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0/08 19:18:27瀏覽18|回應0|推薦0 | |
廣論消文314 313頁5行-314頁2行 第二,積集順緣護助資糧分四: ①發勝解力; ②發堅固力; ③發歡喜力; ④暫止息力。 護助資糧:護持、助長精進的資糧。 巳二 積集順緣勢力: 「積集順緣勢力」分四:① 引生勝解力。② 引生堅固力。③ 引生歡喜力。④ 暫捨力。 亥一、發勝解力分三: ① 勝解的體相 ② 生起勝解的必要 ③ 如何生起勝解 金一、勝解的體相 今初。 諸論中說,欲為進依。 許多經論上面都告訴我們:精進的根由在欲樂。這個欲是善法欲,換句話說,就是你對這件事情產生絕大的好樂之心。--日常法師開示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瑜伽師地論》、《辨中邊論》、《入阿毗達磨論》、《顯揚聖教論》、《成唯識論》、《集論》、《廣五蘊論》等論典中,都說欲是精進的所依,以欲能發起精進。 此中勝解即是欲樂。 此處“勝解”就是指欲樂。 緣一個所愛樂的法,內心希求的狀態,即是勝解(欲樂)。其作用是直接引生精進心所,即勝解之果為精進。因此,大乘精進的所依或根本,就是對於大乘法強有力的勝解。 《顯揚聖教論》說:“欲者,謂於所樂境,希望為體,勤依為業。如經說‘欲為一切諸法根本’。”(欲是對於所愛樂的境內心希望,其作用是成為精進的所依。如佛在經中說:“欲是一切諸法的根本。”) 《瑜伽師地論》中說:“欲云何?謂於彼彼境界,隨趣希樂。欲作何業?謂生勤勵為業。”(“欲”就是對於彼彼境界,內心嚮往希求。“欲”的作業是引發精勤。) 金二、生起勝解的必要 須發此者,如云:“我從昔至今,於法離勝解,感如此困乏,故誰棄法解,佛說一切善,根本為勝解。” 引發勝解的必要,即如《入行論》所說:我從無始到現在,未曾對正法生起勝解--確切了解,才感得於生死中這般困乏。因此,智者誰會捨棄對法的勝解?若想擺脫衰損,則須對法生起勝解。佛陀在《月燈經》中說:“一切善法都依靠勝解。” 不遠離對法的勝解極為重要,因為一切善法的根本是勝解或欲樂,若無勝解便會現前生死的衰損。 以上講述了引生勝解的必要。從反面觀察,因為遠離了勝解而導致無始至今在功德法財上極其匱乏、衰損。從正面觀察,若發起勝解,以勝解力便能勇猛修善,現前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圓滿。 若配合三士道解釋,即:1.若對斷惡行善沒有欲樂,則不會精進取捨善惡,而欠缺受生人天道的因,導致墮於惡趣的衰損中;2.若對解脫生死沒有欲樂(出離心),則不能勤修解脫道,從而困在生死輪回的衰損中;3.若對成佛、度眾生沒有欲樂(菩提心),則不能勤修菩薩行,而困在唯求自利的衰損中。反之,若有這三種欲,便能依次成就人天善法、解脫善法和菩薩善法。所以佛說“一切善法的根本為勝解”。 金三、如何生起勝解分三: ① 思惟業果能引發勝解的理由 ② 修習業果而引生勝解之方法 ③ 勸勉自己精進 勝解如何而起者,如云:“又此之根本,恒修異熟果。”此說修習從黑白業生愛、非愛諸果47道理。 勝解如何生起呢?方法是思惟業果,如《入行論》說:“於法勝解的根本,是恒時思惟善惡業,及其各自的異熟果。”這是說,修習“從黑業和白業分別出生非愛諸果和可愛諸果”的道理。 若對業果沒有獲得定解,則對任何法也無法獲得諸佛歡喜的定解,故應精勤修習業果。 47 諸果: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等。 諸論又說信為欲依,以從二種深忍之信,能引取捨二種欲故。 “深忍信”:深深忍可於心而無法動搖的信心,也叫勝解信。 諸論典中除了說“欲為進依”之外,還說“信為欲依”,即由對黑白業果的深忍信,能引生取捨兩種欲(依靠對黑業果的深忍信,能引生捨棄黑業、黑業果的欲;依靠對白業果的深忍信,能引生求取白業、白業果的欲),所以說思惟業果能生勝解。 木二、修習業果而引生勝解之方法 此是思惟諸總業果,及特思惟諸菩薩行所有勝利,及越諸行所有過患諸因果等。 這是思惟總的諸業果,以及特別思惟菩薩行的利益和違越諸行的過患各種因果等。 此處再次說到,對業果的勝解信是一切佛法的所依。下士道修習業果是上士道極為重要的基礎。 以下歸納上述內容。 上述重點是要我們認識五個法——善法、精進、欲樂、信心、思惟業果之間的關係,即:一切善法從精進生,精進從欲樂生,欲樂從深忍信生,深忍信從思惟黑白業果生。彌勒菩薩在《辨中邊論》中說:“為斷除懈怠,修欲勤信安,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論中所開示的,就是這一修行法則。