﹑比喻或擬人等辭格
1比喻︰
神祕似夜∕神祕是魔∕神祕  一隻黑蝙蝠∕纏住你我心中的黑洞-隱地〈神祕之歌〉

詩人接連使用三個比喻,三個比喻形態各自不同,「神祕似夜」是明喻,「神祕是魔」是暗喻,「神祕  一隻黑蝙蝠」,則是略喻;「纏住你我心中的黑洞」是喻解。詩人熟諳比喻的不同形態,由淺顯的明喻到深暗的略喻,層層提升比喻的層次,就語意的由淺而深,這段詩行也可算是另一種「層遞」形態。由於比喻使用得層次井然有序,使得詩句呈現層次的質感。


2
摹寫︰
1)視覺︰如果河的兩岸之外還有第三岸∕我伸出的臂就是-洛夫〈昨日的水薑花〉
「如果河的兩岸之外還有第三岸∕我伸出的臂就是」,雖是想像之筆,然而「我伸出去的手臂是第三岸」,這個加進來的想像畫面卻饒有趣味。
2)味覺︰
只有砲火蒸餾過的酒∕特別清醒∕每一滴都會讓你的舌尖∕舔到刺刀∕入了喉,化作一行驚人的火∕燙進了歷史的胃袋∕有誰的脖子和耳根∕不紛紛升起∕金門的輝煌∕

和悲涼-白靈〈金門高粱〉

金門高粱,味道辛辣酒質醇烈,「每一滴都會讓你的舌尖/舔到刺刀」、「入了喉,化作一行驚人的火」,這兩處的味覺摹寫相當地形象化,舌尖舔刺刀是形容高粱的辛辣,而喉嚨如烈火在燒,則是形容酒質濃烈。

擬人︰
1
字∕被燒得吱吱大叫∕灰燼一言不發∕它相信∕總有一天∕那人將在風中讀到-〈詩的葬禮洛夫
「字 ∕被燒得吱吱大叫」經由擬人法,情書上的字被燒出叫聲,出現蒙太奇的詭異畫面,與後面那行「灰燼一言不發」,形成一動一靜的情境(畫面)對比。
閒置得夠久了∕這張太師椅∕還一直巴巴地等待∕當年的正直和威望-向明〈太師椅〉

2「太師椅」被賦予人性,開始緬懷昔日的光榮。這是無生物的擬人,可以使原本冰冷無情的古董,變得溫馨且具有人性。緬懷昔日的光榮是人們共通的弱點,當太師椅被「人性化」,「他」就同樣地具有人性和人性的弱點:念舊和沉緬於美好的往昔。

(二)﹑進階表現技巧︰使用轉品﹑示現﹑反諷﹑對比﹑雙關﹑互文﹑虛實互補…等辭格
1轉品︰
姑且步黑暗的龍脊而下∕用觸覺透視∕也可以走完這一列中世紀∕小葉和聰聰∕撥開你長睫上重重的夜∕就發現神話很守時∕星空,非常「希臘」-余光中〈重上大度山〉

「星空,非常希臘」是詩人余光中早期的「名句」,「希臘」原是名詞,在此被轉類為「形容詞」,意思也變成「浪漫」、「典雅」。此句若還原為「星空,非常浪漫、典雅」,則變得平淡無奇。
2
示現
1)預言
秋天的疆土,∕分界在同一個夕陽下∕接壤處, 默立些黃菊花∕而他打遠道來, 清醒著喝酒∕窗外是異國∕多想跨出去,一步即成鄉愁∕那美麗的鄉愁, 伸手可觸及∕或者, 就飲醉了也好 (他是熱心的納稅人)∕或者,將歌聲吐出∕便不祇是立著像那雛菊∕祇憑邊界立著-鄭愁予〈邊界酒店〉
「多想跨出去」這句以下,即展開「預言示現」,未來式的想像裡,飲酒、唱歌以澆胸臆中那躊躇未定的鄉愁,這些都是以「預言」的方式,由作者替詩中的主人翁私下設想的。至於主人翁是否真如作者的預期,坐下來飲酒唱歌,就不需要去追根究底了。

