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廣論消文315
2024/10/09 08:10:54瀏覽30|回應0|推薦0

廣論消文315  314頁3行-315頁 3行

亥二、發堅固力分三:

堅固力的體相 堅固力生起之理 攝義

金一、堅固力的體相

堅固力者,謂於何事發起精進,即於彼事究竟不退。

堅固力”是指對於某事發起精進之後,就對此事究竟不退。

在大乘道中,能不退失所行善法而堅持到底的心力,叫堅固力。

金二、堅固力生起之理分二:

觀察之後趣入 生起三種慢

木一、觀察之後趣入

此初不應率爾而行,當善觀察,見其能辦次乃進趣,若不能者則莫趣入。與其既行中間廢捨,莫若最初不趣為勝。

最初不應輕率而行,應當仔細觀察,見自己能夠成辦之後,才可以趣入,如果沒有能力成辦,最初就不要趣入。與其行至中間半途而廢,不如最初不趣入為妙。

其因相者,以於中間棄捨誓願,若成串習,由此等流,則餘生中亦棄所受學處等故,於現法中增長眾惡,於餘生中增長苦果。

須先觀察然後趣入”的理由是:如果行至中途就捨棄誓願,一旦養成習慣,以此等流作用,來世也會捨棄所受的學處等,由此當生增長許多惡業,在餘生中增長苦果。

當生”指捨棄誓願等的那一生,“餘生”指來世。以當生增長惡業為,其來世自然增長苦果。比如,今生棄捨誓願,現前就增長惡業,在來世增長苦果。若以等流力導致第二世也捨棄學處,則在第二世的當生增長惡業,在第三世增長苦果。

又因先思作此事故,未修餘善,退捨先作,其果下劣,即此一事亦未究竟,故其所作終無圓滿。

又因為首先是考慮做這件事,決定之後,將精力和時間都投注其中,因此放棄了修習其他善行的機會。如果中途又放棄先前想做的這件事,則此善業的果會極為低劣,而且這件事也究竟沒有完成。因此,所做諸事終究沒有一件圓滿(兩頭落空)。

像這樣,做事常常做到一半就捨棄,如此養成惡習,做什麼都不會成功。可見,一開始慎重抉擇極其重要,凡事養成慎始慎終的習慣,是成功的關鍵。

總之誓作何事,其事未成亦障餘事。由其等流,令其誓願所受律儀亦不堅固。

總之,不論下定決心做什麼事,假如這件事沒有完成,也會障礙其他事的圓滿。由此等流或習慣性,會導致誓願受取的律儀也不堅固。

如云:“先應觀加行,應作不應作,未作為第一,作後不應退。”

如《入行論》說: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應估量自己的能力,有能力才做,沒有能力就不做。而且,如果不做,最好最初就不做,一旦做了就要堅持到底,沒有完成之前不能中途放棄。

餘生亦成習,當增諸惡苦,障餘及果劣,此亦未能辦。”

做事中途放棄的過患:由於串習的力量,來世修善時也會習慣性地半途而廢(造作等流果)。如是毀壞誓言的人將會增長罪惡和痛苦的果報,並且會障礙後面所做的其他事,其果也會變得低劣,果的成熟也將延遲,而且這件事本身也沒有完成。

以上是教誡我們,做事必須先觀察再趣入。古德每造一部論典,首先都建立誓言,在未完成之前始終不放棄。他們的誓言都像刻在石頭上,觀察好了就不會更改,這也是由於對上述道理生起深刻定解所養成的品格。

佛在菩提樹下發誓:若不成道,終不起座。《雜阿含經》說:“如是比丘精勤方便,肌膚瘦損,筋連骨立,不捨善法,乃至未得所應得者,不捨精進,常攝其心,不放逸住。”(比丘精勤修道,即使身體消瘦得筋連骨頭,也不捨棄善法,乃至沒有證果之間,一直不放棄精進,恒常收攝自心,不放逸而住。)《般若三昧經》中說:“九十天內不坐不臥,假使筋斷骨枯,三昧不成,終不休息。”(九十日不坐不臥,如果沒有修成三昧,即使筋斷、骨枯,也終究不休息。)這些都是堅固力的體現。

