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4/04/05 09:36:24瀏覽1179|回應0|推薦30 | |
太平禦覽一宋·李昉
《太平御覽》簡介
四部書中,《太平御覽》編得最早。它是一部綜合性類書,門類繁多,徵引賅博,在類書中堪稱“空前”,被視為“類書之冠”,這是很有道理的。《太平御覽》(下簡稱《御覽》)的編纂時間,據王應麟《玉海》引《太宗實錄》記載:從太平興國二年(977)下詔開修,到太平興國八年(984)完成,共用了七年時間。初名《太平總類》,太宗趙光義為誇示自己好學,曾說:“此書千卷,朕欲一年讀遍。”因而命人日進三卷,備“乙夜之覽”, 才詔改今名。
當時參加編纂《御覽》的大臣,由李昉、扈蒙領銜,其餘有:李穆、湯悅、徐鉉、張洎、李克勤、宋白、徐用賓、陳鄂、吳淑、舒雅、呂文仲和阮思道。其中李克勤、徐用賓、阮思道三人任命不久,就改任他職,另以趙鄰幾、王克貞和董淳補其缺,前後都是十四人。十四人中,十人《宋史》有傳,大都是有文才的博學之士。其中八人,在太平興國七年九月參與纂修《文苑英華》,也有預修《太祖實錄》的,並各有文集、著作問世。十四人中吳淑、呂文仲、湯悅、王克貞四人在《御覽》的編修中出力最多、用功最深。
《太平禦覽》初名《太平類編》、《太平編類》,後改名為《太平禦覽》。是中國北宋時期編寫的一部類書,是保存了五代以前文獻最多的一部類書。《太平禦覽》與《太平廣記》、《文苑英華》以及《冊府元龜》合稱為「宋匯部四大書」。
北宋初年,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二年(西元977年)命李昉等編撰《太平禦覽》編修,至太平興國八年十二月(984年)書成,共六年。《宋會要》載,《太平禦覽》是以《修文殿禦覽》、《藝文類聚》、《文思博要》等書為藍本進行編撰的。書名中的「太平」取自年號「太平興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謂「書成之後,太宗日覽三卷,一歲而讀周,故賜是名也。」同時編纂的類書,還有《太平廣記》。
中國古代類書自魏文帝曹丕詔命王象等編纂的《皇覽》開始,到《御覽》前已有多種出現。據《宋會要》記載,《御覽》是以《修文殿御覽》 (北齊祖珽等編)、《藝文類聚》(唐歐陽詢等編)、《文思博要》(唐高士廉等編)等書為藍本進行編撰的。修纂時,一方面充分利用了當時的皇家藏書,但也不全是從原書採摘,而是以前代類書為依據,修葺增刪,分定門目編成。
《御覽》全書一千卷,分五十五部,這是根據《周易·?辭》說的“凡天地之五十有五”,是表明內容包羅萬象的意思。今將各部名稱列舉如下:天部、時序部、地部、皇王部、偏霸部、皇親部、州郡部、居處部、封建部、職官部、兵部、人事部、逸民部、宗親部、禮儀部、樂部、文部、學部、治道部、刑法部、釋部、道部、儀式部、服章部、服用部、方術部、疾病部、工藝部、器物部、雜物部、舟部、車部、奉使部、四夷部、珍寶部、布帛部、資產部、百穀部、飲食部、火部、休征部、咎征部、神鬼部、妖異部、獸部、羽族部、鱗介部、蟲豸部、木部、竹部、果部、菜茹部、香部、藥部、百卉部。共五十五部。
太平禦覽香部一宋·李昉
太平禦覽卷九百八十一香部一
01香
《書》曰:至治馨香,感於神明。 《左傳》曰:黍稷非馨,(馨者,香之遠聞。)明德惟馨。 《說文》曰:香,芳也。 《吳志》曰:士燮兄弟,並為列郡,雄長一州,車騎滿道,胡人夾轂焚香者,常有數千。 《世說》曰:桓車騎時,有陳莊者,入武當山學道,所居恒有白煙,香氣聞徹。 《續晉安帝紀》曰:王鎮惡亡經日,魏興太守郭宣擲賻坐,忽見陳莊來,因敍舊事,相對悲泣,勸營貢月。去後,郡內悉聞香狀,如芳煙流散。 《晉書·杜太后傳》曰:海西公之世,太后複臨朝稱制。桓溫之廢海西公也,太后方在佛屋燒香。內侍啟雲:"外有急粥。"太后乃出,尚倚戶前視奏。 《宋書》曰:范曄撰《和香方》,其《序》曰:"麝本多忌,過分必害。