2)懸想
今夜,假如你側身而臥,你的耳朵∕會以為聽到我∕在另一個更好或更糟的城市∕煮茶,拿信,走動的步子∕開門關門的聲音。∕當你睡得更深,我已經走上∕

寒風像死亡一樣吹著的大街∕混入千千萬萬雜亂急促的呼吸中∕千萬種陌生的語言,湧進我們之間∕你不安地醒來。-鴻鴻〈今夜你側身而臥〉

這段詩行充分運用同時異地的「懸想示現」,把身處不同空間的人事物,以隔空揣想的方式敘寫出來,「今夜,假如你側身而臥」後面所敘述的景物和事件,毋寧都只是作者的想像。直到「當你睡得更深,我已經走上/寒風像死亡一樣吹著的大街」,才拉回作者現在的空間,敘述作者現在的行止和活動。「懸想示現」是空間的穿梭轉換,尚不涉及時間點的易動。

3借代
橫眉冷顧天下--∕為的就是一個情字∕就準備拼盡一生的筆墨--∕去搜尋偶然的剎那-張錯〈網然〉
「筆墨」在此借代詩人的「詩文」,是「以工具代事物」。清代詩論家張潮(心齋)《幽夢影》曾說:「情之一字所以維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飾乾坤。」19,自古以來,多少騷人墨客,筆墨所吟詠描摹的,正是男女間的「情事」,詩人張錯豪情地說出來,說自己也是個「多情種」。


4
反諷
我的眉為古代而皺著∕正經的皺者…∕誰叫你把藕色的衫兒撕破,把赤裸∕

分給相好與不相好的男子∕穿窄窄的法蘭絨長褲的男子∕打網球的男子,吻過就忘的男子∕負心的男子。只是瑪麗亞,你不知道∕我真發愁靈魂究竟給誰才好-瘂弦〈瘋婦〉

這首詩給筆者的感受是「笑中帶淚」,心情錯綜複雜。詩人刻意以第一人稱的角色,來擔綱演出「瘋婦」,瘋婦自然是精神狀態時好時壞,所以詩人講話的口吻有時必須故意「顛三倒四」,有時卻得「一本正經」,「顛三倒四」的言語固然令人為之捧腹,但即使「一本正經」地說:「我的眉為古代而皺著/正經的皺者」、「我真發愁靈魂究竟給誰才好」,還是沒有讀者會把她的正經話當真。整首詩的氣氛是詼諧的,由瘋婦的自言自語一段一段帶出情節,但故事的背後,詩人的用心卻是人道且悲憫的,詩人知道我們的社會並不曾公平、正面地看待「瘋婦」、「棄婦」這些卑微而弱勢的人們,詩人要讀者在「笑聲裡反省」,我們該如何幫助社會上,這些卑微而弱勢的人們。

5
雙關
1)表裡(句意)雙關
你是一枚銅幣∕在手指間輾轉發亮∕因此你漸漸∕喪盡顏面-簡政珍〈政客〉

「雙關」的語詞,不必然帶有「諷刺性」,必須從語詞上下文的語境裡去推敲。這首短詩,從詩題「政客」和「銅幣」這個隱喻,以及「你漸漸/喪盡顏面」這個「喻解」去推敲,讀者會發現「銅幣」不僅具有多義性,諸如:「從政理念逐漸模糊,不再堅持理想和立場」、「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越來越不要臉」;而且語意深層還含蘊著對政客「喪盡顏面」的「非議」和「嘲諷」。
2)
題意雙關
每一次開花∕就被覆蓋在灌木葉下∕見不到陽光∕不跟灌木同類∕枝椏就長不出鬱悶之外∕沾不到雨露∕有人建議∕乾脆改名換姓∕混入草叢裡∕讓螢火蟲增添光榮∕不是一舉兩得嗎?∕有人,有人是那麼可憐的傢伙∕又說,憂愁的深夜∕一個人總有一顆∕在天上發亮的宿命星∕但是,生在陰涼地帶的花∕怎麼會有宿命星?-陳千武〈隱花植物〉

