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1/27 12:06:50瀏覽467|回應0|推薦2 | |
哥本哈根詮釋, 主導量子力學超過半個世紀. 但關於波函數縮併所引發的宇宙哲學問題, 卻深深困擾著量子學家: 顯像螢幕上的干涉圖形, 變成粒子性的鐘形分佈, 只因為我們知道了光子(或電子)從哪一條縫通過. 電子,光子,原子等基本物質, 只有在被觀察時, 才具有真實性. 這點引發了極大的困惑與討論, 也是哥本哈根詮釋所面臨的危機. 「電子, 似乎只有在我們對它進行觀察時, 才突然蹦出來, 以真實客體存在.」那麼, 是什麼使得世界變得真實呢? 因為我們正在觀察, 宇宙中的任一事物才存在. 這不是很不可思議嗎? 不過, 讀者該了解, 這個不可思議性, 是測不準(不確定)原理就指出「宇宙具有不確定性(或稱隨機性)」的本質, 而與哥本哈根詮釋「波函數縮併」無關. 其實, 量子疊加態就是最真實的存在. 只是在常識理解下, 一般人(包括傑出科學家如愛因斯坦在內)很難接受量子疊加態的真實性. ***仔細思量不確定原理所欲彰顯的宇宙本質: 宇宙事物有靜態屬性和動態屬性, 對於量子事物而言, 只有在其自身的測量(觀察)體系裡, 才會有動態屬性. 這個測量體系, 連接量子事物與整個宇宙, 包括觀察者與測量儀器. 因此可以說, 量子事物的動態屬性, 是一種體系屬性. 量子事物會依測量方法不同, 而表顯出不同的動態屬性. 這個動態屬性, 由量子事物和測量儀器(包括觀察者)所共有, 是系統屬性, 不是由量子事物獨自擁有. 其實, 擴大思考測量體系, 靜態屬性亦是一種系統屬性.*** 這是後話, 21世紀理解的量子思維. 在量子力學的歷史發展中, 1930年代, 正被這個量子荒謬深深困擾著. 針對這個量子荒謬的結果, 薛丁格提出了著名的貓論, 以突顯這個荒謬.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