木二、生起三種慢分二: 略說 廣說

此處所說的“慢”,相當於自信心

水一、略說

是故願令誓願究竟,應修三慢。如云:“於業惑功能,三事應我慢。”

因此,若想讓誓願究竟,則應修習三種慢。如《入行論》所說:對於業、煩惱、功能這三事,應當發起我慢心。

可見讓誓願究竟的方法,就是修習三慢。所以,並非空談就能讓誓願究竟,必須切實修習三慢,讓心力堅固之後,才能辦到。

三種慢的體相:

業慢:“我不需要依賴任何人幫助,我要獨自完成此事”,這樣的心態即是業慢。

功能慢:對於“成辦自他二利”不但沒有怯弱,而且自信有能力成辦的心態,稱為功能慢。

煩惱慢:自信“任何煩惱生起,我都能勝伏它,而不讓它戰勝我”的勇悍心態,稱為煩惱慢。

水二、廣說分三: 業慢 功能慢 煩惱慢

火一、業慢

其業慢者,謂自修道,全不賴他為作助伴,惟應自修。

業慢”,即自己修道,完全不依賴他人幫助,唯一應當靠自己修。

如云:“謂我應自為,此即事業慢。”

如《入行論》說:生起“我應當獨自完成此事”的勇悍心,就是事業慢。

《親友書》亦云:“解脫惟依於自修,非他於此能助伴。”

《親友書》也說:解脫唯一依賴自己修習,別人不能幫你修。

此是念其我當自修,不希望他。與慢相似,假名為慢。

這是心想:我應當獨自修行,而不依賴其他人。這種心態是看重自己,與慢相似,因此也假立“慢”的名字。

《集學論》中引用《無盡慧經》說:成就解脫要靠自己精進,別人不能替你修,所以不依靠別人的幫助,唯一由我自己修。又說:我該做的事,就自己做。這種勇悍心與慢相似,所以叫事業慢。

火二、功能慢

功能慢者,謂諸眾生隨煩惱轉,尚不能辦自己利義,況能利他,念我能引自他利義而勤修行。

功能慢”,即所有眾生的身心均受煩惱支配,他們尚且無法成辦自己的利益,何況利益他人,如是想到我能引生自他的義利而勤奮修行(所以我要更加精進)。

如云:“此世隨惑轉,無能引自利,眾生非如我,故我應修此。”

如《入行論》說:世人都是煩惱的奴隸,只能受煩惱支配,所以不必說成就一切眾生的利益,就連自己的利益也難以成辦。既然他們沒有能力像我這樣精進地利益他人,那我更應獨自荷負起利他之重擔。

觀此世間,芸芸眾生都淪溺在苦海中,隨業惑巨浪浮沉,苦苦掙扎,他們尚且不能自救,又怎能救人?應當堅信:我能行持自他二利,我不救眾生,誰來救眾生;我不弘揚聖教,誰弘揚聖教;我不修空性,誰修空性……。應像這樣,堅信唯有自己才能挑起救度蒼生、弘揚聖教、修證佛法的重任,奮發心志作大丈夫。

又此諸人於下劣業且勤不捨,我今此業能引妙果何故不為?作是思已而正修習。

這些世間人為了一己私利,對於農耕、經商等下劣事業,尚且勤作不捨,而我現在所作事業能引發成佛利生的妙果,為何我不勤作呢?”如是思惟之後,如理地修習。

如云:“餘尚勤劣業,我如何閑住?”

如《入行論》說:世間人尚且勤快地做世俗下劣的事業,我身為發誓普度眾生的菩薩,又怎麼能無所事事地安逸閑住?

以下遣除疑惑。

問:這兩種慢是否是輕視眾生而貢高我慢呢?