沉實易和,盈斤無傷。零藿虛燥,詹唐黏濕,甘松蘇合,安息郁金,奈多和羅之屬,並被珍於外國,無取於中道。又棗膏昏鈍,甲煎淺俗,非惟無助於馨烈,乃當彌增於尤疾也。"所言悉以比類朝士。"麝本多忌",比庾仲文;"零藿虛燥",比何尚之;"詹唐黏濕",比沉演之;"棗膏昏鈍",比羊玄保;"甲煎淺俗",比徐湛之;"甘松蘇合",比惠琳道人;"沉實易和",以自比也。 《齊書》曰:韓懷明,上黨人也,客居荊州。十歲,母患屍疰,每發輒危殆。懷明夜於星下,稽顙祈禱。時寒甚切,忽聞香氣,空中有人曰:"童子母須臾永差,無勞自苦!"未曉,而母平復。 《梁書》曰:庾詵尤遵釋教,宅內立道場,環繞榔繄懴,六時不息。誦《法華經》,每日一遍。後夜中,忽有一道人,自稱願公,容止甚異,呼詵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 又曰:梁武帝祠南郊,先是一日,景夜南郊令解除之,等到郊所履行,忽聞異香隨風而至。及將行事,奏樂迎神,有異光圓滿壇上,朱紫黃白雜遝,食頃乃滅。 又曰:王琛本無令問,為太子中舍人,諂事何敬容。為其階前種植香草,脫履躡其草根,敬容意以為善。 《郭子》曰:陳騫以韓壽為掾,每會,聞壽有異香氣,是外國所貢,一著衣,曆日不歇。騫計武帝惟賜已及賈充,他家理無此香,嫌壽與已女通,考問左右婢,具以實對。騫以女妻壽,壽時未婚。(《晉書》雲:賈充女竊香與韓壽。) 《金樓子》曰:齊東昏以錦石為殿內,開千門萬戶。又有和香,香菩拮馥,聞之使人歡悅,生諸雅態,兼令睡眠。 又曰:昔玉池國有民,婿面奇醜,婦國色,鼻齆,婿乃求媚此婦,終不肯回顧。遂往西,市無價名香而熏之,還入其室。婦既齆矣,豈分香臭哉? 《呂氏春秋》曰:懷腐而欲香,入水而惡濡。 《漢武故事》曰:上作柏梁台,悉以香柏,香聞數十裏也。 《漢官典職》曰:尚書郎,懷香握蘭。 《神仙傳》曰:淮南王為八公張錦綺之帳,燔百和之香。 《佛圖澄傳》曰:澄以缽盛水,燒香咒之,須臾生青蓮花。 《林邑記》曰:朱吾以南,有文狼。野人居無室宅,依樹止宿。食生肉,彩香為業,與人交市,若上皇之民矣。 《鄴中記》曰:石虎作流蘇帳,頂安金蓮花,花中懸金薄織成綩(音苑。)囊,囊受 竺法《登羅山疏》曰:越王搗薰陸香。 《扶南傳》曰:頓遜國,人恒以香花事天神。香有多種:區撥葉逆花、途致各逐花、摩夷花,冬夏不聖,日載數十車於市賣之,燥乃益香。亦可為粉,以傅身體。 《述征記》曰:北芒有張母墓,舊說是王氏妻,葬有年載,後開墓而香火猶燃。 《世贄記》曰:漢武時,長安大疫,人死日以百數。帝乃試取月氏國神香,燒之於城內,死未滿三日者活,芳氣經三月不歇。帝始信神物也,乃秘錄餘香。 郭子橫《洞冥記》曰:漢武帝於招仙閣燒靡離之香,屑如粟,一粒香氣,三月不歇。 又曰:跋途闍者,胡人也,剪發裸形,不食穀,惟飲清水,食都夷香,如棗核。食一斤,則曆月不饑。以一粒如粟大投清死晷,俄而滿大盂也。 《博物志》曰:西域使獻香。漢制:獻香不滿斤,不得受。西使臨去,又發香器如大豆者,試著宮門,香氣聞長安四面數十裏中,經日乃歇。 《搜神記》曰:渤海史良,好一女子,許嫁而未果。良怒,殺之。後夢見曰:"還君物。"覺而得昔所與香纓、金釵之屬。 又曰:初,鉤弋夫人有罪以譴死,殯屍不臭而香。 又曰:合肥有一大白舡,複在死晷。漁人夜宿其旁,聞箏笛之音,又有香菩耷常。相傳雲:曹公載妓,舡複於此。 任昉《述異記》曰:魏武帝陵中有泉,謂之香水。(古詩雲:安得香水泉,濯郎衣上塵。)一實香水在並州香山,其水潔香,浴之去病。吳故宮有香水溪,俗雲西施浴處。又呼為脂粉塘,吳王宮人濯妝於此,溪上源至今馨香。 又曰:南海出千步香,佩之聞於千步也。今海隅有千步香,是其種也。葉似杜若,而紅碧間雜。《貢籍》雲:"日南郡貢千步香。"漢雍仲子進南海香物,拜為涪陽尉,時人謂之香尉。日南郡有香市,商人交易諸香處。南海郡有香戶。日南郡有千畝香林,名香出其中。香洲,在朱崖郡洲中,出諸異香,往往不知其名。千年松香,聞十裏,亦謂之十裏香也。 《夢書》曰:夢得香物,婦女歸也。 