由此可見,欲樂或勝解是依靠反復思惟業果而生起的。 木三、勸勉自己精進 如是勝解大乘,入大乘門即是誓除自他一切過失,誓引自他一一功德。然一一過及其習氣究竟清淨,一一功德畢竟圓滿,必須經歷多劫修習,不見我有淨除過失、引發功德一分精進,我實徒耗有暇之身。如是思惟自行策發。 如是勝解大乘,然後思惟:“大乘的入門是發菩提心,即誓願淨除自他所有的過失,引生自他的一一功德。然而,要讓一一過失及其習氣究竟清淨,讓一一功德究竟圓滿,必須經歷多劫的勤修,但現在卻不見我有一分除過引德的精進,我真是無意義地浪費暇滿人身!”這樣思惟而鞭策自己。 “誓除自他一切過失,誓引自他一一功德”, 這是說菩提心的具體內容。發菩提心就是立誓讓自他成佛,而佛果又是障無不盡除、德無不圓滿,因此發菩提心是發誓由自己來遣除自他的一切過失、引發自他的一切功德。 如云:“我應除自他,無量諸過失,然盡一一過,須經諸劫海,未見我有此,斷過精進分,墮無量苦處,我心何不裂?” 如(《入行論》)說: 我應除自他,無量諸過失,然盡一一過,須經諸劫海: 如石法師:初發心時,我曾經立下這樣的誓言:我要淨除自他所積累的無量罪過!但是要去除每一個自他的罪過,都必須修習一大海劫的時間。 如性法師:我今應當滅除自他無量過失,因發心時,立此誓故。然除過時,一一過失,亦須歷經劫海修習對治方能盡除。 未見我有此,斷過精進分,墮無量苦處,我心何不裂: 如石法師:如果一直到現在,我仍然沒有培養出絲毫淨除罪過的精進,那麼將來一定會墮落無量痛苦的深淵;想到這裡,我怎能不恐懼萬分呢? 如性法師:於我若未見有少分除過精進,僅修些許對治亦不能忍,終須承受惡趣眾苦,爾時墮入無量苦處,我心豈不碎裂?此謂我心頑固。 我應勤引發,自他眾功德,然修一一德,須歷經劫海,我終未能起,修此德一分,我將難得身,空棄實奇哉。” 我應勤引發,自他眾功德,然修一一德,須歷經劫海: 如石法師:最初,我也曾經如此發心:我要努力促成自他解脫和成佛的眾多功德!而修成其中每一種功德,都必須修習一大海劫的時間。 如性法師:我今應當成辦自、他之解脫及一切智等眾多功德,因發心時,立此誓故。然先不論一切功德,即以一一相好為例,亦須歷經劫海修習。 我終未能起,修此德一分,我將難得身,空棄實奇哉: 如石法師:可是一直到現在,我始終未曾培養出絲毫應該修成的功德;我毫無意義地虛耗了這難得的一生,真是莫名其妙啊! 如性法師:我卻未曾修習少分彼等功德,經於長時方得暇滿,我卻未作利益今生、後世之事,無義虛耗此生,實太荒唐!此為沮喪、自責之詞。 《入行論》。第七品 精進 第 36 偈 然我終未生 應修功德分;無義耗此生,莫名太稀奇! 總之,一遍又一遍地思惟善業的利益和不善業的過患,就能生起對因果的深忍信。 實際上,三士道都是以深信因果為基礎: 首先宣說十種黑白業果,建立下士道;其次宣說苦集滅道染淨兩重因果,建立中士道;最後宣說發菩提心、行六度四攝的大乘因果,建立上士道。若對因果有信心,就能生起由下至上、從粗到細種種取捨的欲。 欲有多重要呢?比如,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是人心中的欲,而能讓我們精進行道的動力唯一是善法欲。有了善法欲,精進自然就能發起。 《大智度論》中說:“菩薩有三種思惟:若我不作,不得果報;若我不自作,不從他來;若我作者,終不失。如是思惟,當必精進,為佛道故,勤修專精而不放逸。”(菩薩時時作三種思惟: ① 如果我不做,不可能無因得果; ② 如果我不自己做,不可能從他處得果; ③ 如果我做,終究不會空耗。這樣思惟之後,一定會發起精進,為了成就佛道,一心勤修而不放逸。)這也是基於對業果的深忍信,菩薩深深知道,自己若不努力,怎能讓自他離一切過、證一切德?思惟之後,為了成佛度眾生,日夜熾燃精進,不浪費分秒時間。 彌勒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中教誡:小乘人只為自己斷煩惱,也知道成辦此事需如兩木不斷摩擦才能出火一樣,無因不可能得果。菩薩反觀自己的承諾是要斷除自他一切眾生的業惑,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理應比聲聞精進百倍。這也是由思惟業果而發起勝解力。 《觀心疏》中說:“夫欲建小事,心不決志,尚不能成,況欲排五住之重關,度生死之大海,而不勤勞,妙道何由可具?”(若不決心奮發,小事尚且不成,何況要破五住煩惱的重關,度越生死大海,不勤修如何成就妙道?)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