回答:

然修此二,非輕蔑他而自驕慢,謂應觀為可悲愍相,無慢雜糅。

修此二慢時,並非輕蔑他人而驕傲自恃,是要將眾生觀為可憐憫的對象,而不參雜傲慢。

如云:“非以慢修此,自無慢為勝。”

如《入行論》說:不能以別人下劣、自己優秀的傲慢心修此法,而應想:身為菩薩的我,絕對不能傲慢才是。

由念我能餘則不能,與慢相似,假名為慢。

這是由於心想“我能做到,別人做不了”的心態,和慢相似,所以也假立“慢”的名字。

 

日常法師開示

【是故願令誓願究竟,應修三慢,如云:「於業惑功能,三事應我慢。」】

這裡告訴我們,你要想誓願堅固,有個好的方法:修三慢。這個妙不可言。在正式解釋三慢之前,有一件事情不妨說一下。我們看經論的時候,常常發現一個事實,有人出了家,不能如法地做,雖然墮落了,但是因為這個善根,從惡道出來以後,碰見下一尊佛出世,一旦善根成熟他就成就了。

現在教你爬上去,真辛苦啊!不要說:「反正我種了善根,將來總有一天會成熟的。」要曉得這是為了幫助那些眼前沒有辦法可想的人,你給他種了一個善根,它遲早要出來的;但對我們自己來說的話,應該深入了解,這種情況之下,善根雖然種下去,在還沒有成熟之前,這一段時候要受無邊大苦,最後的確也會成熟,但也並不是你坐在這裡從天上掉下來的,還是要拼命去做方才有的。那是因為你受了絕大的苦之後,內心才生起了大的力量。我們願意這樣嗎?   

現在所以上不去的原因就是怕眼前一點苦,這個是學了如理的教法後應該策勵自己的。千萬注意!前面的話是你幫助別人莫奈何的時候才如此說。說來說去一句話,你對圓滿的教法認識了以後,自然而然會逼得你非走這條路不可,只有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好走的。

而要想幫助自己走上去,在還沒有闔上書之前,要策勵自己,聽見的教授不要忘掉,不要還沒有闔書本,心裡已經想了:「怎麼還沒有下課,我還準備忙這個事情……」那你注定一點用場都沒有。對這個教法聽的時候都已經準備捨棄它了,外緣一來,一下課,當然你捨棄它,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

所以你必須要在聽的時候聽對,而且這麼想:「對啊!沒有錯,我必定要把握得住,下了課以後,要牢牢地拿著這個法來實踐。」你能夠這樣努力去做的話,那才有機會!   

所以前面所有講的道理都是它的基礎,基礎如果沒建立起來,後面一定不行。你有了這個,然後牢牢地把握住,以這樣堅強的心才能夠擋得住煩惱習氣。這個地方也告訴我們,精進第一個是擐甲,就是心裡面先披戰甲起來,反過來就是退懦,你還沒有做,心裡面已經棄甲,準備打敗仗逃走,當然到那時候非逃走不可!對這個概念先認識,才談得到三慢,否則講三慢還是口頭禪,只是飄在口上面。   

我們對於三件事情,業、惑、功能,應該生「慢」。妙了!佛法裡面處處叫我們除貪、瞋、癡、慢、疑,但是大乘佛法當中,卻是教我們利用貪瞋癡慢疑來對治三毒。前面說我們應該不忍的,要瞋就瞋我們的煩惱,要貪就貪佛的功德,這就對了,善法欲嘛!如果要慢就在這三事上面去慢。

【其業慢者,謂自修道全不賴他而為作助伴,唯應自修。如云:「謂我應自為,此即事業慢。」《親友書》亦云:「解脫唯依於自修,非他於此能助伴。」此是念其我當自修,不希望他,與慢相似,假名為慢。】

什麼叫作慢?慢的行相就是「我」:我行、我高、我厲害等等。這個事業也就是業,現在我要造善淨之業,只有由我自己來,一點不靠他人,這個就叫做事業慢。當你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以後,對眼前所能做一切的事情,你就歡喜都來不及,不會埋怨別人不做。他不做他自己白白浪費了集聚功德的機會,我做了這個功德就是我的,這才是真正用上「我」的時候。同樣地,解脫是靠你自己的,別人沒辦法幫你忙,不要說人,佛都沒辦法,佛只能告訴你這個道理,你要聽了道理自己如法如理去做才行啊!   