「隱花植物」此一主題,即寓有兩個不同的命題:「隱花植物的本身屬性:不能開花」及「被壓迫的卑微的人們:不見天日」,這兩個命題,性質上有著「物理的共通性」和「命運的共通性」,足以引起讀者自然地聯想,而推理出隱藏在主題背後的詩人原意。在這首詩裡的「隱花植物」並不是「先天」就是隱花,它是長期被無情地覆蓋、打壓之後,才逐漸退化為「隱花」的狀態,從首段「每一次開花/就被覆蓋在灌木葉下/見不到陽光」的線索,即可推理得知。


6
對比
城市∕出現了一個新的邊界∕一邊是手無寸鐵的群眾∕一邊是瓦斯槍催淚彈∕

∕從民生路到民權路到民族路∕僵持在潮濕的夜色裡-李敏勇〈戒嚴風景〉29

此段詩行裡所呈現的是「平民與軍警」的對比,亦即「手無寸鐵和瓦斯槍催淚彈」的「對峙」。在戒嚴時代後期(約1980年以後),群眾的「街頭運動」逐漸湧現,此詩記錄了這一段抗爭年代的歷史。時至今日,台灣的民主政治逐漸成熟,街頭運動(示威或抗議遊行)已經司空見慣,執政的政黨不再隨便動用軍隊包圍彈壓示威抗議群眾,警察也不再扮演鎮壓角色,頂多只是「維持現揚秩序」或「避免立場相左的雙方群眾爆發肢體衝突」。


7
虛實互補
青春是一本倉促的書/我們流著淚一讀再讀-席慕蓉〈青春
「青春」是個虛體的抽象名詞,把它和實體的「書」,以隱喻連結起來,就形成語意上的「虛實互補」,讀起來語意豐富且值得玩味。

(3)高階表現技巧︰使用通感、誇飾、象徵和超現實…等辭格
1通感
1)視覺轉移
怎麼也想不起你是如何瘦的∕瘦得如一句簫聲∕試以雙手握你∕你卻躲躲閃閃於七孔之間-洛夫〈迴響〉
「怎麼也想不起你是如何瘦的/瘦得如一句簫聲」,視覺形象通過比喻,把清瘦的形像說成是一句簫聲,如此令人嘆為觀止的想像力,正是使用「化形為聲」的通感手法。
2)聽覺轉移
嚼口香糖的男子∕把手風琴拉成∕一條那麼長的無人巷子-洛夫〈西貢夜市〉
手風琴手沿著無人的巷子走著,他拉出來的琴聲悠悠揚揚,聽在詩人耳朵裡,卻想像成是手風琴手拉出一條長巷子,這種化聲音為具體形像的表現手法,於洛夫的作品中,是個特色。

3)嗅味覺轉移
而此時,有髮香蜿蜒而來∕如清泉流過唇際∕驀然反身,居然見到∕你眼中開放了∕一池那麼動人的睡蓮-洛夫〈水涯〉

「髮香蜿蜒而來/如清泉流過唇際」是香味與味蕾在想像中的遭遇,嗅覺往味覺的挪移與混合。善用感官挪移(通感),可以激發創意、導引聯想。詩人用鼻子湊近去嗅妻子的髮香,卻把髮香比喻成清泉,蜿蜒而來流過唇際,可以真實地嚐到,這樣的手法,的確令筆者激賞。
4)
觸覺轉移
四十女子的一雙乳房∕柔軟  如∕春天的青草地-隱地〈軟硬篇〉

初讀此段,會誤以為這只是尋常的視覺摹寫,透過明喻的形態來聯結兩個視覺意象。其實,詩人使用了「通感」,把對乳房的柔軟「觸覺」,透過明喻轉形為「視覺」的青草地。「春天的青草地」雖然性質上偏向「視覺意象」,但意義相當豐富而多元的,如茵的綠意是「視覺」的,青草的芳香氣息是「嗅覺」的,青草的柔軟觸感則是「觸覺」的。如此,在解讀這個「觸覺轉形為視覺」的通感時,就不能畫地自限,只留意青草地的「視覺」部分。