曹植《洛神賦》曰:踐椒途之郁烈,步蘅(音衡。)薄而流芳。 《魏武令》曰:昔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內不得香薰。後諸女配國家,為其香,因此得燒香。吾不好燒香,恨不熟所禁。令複禁,不得燒香!其以香藏衣著身,亦不得! 秦嘉《答婦徐淑書》曰:令種好香四種各一斤,可以去穢。淑答書曰:未得侍帷帳,則芬芳不設。 陸機《吊魏武文》曰:余為著作郎,游秘閣,見《魏武今》曰:"餘香可分與 02麝 《爾雅》曰:麝父,麇足。(郭璞症曰:腳似麇,臍有香。) 許慎《說文》曰:麝,如小麋,臍有香,從鹿,射聲,黑色獐也。 《義熙起居注》曰:倭國獻貂皮、人參等,詔賜細笙、麝香。 《齊書》曰:東昏侯鑿金蓮花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杆步步蓮花也。"途地皆以麝香。 《唐書》曰:波斯國人,皆以麝香和蘇途須點額,及於耳鼻,用以為敬。 《抱樸子》曰:辟蛇法:入山以麝香丸著足爪中,皆有效。又,麝香及野豬皆啖蛇,故以壓之也。又作筆墨法曰:作墨用雞子白、真珠、麝香,合以和墨,宜用 《南夷志》曰:南詔有婆羅門、波斯闍、婆渤泥、昆侖數種外道交易之處,多珠昭唉,以黃金麝香為貴貨。 《嵩高山記》曰:有人在嶺上聞異聲,清和雅妙,尋不復聞。惟見一麝香,在嶺上側足{霍又}跳,忽失所在。 《荊州圖記》曰:臨澧縣南有龍寄山,其獸多麝。 《西京雜記》曰:趙飛燕為皇后,女弟在昭陽殿遺飛燕書曰:"今日嘉辰。貴姊懋膺洪冊。上襚三十五條。以陳暐曜擲昃焉。榔葉扇、同心梅、合枝李、青木香、香螺卮,(出南海,一曰丹螺甲。)九真雄黃、麝香、沉水香。" 《續搜神記》曰:桓哲,字明期。居豫章時,梅玄龍為太守,已病,哲往省之。語梅曰:"吾昨夜忽夢作卒,迎卿來作太 《本草經》曰:麝香味辛,辟惡,殺鬼精,生中臺山也。 秦嘉《與婦書》曰:今奉麝香一斤,可以辟惡氣。 嵇康《養生論》曰:麝食柏而香。 03葳香 《孫氏瑞應圖》曰:苴蕤者,禮備至則生。一曰:王者愛人命則生。一名葳香也。 04郁金 《說文》曰:鬱,芳草也。十葉為貫,築以煮之,為鬯一合而釀之,以降神也。 《周禮·春官上》曰:鬱人掌祼器。(祼器,謂彝及舟與瓚。)凡祭祠,賓客之祼事,和鬱鬯,以實彝而陳之。(築郁金煮之,以和鬯酒。鄭司農雲:郁金,草名,十葉為貫,百二十貫為築。以煮之钅蒦中,停於祭前。郁為草若蘭。) 《後周書》曰:秦國出郁金。 《後周書》曰:波斯國,大月氏植叼種也。地出氍毹(瞿俞二音、)玄獐皮,及薰陸、郁金、蘇合、青木香等,胡椒、畢撥、石蜜、千年棗、香附子、訶黎勒、無食子鹽、綠雌黃等物。 《唐書》曰:天竺國卑濕暑熱,稻歲四熟。有金剛,似紫石英,百煉不銷,可以切玉。又有旃檀、郁金諸香。通于大秦。 又曰:太宗時,伽拍搡獻鬱金香,似麥門冬,九月花開,狀似芙蓉,其色紫碧,香聞數十步。花而不實,欲種者取根。 《文士傳》曰:朱穆,字公叔,作《郁金賦》曰:"英熠爍以焜煌,似九日之普照。遠而望之,粲若星羅出雲嶠;近而觀之,曄若丹桂耀湘涯。" 應劭《地理風俗記》曰:《周禮》"鬱人掌祼器,凡祭醊、賓客之祼事,和鬱鬯,以實樽彝。"鬱,芳草也。謂用百草之華,煮以合釀黑黍,以降神者也。或說,今鬱金香是也。 《南州異物志》曰:郁金者,出琤蚌國。國人種之,先取上佛,積日萎槁,乃載去之。然後取郁金,色正黃細,與芙蓉華里被蓮者相似。可以香酒。 05雞舌 應劭《漢官儀》曰:桓帝侍中乃存,年老口臭,上出雞舌香與含之。雞舌頗小辛螫,不敢咀咽,嫌有過,賜毒藥,歸舍,辭決就便宜,家人哀泣,不知其故。僚友求視其藥,出在口香,鹹嗤笑之。 《吳時外國傳》曰:五馬洲,出雞舌香。 《抱樸子》曰:或以雞舌、黃連、乳汁煎之,注擲覲有百疹之在,目愈而更加精明倍常。 俞益期《箋》曰:外國老胡說:"眾香共是一木,木花為雞舌香。" 《南州異物志》曰:雞舌出在蘇州,雲是草花,可含,香口。 《廣志》曰:雞舌出南海中,乃剽國,蔓生,實熟貫之。 《續搜神記》曰:王廣,豫章人,年少未婚。