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細說中國香文化-----轉載
2018/01/19 16:41:49瀏覽3377|回應0|推薦41
細說中國香文化-----轉載
何謂香
香.廣義的講只要氣味芬芳,有怡人養鼻之功效皆曰香。如:花香、飯香、茶香……狹義的講遇熱點燃而發香,因溫度的不同,香氣也不同稱之為香品。如沉、檀、龍、麝……
廣義的香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無所不含,香品則因區域的分佈不同、製作合成不同而呈現的氣味各不相同。
    香品為用可追溯到史前紅山文化(以之字紋灰陶熏爐為證)至龍山文化(以出土蒙古包形灰陶熏爐為證),至良渚文化(竹節紋灰陶熏爐為證)直至清末,無一不展示了中國用香的習俗。
香品又分先天香和後天香兩種,以沉、檀、龍、麝為例。沉香大致由越南蜜香樹、海南莞香樹、馬來鷹木樹凝汁而成。凝汁緣故,如自身病變結疤及雷劈、火燒、蟲咬受傷而分泌汁液。樹活而取香謂生香。
樹亡倒伏去腐而取香,為熟香。倒在沼澤中、土中、海中,稱水沉、土沉、海沉。因時間的長短而香的形成比重及氣味也不同,時間越長香越好,屬後天成香。
    香整體劃分可分為植物香和動物香兩種。檀香則一生芽出土就已成香,不需任何人工反自然的演化,屬先天香木。檀香地處熱帶有老山、柔佛巴魯、東加、澳檀等多種。因木吸其地熱,自古就有檀香不可單一成品,要經過炮製去火、去燥或與別的香合在一起使用為佳。
    龍涎香,因抹香鯨吞食大烏賊或章魚而形成,因烏賊、章魚體內有些堅硬、銳利的部分,難以消化極易劃傷鯨魚的腸道,在這些殘留物的刺激下鯨的消化道內會分泌出一些物質來保護和治療腸道的傷口,並將尖銳之物包裹常常與腸內殘存物一起從口中吐出,或隨排泄物排出。經過海水的浸泡及陽光的暴曬,空氣的氧化由黑變灰,直至變近於白色,其先的腥臭味也慢慢減退,甚至消失,逐散香氣成為成熟的龍涎香。因形成消化過程的長短也決定了香的品質的高低,好的龍涎香也更為難得,小者僅八兩,大者則數十斤。龍涎香發香緩慢留香持久,煙氣有很高的濃度,故古人稱翠煙浮空、結而不散,是動物香中的上品。
    麝香為雄性麝香腺的分泌物貯於香囊,位置處於雄麝肚臍後方。香腺分泌物歷經幾個月的熟化,形成粉狀及顆粒狀的香仁,質優者呈顆粒光亮油潤,製成溶液便於使用。毛殼麝香是將香囊取下陰乾懸掛或入袋使用。
    香自古以來是一項既神秘又厚重的文化,歷經幾千年直至清末消退,民國難覓。清末至今歷時二百多年,期間只能在廟宇之地可尋蹤影,在社會上已難尋蹤跡。香是人一生可相知、相守、相伴的人間密友。對人類的健康有著不可抹滅的作用。古時文人讀書焚香、品茗焚香、會客焚香、以香會友、以和香為樂、香風、香俗、香席、香事。現已不在人們的視野裏及聽覺、嗅覺中出現。
    香用於禮佛、悟道、學識都有極大的妙用,可通關、開竅、溫腎納氣、祛疾拂燥、理氣調和,使人易靜、少燥、利於思考,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最佳旁伴。
香之用
    中國用香歷史久矣,上古時禮天地之用香曰上香,可通天感地、感召神靈;修身養生用香曰中香;祛病療疾用香曰下香。到後來稱上藥、中藥、下藥,中國自古講究中庸,故取其中稱中藥,後來發展成中醫。上香純正,易達精神,久用無礙;中香複合可強身健體,亦可長用;下香療疾,量多有害。
