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慶日抄錄聯合報社論「當胡錦濤面對孫中山 」
2009/10/10 09:00:28瀏覽276|回應0|推薦0

當胡錦濤面對孫中山
 
【聯合報╱社論】 2009.10.10 03:34 am
  
九天前的北京十一慶典,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率全體中央政治局常委,與前主席江澤民,在天安門城樓上主持大閱兵。胡錦濤等人看不到腳前閱兵台下城牆上掛著的毛澤東巨像,卻皆面對著前方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的孫中山巨像。

這個場景似在隱喻:參加國慶的受校閱部隊及群眾皆面對毛澤東巨像,這是出自統治的需要;而胡錦濤等領導人卻皆面對孫中山巨像,這則象徵著國家領導人在心中的應然追求。

今天是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國慶,因八八水災停辦慶典活動。與剛剛盛大慶祝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周年國慶相較,有些台灣人覺得看出了雙方綜合國力的消長,有些則認為更加凸顯了兩岸專制與民主的差異。

這是出自「敵我」的思維。但是,相較於過去「解放台灣」、「動員戡亂」的年代,現在認為十一閱兵的大槍大砲將用於兩岸戰爭者畢竟不多。再者,相較於中共政權「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兩岸此際在民本及民主上的實踐雖仍有差距,但此時無疑卻是兩岸六十年來在治國價值取向最為接近的時刻,且在未來應可望愈來愈接近。

這次十一慶典,被詮釋為中國自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以來一百六十九年的雪恥與新生的象徵。其實,這百餘年來,民間對國家治理的憧憬與信念,早經辛亥革命及五四的「德先生」、「賽先生」,已告積澱成形;百年悲苦,問題全出在外患相尋及主政者的愚昧與錯謬。今日台灣在經濟及民主上的「奇蹟」,與大陸「改革開放」的驚人成果,皆證實「民本/民主」即是國家治理的正道。所以,兩岸未來各自將走向何處,及共同將前往何方,主要皆須看政治領袖們如何回應民意並作出正確的領導。

天安門廣場上的孫中山巨像,可謂是中國大陸內部及兩岸之間,自「現實」過渡到「理想」的有形與無形的介面。就大陸內部言,改革開放的路愈走下去,毛澤東的巨像地位就愈不合邏輯,愈成為包袱與綑綁;因而,中共將非共產黨員、且是中華民國國父的孫中山巨像豎立在天安門廣場上,當然是想藉用三民主義的「民族/民權/民生」做為統治正當性的「潛台詞」。換句話說,中華人民共和國若想要「和平發展」,未來必將是「愈來愈非毛澤東」,而是「愈來愈是孫中山」。

再言兩岸關係。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此時已非「蔣幫」,而是一個經過政黨輪替洗禮的真正民主體制;而兩岸關係也已不再是所謂的「國共內戰」。北京政權在「和平發展」的主旋律下,應無可能用大槍大砲摧毀台灣;因為那就是用武力摧毀一個民主體制。

胡錦濤在接見台灣政要的場合,多次正式提及孫中山,這當不只是統戰言語,而是中共建黨八十餘年來的思維結晶。北京當局若認為,孫中山的理念可以懸為國家治理的參照,當對兩岸關係有重大裨益。畢竟,中華民國是孫中山領導先烈先賢所創建,而台灣比大陸較接近「三民主義」亦是無庸置疑。倘若北京認為「大陸與台灣同屬中國的一部分」,則更應承認台灣的民主成就,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所僅有,亦是孫中山思想的傳承,而不可摧毀於中共之手。

回過頭來看台灣。就兩岸關係言,台灣的民主體制,唯有在兩岸對照中最具意義,亦最具能量;大陸或許會藉口以武力對付一個實踐「法理台獨」的台灣,但如前文所言,卻沒有理由摧毀一個實現孫中山理念的民主體制;即使就「社會主義」言,台灣的工會自主及全民健保及對殘障弱勢者的照顧等等,亦較大陸優異。十三億人也許不容台獨,但應當會珍惜台灣的民主。對於台灣的兩岸政策而言,以本文題旨來說,亦可謂就是「在孫中山之內」與「離棄孫中山」之間的選擇。愈往深遠處想,愈知「中華民國」是台灣處理兩岸關係的唯一及最佳平台。

當天安門廣場上的受校閱部隊望著毛澤東巨像,我們想知道,在城樓上遙望著對面孫中山巨像的胡錦濤等人,心中曾否有過穿透時空的沉思?

【2009/10/10 聯合報】@ http://udn.com/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otttso2003&aid=3393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