至田舍,見一女,雲:"我是何參軍女,年十四而夭,為西王母養,使與下土人交。"廣與之纏綿,其日於席上得手巾裹雞舌香。其母取巾燒之,乃是火浣布。 06龍腦 《唐書》曰:貞觀中,烏萇國遣使獻龍腦香。 《本草》曰:龍腦香,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氣、風濕積聚。出婆律國,形似白松脂,作杉木氣,明淨者善。雲:合粳米灰、相思子貯之,則不耗。(樹似杉。言婆律膏是樹根下清脂,龍腦是樹中幹脂。子似豆寇。) 07雀頭 《江表傳》曰:魏文帝遣使於吳,求雀頭香。 《太平御覽》 宋·李昉 太平禦覽香部一宋·李昉
太平禦覽卷九百八十二 香部二
08蘇合
《續漢書》曰:大秦國,合諸香煎其汁,謂之蘇合。 《梁書》曰:中天竺國出蘇合,是諸香汁煎之,非自然一物也。又雲:大秦人彩蘇合,先筌其汁,以為香膏,乃賣其滓與諸國賈人。是以輾轉來達中國,不大香也。 《傅子》曰:西國胡人言:蘇合,香獸便也。中國皆以為怪。 《從征記》曰:劉表家在高平郡。表子搗四方珍香數十斛置棺中,蘇合消疫之香畢備。永嘉中,郡人發其墓,表如生,香聞數十裏。 《廣志》曰:蘇合出大秦。或雲:蘇合,國人彩之,筌其汁,以為香膏,賣滓與賈客。或雲:合諸香草,煎為蘇合,非自然一種也。 傅玄《四愁詩》曰:佳人贈我蘇合香,何以要之?翠鴛鴦, 班固《與弟超書》曰:竇侍中令載雜彩七百匹,市月氏蘇合香。 09安息 《晉書·佛圖澄傳》曰:石勒時,襄國城水源暴竭。勒問澄,澄曰:"當敕龍取水。"乃坐繩床,燒安息香,咒願三日,水微流,有小龍五六尺,隨水來,須臾水大至。 《唐書》曰:曹國出青黛、安息、青木等香。 10薰陸 《魏略》曰:大秦出薰陸。 《抱樸子》曰:俘焚洲在海中,薰陸香之所出。薰陸香,木膠也。樹有傷穿,膠因墮,夷人彩之,以待估客。所以賈不多得者,所患狤(居一切。)掘獸啖之。此獸斫刺不世,投火中薪盡不焦。以杖打之,皮不傷而骨碎,然後乃死。 《廣志》曰:薰六,出交州。又,大秦海邊人,彩與賈人易穀。若無賈人,取食之。 《南方草木狀》曰:薰陸香,出大秦。雲在海邊,自有大樹,生於沙中。盛夏,樹膠流出沙上,夷人彩取,賣與賈人。(《南州異物志》同。其異惟雲狀如桃膠。《典術》亦同,惟雲陶松柏法,飲食之,令人通神靈也。) 俞益期《箋》曰:眾香共是一木,木膠為薰陸。 11流黃 《吳時外國傳》曰:流黃香,出都昆國,在扶南南三千餘裏。(《南州異物志》同。) 《廣志》曰:流黃香,出南海邊國。 12青木 《隋書》曰:樊子蓋為武威太守。車騎駕西巡,將入吐穀渾。子蓋以彼多瘴氣,獻青木香禦霧露。 《唐書》曰:師子國出朱砂、水銀、薰陸、郁金、蘇合、青木等諸香。 《南夷志》曰:昆侖國,正北去蠻界西洱河八十一日程。出像,及青木香、旃檀香、紫檀香、檳榔、琉璃、水精、蠡杯。 又曰:南詔青木香,永昌所出。其山名青木山,在永昌南三月日程。 《廣志》曰:青木,出交州、天竺。 徐衷《南方記》曰:青木香,出天竺國,不知其形。 《南州異物志》曰:青木香,出天竺,是草根,狀如甘草。 俞益期《箋》曰:眾香共是一木,木節是青木。 13旃檀 《三國典略》曰:周師陷江陵。初,梁主以白檀木為梁武之像,每朔望,親祭之。軍人以其香也,剖而分之。 竺法真《登羅山疏》曰:旃檀,出外國。玄嘉末,曾城有人於山見一大樹,員蔭數畝,三丈餘圍,辛芳酷烈。其間枯條數尺,援而刃之,乃白旃檀。 俞益期《箋》曰:眾香共是一木,木根為旃檀。 崔豹《古今注》曰:紫旃木,出扶南林邑,色紫赤,亦謂紫檀也。 杜寶《大業拾遺錄》曰:薵禪師甚妙醫術,作五香,第一沉香飲,次丁香飲,次檀香飲,次澤蘭飲,次甘松飲,皆別有法。以香為法,以香為主,更加別藥,有味而止渴,兼於補益。 14甘松 《廣志》曰:甘松,出涼州諸山。 15艾納 《廣志》曰:艾納,出剽國。 《樂府歌》曰:行胡從何方?列國持何來?<毛翟><毛登>五味香,迷送艾納及都梁。 16霍香 《廣志》曰:霍香,出日南諸國。 《吳時外國傳》曰:都昆在扶南,山有霍香。 