5)感官多重交感

共傘的日子∕我們的笑聲就從未濕過∕沿著青桐坑的鐵軌∕向礦區走去∕一面剝著橘子吃∕一面計算著∕由冷雨過度到噴嚏的速度-洛夫〈共傘〉

這首短詩也是使用「通感:感覺交錯」的實例,「我們的笑聲就從未濕過」,是將聽覺意象(笑聲)和觸覺意象(潮濕)相接合,以與前句「共傘」相互呼應。「由冷雨過度到噴嚏的速度」則是反過來將觸覺意象(冷雨)和聽覺意象(噴嚏聲)相接合,形成類似物理學上的「可逆反應」,這種結構設計,相當罕見。足見詩人洛夫除善長使用「夸飾辭格」之外,對於「通感:感官交錯」的掌握也相當老練。

直到一盞茶也清醒了∕故事是雪釀的,火鑄的∕說出來:如煙-李進文〈如煙〉    「故事」本是偏向「聽覺」的意象,詩人卻以「雪釀的」味覺形容詞和「火鑄的」視、觸覺形容詞來隱喻,使得這個故事變得不僅有味道和觸感,而且還是火辣辣、熱騰騰的。這裡已從「聽覺」向「味覺」、「觸覺」和「視覺」做了感官的挪移。詩人意猶未盡,又來個兼具「視覺」和「嗅覺」的「如煙」的轉形,所有「通感」的感官全數派上用場,形成多層次的感覺挪移。短短三行,就能把通感的手法一網打盡,可見這段詩行的語意是非常豐富且耐人尋味的。


2
誇飾
1)
空間的擴升式誇飾
一粒松子落下來∕沒一點預告∕該派誰去接它呢?∕滿地的松針或松根?∕滿坡的亂石或月色?∕或是過路的風聲?∕說時遲∕那時快∕一粒松子落下來∕

被整座空山接住-余光中〈山中暑意七品:之「空山松子」〉

這段詩行的前半,感覺若說書人的「故佈疑陣」,而「說時遲/那時快/一粒松子落下來/被整座空山接住」則是故事突然揭起的一個「高潮」橋段。一粒松子落下,詩人沒伸出手或者來不及伸出手去接住它,於是在它滾落山谷發出幽幽回音之際,才醒轉過來,以另一種寬懷的心情去面對方才小小的突發事件。詩人使用空間的擴升式誇飾,說整座空山攤開手掌去接住一粒落下的松子。這種想像奇詭雄偉,頗能撼動人心。
2)
變形式誇飾

往往,末班車過後∕天地之大也不過剩下∕一里半里路外∕遠屋的犬吠,三聲兩聲∕只有燈能體會∕這時辰,燈下的白頭人∕也是一頭無寐之犬∕但守的是另一種夜∕吠的,是另一種黑影∕只要遠一點聽∕─ 譬如在一百年外∕就聽得清清

楚楚-余光中〈山中暑意七品:之「不寐之犬」〉

這段詩行裡,詩人先使用「空間縮降式誇飾」:「天地之大也不過剩下/一里半里路外/遠屋的犬吠,三聲兩聲」,把天地這個巨大空間朝向「聲音」來縮降,這也是「變形式誇飾」,犬吠聲音的由遠屋傳來雖然是距離的測度方式之一,但同時天地卻不可能凝縮成「三聲兩聲」犬吠,足見它含有「性質轉換」的變形成分。後面詩人又再次使用「變形式誇飾」:「只要遠一點聽/─ 譬如在一百年外/就聽得清清楚楚」,用時間(一百年)做為測量距離的計算單位,作為飾體的「變形意象」:時間和屬於本體的「基底意象」:距離,兩者顯然不是同一性質的意象語,所以這也是「變形式誇飾」(超現實的時空交錯)的手法。