這個地方策勵我們,讓我們心心念念想:這個一定要靠我自己努力去修,不能靠他人,所以也不會希望依賴他人,這個行相跟慢相似,所以也叫做慢,這是「業慢」。《親友書》是龍樹菩薩寫的,他在《大智度論》上面也說得清清楚楚,我們應該怎麼如理思惟:若我不做的話,不得果報;若我不自做的話,不從他來。換句話說,我不自做,絕對不會從別的地方來,別人沒辦法幫我做。反過來,我做了以後,一定不會失去,業的定義就是如此。所以現在既然你要好的果,就要種好的業因,而這個業因就靠你自己去造。別的地方,這個「我」一來的話,這個慢心就來了,前面告訴我們要拿掉慢,這個地方卻要利用它,善巧利用的結果就是你成就了。所以這是我們真正應該提起來的,就怕你不提!這個叫做「業慢」,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慢的地方。

【功能慢者,謂諸眾生隨煩惱轉,尚不能辦自己利義,況能利他,念我能引自他利義而勤修行。如云:「此世隨惑轉,無能引自利,眾生非如我,故我應修此。」又此諸人於下劣業且勤不捨,我今此業能引妙果何故不為,作是思已而正修習。如云:「餘尚勤劣業,我如何閑住。」】

功能就是做了這個事情就有功德,它有能力可以達到我們想要的種種好處。一切眾生都是跟著煩惱在轉,自己真正的利益都無法成辦,雖然想要得到利益,因為在無明當中忙錯了,結果害了自己,那還談得上利他嗎?所以功能慢就是:只有我不但能夠自己利益自己,還能夠幫助別人,為了這樣的大好處,我要努力勤懇的修行!世間的人都跟著煩惱在轉,連自己的利益都沒有辦法成辦。啊!那些人都不像我這樣,所以我要好好修行,那個時候也是跟慢相似的。

再看看旁人,為種種下劣、毫無意義的事情忙得不得了,我現在忙的事情,可以引發無邊勝妙大果,為什麼不做啊!有些人為了種一點田,尚且忙得要命,現在我努力就能夠得到無比的佛果,為什麼不做啊!早晨不要等到三點五十分打板,我三點二十分,乃至於二點鐘就起來了;他馬馬虎虎,那正好我去幹!就這樣,自然你能夠如理地思惟修習。別人為了毫不相干的事尚且精勤努力,我怎麼可以停在這個地方啊!

【然修此二,非輕蔑他而自憍慢,謂應觀為可悲愍相,無慢雜糅。如云:「非以慢修此,自無慢為勝。」由念我能餘則不能,與慢相似假名為慢。】

這裡不是輕視別人,自己驕傲,而是覺得:「啊!這個人真可憐!他不懂才會這樣啊!而我已懂了啊!」所以這個地方並不是真正有慢心,實際上心裡面並沒有慢,這個才對。修學佛法是有功德的,別人所做的下劣的事情是毫無意思的,覺得別人不能真是可憐!而我能夠!這種行相是跟慢相似,所以叫做「功能慢」。   

前面講到精進有二個緣,一個是違緣,找出是什麼障礙我們精進,把它消除掉;然後在精進之前,還要四樣順緣來幫助我們:第一個是勝解力,第二個堅固力,第三歡喜力,第四暫止息力。這裡請諸位特別注意,佛法整個的中心是菩提心,但是要想得到圓滿的結果,最重要的是精進。所以一開頭的時候,特別引經論上的證明:資糧善中精進是第一,唯有精進是修學菩薩道的唯一勝因,這兩句話,反過來告訴我們,誰一有懈怠,就不可能修習成功。   

這個在三○五頁第六行最末:「《莊嚴經論》亦云:『資糧善中進第一』」在我們現在修學的過程當中,最主要的是積聚資糧,而在所有資糧當中精進是第一,依於這個根本,其它的善就跟著而來,如果不精進,其它都沒有,這是第一個。