    古人待客用香易選平燥之材複合而成,易使人平氣靜氣。寫作閱讀選甘、涼之材,氣味沁脾、益思考、助記憶。睡眠選平和無辛之材,易安神助眠。
    香有五味,辛、甘、酸、苦、鹹,所謂五味入五臟,可依據香材之味來調和自身所需,使身體達到平衡
    香之為用一般是依據香材自身的優劣經混合去燥助清,複合成各種氣味經使用使人在日常生活中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如使用化料香則相反使人在不自知的情況下染疾、患病。在用香中一定要分清優劣,以免造成人為的傷害。
    古代道家提倡用天然香供養諸神,可通天感神,上天入地得福報,擁福功,若摻雜、合汙則相反。儒家以香為伴,是因為香氣以甘、柔、清為根,易聚神、延思維增記憶、去濁入脾主思、寡欲忘己,與文學貫通,可助學業。佛教清香一炷,忘俗去塵、清心寡欲、做悟起禪,都有香相伴。因香能使人去貪、滌汙、靜心、通靈,是佛家參禪悟道的輔助品。
    我們的衣食住行都與香有關。衣,古時衣多以絲綿製作易遭蟲咬,以香熏衣可防蟲,又可香身。食,食物用香也是在遠古先民們開始使用火之後發現的。它可使食物發揮出更好的味道。住,古時宮殿多用香木做成柱梁及用香料合泥塗於牆壁,陰天氣潮滿屋香氣,去濁納清。行,古時出行多用馬車,車內外懸掛熏香球爐,故稱香車寶馬一路留香,香飄數裏。
    香文化的百年脫節造成了對香的陌生,盲目的使用化料香,忽略了天然香對人的益處及化料香對人的危害。現代各大寺廟都在極大地反對盲目燒香,有的只允許敬香而不允許點燃。因目前市場大部分香都摻加了化工原料一時難以抑制,所以寺廟也只提倡燃三支香或不燃只敬以減少不必要的危害。
寺廟前多有古樹名木,古時因香純正,故起到保護作用,化料香的過量焚燒會給古木和人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害。所以在我們的常識中一定要多加瞭解香的文化,以免對社會對自身造成不可彌補的過錯。
燒香禮佛、祭祀本是一種善事,千萬不要讓化料香把善事變成一種害。中國香文化藝術研究中心的成立就是針對和彌補這一時期過錯,使中國的傳統香文化再一次展現出來,讓我們對香的認識範圍更廣泛。讓各界有識之士共同來挖掘我們中國的香文化,為中國香文化做出更多貢獻!
香之品
    品香可分為清品調品清品是指單一香品用各種火種及各式器皿不添加任何輔料,品的是香材的本質及原汁原味。品香的品種、產地、各種土壤及所處環境和分支、氣候,所產生的香的自然韻味。
品香是從物質到精神的一種過程,純樸自然的香氣由淺到深感受大自然的氛圍,使身心放鬆進入一種忘我的精神領域。由此帶來全身心的感受,使心靈得到一種洗禮,從而達到一種境界。
    “調品是多種香調合在一起,依據自身的感受和需要選擇性地加以調配,使香的氣味達到一種複雜性,使人達到一種循序漸進、曲徑通幽之感。在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在一方斗室之中能找到這種感覺實屬不易,仿佛置身於百花叢中鳥語花香,一天的疲憊與不快隨之而散。

    上古用香由祭祀到去味、消黴,再至養身、祛疾,最後達到登境脫俗,在浮躁的塵世間處靜養閑,品味人生乃真趣也。
品香有三種境界:得氣、得神、得