《南方草木狀》曰:霍香,榛生。民自種之,五六月彩。曝之,乃芳芬耳。出交阯武平、興古、九真。(地名也。) 《南州異物志》曰:霍香生曲遜國,屬扶風,香形如都梁,可以著衣服中。 劉欣期《交州記》曰:霍香似蘇合。 范曄《和香方》曰:靈霍虛燥。 俞益期《箋》曰:眾香共是一木,木葉為霍香。 17楓香 《梁書》曰:任昉為新安太守,常欲營佛齋,燒調香二石,始入 《南方記》曰:楓香樹,子如鴨卵,爆乾可燒。 《魏武令》曰:房屋不潔,聽得燒楓膠及蕙草。 18棧(音踐)香 《廣志》曰:棧香,出日南諸國。 《南方草木狀》曰:棧蜜香,出都昆。不知棧蜜香樹若為,但見香耳。 《嶺表錄異》曰:廣管羅州多棧香樹,身似柳,其花白而繁。其葉如橘皮,堪作紙,名為香皮紙,灰白色,有紋,如魚子箋。其紙慢而弱,沾水即爛,遠不及楮皮者,又無香氣。或雲:沉香、雞骨、黃熟、棧香,同是一樹,而根幹枝節各有分別者也。 《南越志》曰:交州有蜜香樹。欲取,先斷其根,經年後,外皮朽爛,木心與節堅黑,沉水者為沉香,與水面平為雞骨,最粗者為棧香。 19木蜜 《異物志》曰:木蜜,名曰香樹,生千歲,根本甚大。先伐僵之,四五歲乃往看。歲月久,樹材惡者,腐敗;惟中節堅直芬香者,獨在耳。 《魏王花木志》曰:《廣志》:"木蜜樹,號千歲樹,根甚大。伐之,四五歲乃取,木腐者為香,其枝可食。" 《本草經》曰:木蜜,一名蜜香,味辛溫。 20栟香 《南方草木狀》曰:栟香,莖生,出烏滸。 21都梁 《廣志》曰:都梁,出淮南。 盛弘之《荊州記》曰:都梁縣有小山,山水清淺,其中生蘭草。俗謂蘭為都梁,即以號縣。 22沉香 《晉書》曰:石崇以奢豪矜物,廁上常有十餘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廁者,皆易新衣而出。客多羞脫衣,而王敦脫故,著新,意色無怍。群婢相謂曰:"杆客必能作賊!" 又曰:吳隱之,至自番禺。其妻劉氏,齎沉香一斤,隱之見,遂投於湖亭之水。 《梁書》曰:林邑國出吉貝,及沉香木。吉貝者,樹名也。其華成時如鵝籟,抽其緒紡之,以作布,與紵布不殊。亦染成五色,織為班布。沉木香,土人斫斷,積年以朽爛,而心節獨在,置死晷則沉,故名曰沉香。次不沉者,棧和之屬。 《陳書》曰:沉皇后素無寵。至德二年,乃於光照殿前起臨春、結綺、望仙三閣,高數十丈,並數十間。其窗窗、壁帶、懸楣、欄檻之類,皆以檀香為之。 《唐書》曰:先天二年十月,親講武於驪山之下,徵兵二十萬。上親擐戎服,持沉香大槍,立於陣前,威振宇宙。長安士庶,奔走縱觀,填塞道路。 又曰:長慶中,波斯大賈李蘇沙進沉香亭子材。左拾遺李漢上疏,以為沉香為亭,比瑤台玉室。上頗怒言過,特優容之。 《金樓子》曰:扶南國,眾香共是一木,根便是旃檀,節便是沉水,花是雞舌,葉是霍香,膠是薰陸。 竺法真《登羅山疏》曰:沉香,葉似冬青,樹形崇竦。其木枯折,外皮朽爛,內乃香。山雖有此樹,而非香所出。新會高涼土人斫之,經年,肉爛盡心,則為沉香。出北景縣,樹薊贓大,土人伐之累年,須外皮消盡,乃割心得香。 郭子橫《洞冥記》曰:薰木,鮮祗所獻,色如玉而質輕。泛之昆盧池為舟,爛則沉矣。碎其屑,氣聞數百里。氣之所至,毒疫皆除。 杜寶《大業拾遺錄》曰:四年夏四月,征林邑國。兵還,至獲彼國,得雜香、真檀、像牙百餘萬斤,沉香二千餘斤。 又曰:尚書令楊素,大業中,東都宅造沉香堂,甚舅泠。新泥堂訖,閉之,三月後開視,四壁並為新血所灑,腥氣觸人。 《異苑》曰:沙門支法存,在廣州,有八尺<翕毛>。又有沉香八尺板床。太玄中,王琰為州,大兒劭求二物不得,乃殺而籍焉。 《南州異物志》曰:沉水香,出日南。欲取,當先斫壞樹,著地積久,外皮朽爛,其心至堅者,置水則沉,名沉香。其次在心白之間,不甚堅精,置之死晷,不沉不浮,與水面平者,名曰棧香。其最小粗白者,名曰系香。 俞益期《箋》曰:眾木共是一木,木心為沉香。 《廣志》曰:甲香,出南方。 《南州異物志》曰:甲香,螺屬也。大者如甌,面前一邊直攙,長數寸,圍殼岨峿有刺。其掩可合眾香燒之,皆使益芳;獨燒則臭。甲香,一名流螺,謂擲晷流最厚味。 