然後跳過二行,《瑜珈師地論》的《菩薩地》亦云:「唯有精進是能修證菩薩善法最勝之因,餘則不爾」,這是論上說的。下面是引經,在最後一行,「《海慧請問經》云:『有懈怠者,菩提遙遠最極遙遠,諸懈怠者無有布施乃至無慧,諸懈怠者無利他行。』」懈怠和精進恰恰相反,根本就無法趨向菩提。布施乃至慧等是六度,屬於自利方面的,如果懈怠,根本就無法真正利益你自己,自利既不行,當然利他更談不到。   

下面,「《念住經》亦云:『誰有諸煩惱,獨本謂懈怠,若有一懈怠,此無一切法。』」,煩惱唯一的根本就是懈怠,一有懈怠一切都沒有了。當然,這個是就精進一度來特別說明,或者有的人對整個道次的輪廓還並不了解,那必須從頭開始就好好的注意,在過程當中一步一步加深,乃至於到現在的精進度,這個概念必定要把握得住。有了正確的認識,才能談得到修學佛法,否則,所有的修行,始終都是戲論。以現在的說法,就是開開玩笑的,可是這不是跟別人開玩笑,而是跟自己開玩笑,而這個玩笑,不是像我們以為的那種很輕鬆的玩笑,而是把我們長劫繫縛在生死苦海當中,乃至在地獄當中燒煮,這個玩笑是萬萬開不得的。進入佛門以後,如果你不認識這一點,乃至於認識了,不實際去行持的話,那始終是在這種狀態,這個是真正對不起自己的事情。   

現在繼續下去,精進的時候,需要堅固力。要想令誓願堅固,就應該修三慢,前面已經講了二個,第一個是業慢,第二是功能慢,現在第三,煩惱慢。三一五頁第三行最後:

接消文316

【煩惱慢者,謂一切種輕毀煩惱,我當勝此,終不使此有勝於我,為欲摧伏諸所治品,令心勇悍令心堅穩。如云:「我當勝一切,不使誰勝我,諸佛獅子兒,應住此我慢。」】

煩惱慢是指我們要對煩惱生起高慢心來,就是--我不怕你、要超過你、壓服你;在任何情況之下「輕視」煩惱,這個是我們心理上面的一種概念,換句話,也就是心理建設。由於內心有了正確的認識,進一步在行持上面我們真正要做到的就是輕毀煩惱,我應該勝過它,絕不讓煩惱勝過我,這個就是煩惱慢的特質。

我們要對治的無非是所知障、煩惱障,其中的惑(煩惱)就是根本。要想摧伏煩惱,必須要的條件,就是要令心勇悍堅穩,而勇悍就是精進,特別是指對善所緣。我們一定要能善巧分別善惡,精進不是只勤勤懇懇努力,有很多人非常勤懇,做起事來比什麼人都肯做,可是還在懈怠、煩惱當中。世間的那些壞人,做起殺人放火的事情來,比誰都勇猛!再看動物當中,螞蟻是最勤勞的,一天到晚不停地跑,所以單單勤勞不是精進。「精進」有它一定的特質在,就是正確如理地依法先把心理建立起來,由於這種毫不退怯、願意克服一切困難的心情而去做身口的行為,這個叫精進。首先生起勇悍之心,再令這個勇悍之心「堅穩」--堅是堅固,穩就是絕不動搖。   

由於這種煩惱慢的心理就是:「我要超勝一切,絕不為一切勝過於我。」我們現在既然發心修學無上菩提,的的確確是諸佛的真子,是獅子兒,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努力的,應該安住在這一點上面。假定不這樣的話,還沒有走,心裡面已經怯弱:「唉呀!這麼難啊!這怎麼行啊!」這樣稱得上是獅子兒嗎?佛為法王,說法如獅吼,不為一切所退,而能夠退卻一切,這是我們應該效法的。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so168&aid=181150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