品香得氣,是指把香品出辛、甘、酸、苦、鹹、優與劣、淺與深,用心感悟香的內在氣質,有張揚、有內斂、有幽遠,以及它的物理性和化學性質,注重感觀感受和對煙霧的審美。
品香得神,是指把香從日常使用昇華到生活藝術中,講究人、香、火、器、境、藝等幾個要素中,集觀、嗅、聽及用香過程中產生的形體思維、心靈及香的韻味相結合,使人在此中得到薰陶和物質及精神的多重享受。
品香得道是指,一種最高的境界,使人在與香的互動中完全融合尚自然、崇幽趣、悟萬物、養天年,從而達到天人合一、明心見性、物我玄會、大徹大悟,也應了古人所言的香味人生。
香有燃、點、熏、烤、移、置、泡、煮、烹、佩等多種使用方法。
燃是把香材放器皿中以明火燒之,產生大的煙霧。古時祭祀禮天多用此法,因煙霧上升至天達到天地人合一,有通靈之感。
點是指明火把碾成粉的香末,點著後香品會以炭火的方式蔓延,煙氣均勻易屋內用。
熏是指把香材點然後以半燃半炭之火生煙,煙氣較中,宜廳堂。
烤是指下層放若干炭火,上層置香料,不接觸火以烤的作用下產生香氣,無煙氣有香味,宜臥室之用。
移是指把香用各種方式點燃上置格籠,把香氣移在衣服或被褥上,經久不散,防蚊蟲、穿用時氣味芬芳。
置是指上品的好香,在常溫下可發出怡人的香氣,一般放置在雅室自然散發,經久味由淺至濃,但室內不可有其他雜味。
泡是指用水把乾淨的香材浸水,一段時間把部分香汁浸泡出來使用,或合藥、澆花且有營養和殺菌作用。
煮是指把香用沸水煮香汁出來,顏色變深可空飲或煮食泡茶。
烹是指用香和食物在一起烹飪,使食物更鮮美、健康。
佩是指把有香氣濃烈的單一香材或多香材合在一起,裝入囊中,依據人的動靜舉止或濕度高低而散發出一種愉人之氣,依據香的搭配所散發出的香氣,從而達到不見其人已聞其品。
古人也有聞香識人之說,香的使用為我們人類造就了高層次的品味,使人的生活和精神得到提升。
香之合
    香之為合,先辨其質,香料之材質大致可分為酸性、鹼性、中性,依據取香氣濃淡,合之前需煮或蒸或炒、灸、炮、烘焙、水飛等技法。把香材過盛之氣中和乾燥,使香達到高下合適,氣味互不遮掩。
    所合之香用材天然,氣味芬芳,養鼻修性謂善香。供養諸神得真性,強道場,對自身也能起到安神強魄之用。
所合之香用材穢濁,香氣稚劣使慧根及身體減損,增長罪業謂惡香。用材不均互遮香氣,使香達不到悅意之境,無增無減稱平等香
香者,天地之正氣也。現今環境惡化,水資源污染,動植物減少,名貴香材數量不但銳減,品質也在下降,這正是人心浮躁趨惡、福報減少、生存環境變惡劣。古時各種疾病、瘟疫、邪氣,大自然動植物都有對治之法,而今因為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以致嚴重失調,望有限之資源,合香之人珍之。
    香之合貴在采拾,不僅要考慮功能性和氣味,香材的產地及香的部位,還要考慮采拾時間所造成的藥性差異,木香有廣木、青木、雲木之分;霍香有土霍、廣霍之分,平原火旺,高原清涼,背陽熱、背陰平。采香的時間不同,而香的性質也不相同,不同部位氣味也各不相同。需應時因時而采拾,方可達到極致。如采根薯應入冬,果實應初熟,種子老熟用,莖葉宜夏采,花采含苞中。
    沉香品性中和,用於合香,多用無礙。沉香能行氣下沉,易達丹田,清心靜氣,如君子之厚德能載物應為
檀香能行氣上行,散寒養脾胃,其性陽剛,需煉製當為
沉香、檀香二者相合平衡互補,呈現一陰一陽。春夏陽氣升發,秋冬陽氣潛藏;春夏日明,血易泄而氣易行,土濕之氣為重;秋冬日陰,血凝氣沉,寒氣為重,濕氣,寒氣為氣象特徵,則病在脾胃、肝膽,應以健脾運胃。