范曄《和香方》曰:甲煎淺俗。 24迷迭 《魏略》曰:大秦出迷迭。 《廣志》曰:迷迭,出西海中。 魏文帝《迷迭賦》曰:餘種迷迭於中庭,嘉其楊條吐香,馥有令芳,乃為之賦曰:坐中堂以游觀,覽芳草之樹庭。舞妙麗於纖枝,楊修幹而結莖。薄六夷之穢俗,超萬裏而來征。豈眾華之是芳?信希世而特生! 應瑒《迷迭香賦》曰:振纖枝之翠粲,動彩葉之菲菲。舒芳香之酷烈,乘清風以徘徊。 陳班《迷香賦》曰:立碧莖之荷那,鋪綠條之蟺蜿。 25零陵香 《南越志》曰:零陵香,土人謂之燕草。 26芸香 《說文》曰:芸香,似苜蓿。 《淮南子》曰:芸,可以死而復生。 《雜字解詁》曰:芸,杜榮。 《大戴禮·夏小正》曰:彩芸為廟菜。 《禮記·月令》曰:仲冬之月,芸始生。(鄭玄注曰:芸,香草也。) 《禮圖》曰:芸蒿,其葉似蒿,香美可食也。 《魏略》曰:大秦出芸膠。 《洛陽宮殿簿》曰:顯陽殿前,芸香一株。徽音、含章殿前,各二株。 《晉宮閣名》曰:太極殿前,芸香四畦。式乾殿前,芸香八畦。徽音殿前,芸香、雜花十一畦。明光殿前,芸香、雜花八畦。顯陽殿前,芸香二畦。 《廣志》曰:芸膠,有安息膠,有黑膠。 《吳氏本草》曰:石芸,一名敞列,一名碩喙。 傅玄《芸香賦序》曰:始以微香進禦,終於捐棄黃壤。籲可閔也,遂詠而賦之。 成公綏《芸香賦》曰:美芸香之修潔,稟隆陽之淑精。莖類秋竹,枝像春松。 傅鹹《芸香賦序》曰:先君作《芸香賦》,辭美。高麗有睹斯卉,蔚茂馨香。同遊使餘為序。 《太平禦覽》 宋·李昉 太平禦覽香部一宋·李昉
太平禦覽卷九百八十三 香部三
27槐香
嵇含《槐香賦序》曰:餘乙太簇之月,登於曆山之陽。仰眺崇巒,俯視幽阪,乃睹槐香生蒙楚之間。曾見斯草植于廣夏之庭,或被帝王之圃。怪其遐棄,遂遷樹於中唐。華麗則殊彩阿那,芳實則可以藏書。又感其棄本高崖,委身階庭,似傅說顯殷,四叟歸漢。故因實制名,濛濛綠葉,搖搖弱莖。 28蘭香 《易》曰: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蘭,芳也。) 《易卦通驗》曰:冬至,廣莫風至,蘭始生。 《說文》曰:蘭,香草也。 《韓詩》曰:溱與洧,說人也。詩人言溱與洧方盛流洹洹然,謂三月桃花水下之時,盛流。"士與女方盛流秉蕳兮",秉,執也;蕳,蘭也。當此盛流之時,眾士與眾女方執蘭而拂除。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兩死戤上,招魂續魄,拂除不祥。 《大戴禮·夏小正》曰:五月蓄蘭,為沐浴。 《禮》曰:婦人,或賜之茝蘭,則受而獻諸舅姑。 《左傳》曰:鄭文公有賤妾,曰燕姞,夢天使與已蘭,曰:"余為伯鯈。余,而祖也。以是為而子。"以蘭有國香,人服媚之。既而文公見之,與之蘭而禦之,辭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將不信,敢徵蘭乎?"公曰:"諾。"生穆公,名之曰蘭。 《論撰考讖》曰:漸於蘭則芳,漸於鮑則臭。 《史記》曰:冬至短極,蘭根出。 《蜀志》曰:先主殺張裕,諸葛亮救之。先主曰:"芳蘭當門,不得不鋤。" 《晉書》曰:惠帝時,溫縣有人如狂,造書曰:"兩火沒地,罷湊!秋蘭歸形街郵,終為人歎!"及楊駿已死,楊後被廢,賈後絕其膳,八日而崩,葬街郵亭北,百姓哀之。兩火,武帝諱;蘭,楊後字也。 《宋書》曰:劉湛欲袁淑附已,而淑不為改意,由是大相乖失。淑乃賦詩曰:"種蘭忌當門,懷璧莫向楚。楚少別玉人,門非種蘭所!" 《晏子春秋》曰:曾子將行,晏子送之,曰:"嬰聞,君子贈人以財,不若以言。吾請以言乎?夫蘭本三年而成,湛之苦滫,則君子不近,庶人不佩;湛之麋醯,而駕征馬矣。非蘭本美也,願子必求所湛!" 《蘇子》曰:蘭以芳自燒,膏以肥自焫。(而悅切。)翠以羽殃身,蚌以珠致破! 《文子》曰:日月欲明,浮雲蓋之;叢蘭欲修,秋風敗之。 又曰:蘭芷不為莫服而不芳。與君子行游,苾兮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則與之化矣。 