3
超現實演出
1)
變形式組合
「變形式組合」意指不同性質的意象,比方時間、空間、距離、聲音、光線等等,經由刻意地組合後,產生出新奇且具有美感的變形畫面,傳達出「無理而妙」的意境。
山深夜永∕萬籟都渾然一夢∕有什麼比澈底的靜∕更加耐聽的呢?∕再長,再忙的歷史∕也總有這麼一刻∕是無須爭辯的吧?∕可是那風呢,你說∕風嗎?那是時間再過境∕引起的一點點,偶爾∕一點點回音-深山聽夜〉∕余光中
可是那風呢,你說∕風嗎?那是時間再過境∕引起的一點點,偶爾∕一點點回音」,從風吹來時引起的回音,察覺到時間正在過境,這不是單純的感官挪移或者化聲音為形體的通感,因為時間並無具體的形象,這顯然是經過物質轉換後,變形式的意象組合。
2)蒙太奇剪輯
蒙太奇剪輯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線性束縛,把不可能同時存在的畫面接合起來,賦予新奇的創意。蒙太奇剪輯手法,使用在新詩創作裡,往往能創造出許多出人意表的新奇畫面,在台灣新詩人中,洛夫是使用這類表現手法,成就最為突出的詩人。
她 ∕被一根繩子提升為 ∕一篇極其哀麗的 ∕聊齋 
循著簫聲搜尋 ∕每一個窗口都可能坐著 ∕她那位進京赴試的 ∕薄倖書生 ∕風來無聲 ∕她閃身躍入∕剛合攏的那本線裝書-〈女鬼(二)〉∕洛夫 
一個上吊尋短的女子,這畫面何等悲悽,但是接下來的畫面卻剪接上「一篇極其哀麗的∕聊齋」,稀釋了讀者的悲悽情緒,同時把焦點轉移到哀麗的聊齋故事裡。「風來無聲∕她閃身躍入∕剛合攏的那本線裝書」, 閃身躍入線裝書的動作畫面,類似三D特效鏡頭,這已不是誇飾詞格所能解析,而是蒙太奇的剪輯手法。
3)超現實演出
超現實的演出手法,本身就具有不合常理的荒謬性,類似魔術師的變魔術把戲,但這類荒謬的畫面卻能被讀者的美感經驗接納,原因是它提供讀者一些有趣味性的言外之意,即使「荒謬無理」卻「妙趣橫生」。
下午。池水中∕擁擠著一叢叢懷孕的布袋蓮 
這個夏天很寂寞∕要生,就生一池青蛙吧 
唉,問題是 ∕我們只是虛胖-〈布袋蓮的下午〉∕洛夫 
懷孕的布袋蓮竟然生出一池青蛙,這種無厘頭的連續畫面,不是物象的誇飾,而是超現實的玄思異想了,可讀者並不排斥這樣的奇詭想法,反而覺得新奇有趣。
久晴不雨∕此心早已龜裂∕如果你是凝聚不滴的淚∕我多麼想∕化為你眼中的魚啊-〈不雨〉 ∕洛夫
「我是你眼淚裡一條游動的魚」,這當然也是超現實的想像,但是這樣的超現實意象,卻給讀者一種蘊含深情的美感,讀者不需要以理性的思維去排斥感性的想像。
從前面列舉的諸多詩例,讀者似乎察覺到,詩人所使用的表現技巧如果越高階,詩行裡的亮句,意境層就會更豐富多元更耐人尋味,甚至成為金光閃閃﹑擲地有聲的金句。有心於新詩創作的文創者,借鑑前輩詩人不同層次的表現技巧,可以從中領會亮句和金句,如何從詩人的腦海裡推敲形成,從筆尖裡琢磨而出。筆者深信,這些亮句和金句多半不是「妙手偶得」,僅憑靈光一閃的靈感就能如願產出,而是詩人經過嘔心瀝血的推敲琢磨,適當地活用各類表現技巧,這其中蘊含詩人的生活閱歷和美感經驗,因為「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本文發表於子午線台灣新詩刊第五期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reenwriter&aid=17836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