《范子計然》曰:大蘭出漢中關輔,澤蘭出河東弘農,白者善。 《孫卿子》曰:人之親我,欣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蘭。 《淮南子》曰:兩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以得百人。男子樹蘭,美而不芳。(蘭,芳草,爬戤美;男子樹之,蓋不芳也。)繼子得食,肥而不澤。(繼子,假母也。)精不相與塗卻也。 《淮南子》曰:蘭生幽宮,不為莫服而不芳。 《抱樸子》曰:人鼻無不樂香,故流黃、郁金、芝蘭、蘇合、玄膳、索膠、江籬、揭車、春蕙、秋蘭,價同瓊瑤;而海上之女,遂酷臭之夫。 《家語》曰:孔子曰: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為之者人也,死生者命也。 《語林》曰:謝袒緣問諸子侄曰:"子弟何豫人事,而故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車騎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 又曰:毛伯成既負其才器,常稱:"甯為蘭摧玉折,不作蕭芳茇榮!" 《羅含別傳》曰:含致仕還家,庭中忽自生蘭。此德行幽感之應。 蔡質《漢官儀》曰:尚書郎懷香握蘭,趨走丹墀。 盛弘之《荊州記》曰:都梁縣有小山,山上水極淺。其中悉生蘭草,綠葉紫莖,芳風藻穀。俗謂蘭為都梁,即以號縣雲。 《本草經》曰:草蘭,一名水香,久服,益氣輕身不老。 《楚辭》曰:余既滋蘭之九畹兮。(滋,蒔也。二十畝為畹。) 又曰:扈江離與薜芷兮,(扈,被也。楚人名被曰扈。江離、薜芷,皆香草名也。)紉秋蘭以為佩。(紉,索也。) 又曰:沅有芷兮澧有蘭,(言沅死昀晷有盛茂之芷,澧死昀晷有芬芳之蘭, 又曰:秋蘭兮蘼蕪,羅生兮堂下。綠葉兮素枝,芳菲兮襲予,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兮目成。 又曰:光風轉蕙泛崇蘭。 趙壹《疾邪賦》曰:勢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懷珠玉,蘭蕙化為芻。 張衡《怨詩》曰:秋蘭,嘉美人也。嘉而不獲用,故作是詩也。猗猗秋蘭,植彼中阿。有馥其芳,有黃其葩。雖曰幽深,厥美彌嘉。之子之遠,我勞如何? 酈炎詩曰:靈芝生河洲,動搖回洪波。秋蘭榮何晚?嚴霜害其柯。罷湊之芳草,不植太山阿。 《琴操》曰:《猗蘭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聘諸侯,莫能任。自衛反魯,過億穀擲晷,見薌蘭獨茂,喟然歎曰:"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乃止車,援琴鼓之,自傷不逢時,託辭于香蘭雲。 晉傅玄《詠秋蘭詩》曰:秋蘭蔭玉池,池水清且芳。雙魚自踴躍,兩鳥時徊翔。 晉王羲之《蘭亭記》曰: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29蘼蕪 《說文》曰:江蘺,蘼蕪也。楚謂之蘺,晉謂之{艸囂},(軒嬌切。)齊謂茝。 《爾雅》曰:蘄茝,蘼蕪。(郭璞症曰:香草也,葉小,如萎狀。《淮南子》曰:似蛇床。《山海經》曰:臭如靡蕪。) 《春秋運鬥樞》曰:維星散為蘼蕪。 《淮南子》曰:亂人者,若蛇床之與蘼蕪。 《山海經》曰:洞庭之山,其草多蘼蕪。 《廣志》曰:微蕪,香草,魏武帝以藏衣中。 《吳氏本草》曰:蘼蕪,一名芎窮。 《古詩》曰:上山彩蘼蕪,下山逢故夫。 郭璞《贊》曰:蘼蕪善草,亂之蛇床,不隕其貴,自別以芳。 30蕙草 《廣雅》曰:皇草,蕙草也。 《山海經》曰:天帝之山,其下多菅蕙。(菅似茅。)升山,其草多蕙。 《廣志》曰:蕙草,綠葉紫華。魏武以為香,燒之。 《楚辭》曰:光風轉蕙泛崇蘭。 又曰:既滋蘭兮九畹,又樹蕙之百畝。 司馬相如《子虛賦》曰:於是乃相與撩於蕙圃,盤姍窣上金堤。(皆草間行貌。姍,音蘇寒切;窣,蘇骨切。) 31{艸揭}(去謁切)車 《爾雅》曰:{艸揭}車,{艸乞}(音乞。)輿也。(郭璞症曰:{艸揭}車,香草也,見《離騷》。) 《說文》曰:{艸揭},{艸乞}輿也。({艸乞},音乞。) 《廣志》曰:{艸揭}車,黃葉白華,出徐州。 《楚辭》曰:畦留夷與{艸揭}車,雜杜蘅與芳芷。 32杜蘅 《山海經》曰:天帝之山有草焉,其狀如葵,臭如蘼蕪,名杜蘅。(香草也。)可以走馬,(郭璞症曰:帶之令人便。或曰馬得之而健走。)食之而癭。 《爾雅》曰:杜,土鹵也。(郭璞症曰:杜蘅也,似葵而香也。) 《唐書》曰:貞觀中,度支郎以宋謝朓詩雲:"芳洲多杜若",乃下坊州令貢。州判司報雲:"坊州不出杜若,應由謝朓詩誤。"太宗聞之大笑。判司改雍州司法,度支郎免官。 《廣雅》曰:杜蘅,杜若也。 《范子計然》曰:杜若出南郡漢中,大者善。 《本草經》曰:杜若,一名杜蘅。 33白芷 《山海經》曰:號山,其草多藥。(郭璞症曰:藥,白芷也,一名香草也。) 《廣雅》曰:白芷,葉謂之藥。 《淮南子》曰:今鼓舞者便媚擬神,(擬,像也。)身若秋藥被風,(藥,白芷,香草。被風,言其弱。)發若結旌。(屈而複舒。) 《范子計然》曰:白芷出齊郡,以春取,黃澤者善也。 《本草經》曰:白芷,一名芳香,味辛溫,生河東。 《吳氏本草》曰:白芷,一名{艸囂},(許嬌切。)一名符離,一名澤芬,一名葩。 《楚辭》曰:獻歲發春兮,汨吾南征。綠蘋葉齊兮,白芷生。 又曰:滾獰刲兮蘭橑,辛夷楣兮藥房。 又曰:攬木根以結芷兮,(攬,持也。)貫薜荔之落蕊。(貫,拾也。薜荔,香草。蕊,實也。佩結香草,拾其花心,以表已擲暌信也。) 34荃香 《楚辭》曰:荃不察餘擲晷情兮,(荃,香草,以 又曰:荃橈兮蘭旗。 35薰香 《左傳》曰:晉獻公以驪 《山海經》曰:浮山有草焉,麻葉而方莖,赤華而黑實,臭如麋蕪,名曰薰草也。 《廣雅》曰:鹵,薰也,其葉謂之蕙。 《魏略》曰:大秦出薰草。 《蘇子》曰:像以牙喪身,不能去其白;薰以芳自燒,不能去其香。 《淮南子》曰:以潔白為污辱,譬猶沐浴而抒溷,薰燧而負彘。(燒薰自香,楚人謂之薰燧也。) 《抱樸子》曰:常以執日取天井上土,以和柏葉、薰草,以泥門戶,方一尺,則盜賊不來。 《西京雜記》曰:漢掖庭有綠熊席。其席皆長一丈餘,眠而擁毛自蔽,望其不能見。坐則沒膝。其中雜諸薰香,一坐此席,餘香百日不歇。 成公綏《宣清賦》曰:哀薰草之見焚。 36兜末香 《漢武故事》曰:西王母當降,上燒兜末香。兜末香,兜悄搡所獻,如大荳。途門,香聞百里。關中常大疾疫,死者因生。 37反生香 《真人關尹傳》曰:老子曰:真人游時,各坐蓮華之上。華徑一丈,有反生靈香,逆風聞三十裏。 38驚精香 《世贄記》曰:聚窟洲在西海中,上有天山,形似鳥之狀,因名為鳥山。山中多大樹,與桐相似,而秀芳華蕊,香聞百里,因名返魂樹。叩其樹,樹能作聲,如牛呴,聞者必震駭。伐其木根,於玉釜中煮取汁,更微微以火熟煎,如黑飴,令可丸,名曰驚精香,或名震靈丸,亦名返生香,亦名卻死香。氣聞數百里,死屍在地,聞氣即活。延和六年春,西胡月氏國王遣使香獻香 39白蛤狸 《異物志》白蛤狸,刳其外韋囊,以酒灑,而陰乾之,其氣如麋。若雜真麝中,鮮有別者。 40稾本香 《水經》曰:三城水,又經香陘山。山上悉生槁本香,世故名焉。 41神精香 郭子橫《洞冥記》曰:玄朔二年,波祗國,亦名波弋國,獻神精香草,一名荃麋,一名春蕪。一根五百條。其枝間如殖糙,柔軟。其皮如絲,可以為布,所謂春蕪布,亦曰香荃布,堅密如紈也。握之一斤,滿宮皆香。婦人帶之,彌為香馥。 42龜甲香 任昉《述異記》曰:龜甲香,即桂香嘉者。一名紫木香,一名僅獰浥香,一名蘼草香。出蒼梧、桂林二郡界。今吳中有麋草,似藍而甚芳香。 《太平御覽》 宋·李昉 |
|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