芳香燥濕,濕陽為主,以豆蔻、蒼術、白術、陳皮、枳實、藿香、佩蘭、木香為使若需要更加細緻,隨季節、氣候之變化調節增減香材數量及品種,達到平衡。
如春季可加入蒼術、柏枝;夏季雨多土動,心神不安,可加入合歡花解鬱、安神;秋日蟲動,火氣旺盛,易消化不良,加入當歸寬胸潤腸;冬季天寒易多加檀香,和胃行氣散寒。合香之法因人而異,不拘一格運用惟妙,存乎一心的體會,其妙不可言也。
    合香品種有暖香、冷香、幽香、悶香、甜香等之稱,形狀有篆字、線香、錐形香等。
    合香中起粘合作用的有榆皮粉、白木粉、桂圓皮、樹茸等。千萬不要像現代制香中用化學粘合劑,因現代香品多用劣質木粉加化料不易燃,所以要用硝酸鉀做助燃,對自身及空氣造成大的損害。臺灣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三日自由時報刊載中山醫學院生化課所提出的劣質香對人體有損害的研究報告。更有種種報導觸目驚心,希用香之人慎之。
    天然合成香可造福人類,然而化料香卻對人類有著極大的摧殘。現代社會對劣質香的危害存在不自知現象,因為香文化在發展當中因種種原因造成脫節斷代所致,故工業化料香與化料香精香品一樣,不能達到古時稱道的功能,不會給人以美感致使現代人認為古人有誇張之嫌。但隨著人類的進步,對香與文化的更深瞭解,我相信會很快走出這一誤區。
香之器
香之用器源於上古,最早實物系紅山文化出土之字形陶熏爐。以後歷朝均有出土或傳世為考,用香、品香的器具,材質各不相同,銅、鐵、錫、木、陶、瓷、玉等。
    銅制爐味臭易燃立香,使香氣不染銅器,做銅熏香爐古人講究用木做蓋,避免香失真味。
    錫制爐質軟易變形,但製作工藝簡便,不增雜氣。
    鐵制香爐用時有腥氣,久不能散,易生繡、無雅氣。
    木質香爐若灰放置不當或不均,則易裂易壞、易損、污垢不易清理。
    陶制香爐拙而實用,但無貴氣,須懂之者方能喜愛,但不可做大器。
    瓷爐有玉韻、實用時使香不失真味增雅趣,歷來為用香者喜愛。宋明自紫砂出現,它集陶土的透氣蘊香,瓷的光鮮雅趣和玉的溫潤內斂,為後來識香之士所喜愛,紫砂有良好的透氣性,外表有玉的特質。把玩過後,精光內斂透著黯然之光,品香之後留香持久,久用後無香、自香成為品香用器中的精品。
    玉爐雖華貴、典雅、但不蘊香常做擺設觀賞用。
    香爐可大致分為仿獸形爐、仿禮器爐、仿花卉植物景觀、仿人物爐,把香粉做成文字的各式熏香爐。
    爐有腹、耳、足、蓋、座、鏈條、梁等裝飾工藝,有鏨花、鑲嵌、鎏金銀、鑠金、滲金、點金、琺瑯等輔助使用方法,有插、臥、燜、熏、烤、燃、點、等方法,有環形香、錐形香、線香、香粉等形狀香。
    香爐精美典雅、增趣助愉,裝飾廳堂、居室、陪伴琴棋書畫、伴讀、靜思、不可無此妙物。歷朝歷代爐之造型所用之廣,無不為歷史所彰現,故宮所存各古畫中大多都有爐的蹤影,也表示了古人對爐與香的眷戀,同時也提供了對古代爐形的研究與探知。
今人也無不以博古架上放一爐而感深幽,爐與香在人的心目中形成了與天通、與地聯的一種精神橋樑,無香爐亦賞、或靜、或動都顯示出了一種深遠而凝重的文化。
爐可貯火,可置香,用之不寵放之不驚,雖無話語,遇可識之人但知此中妙趣,睡鴨香爐置臥室、金猊廳堂迎貴客,爐煙但識琴中趣,篆字熏香伴夜讀,朱火青煙博山蘊宣德宮中放異彩。聞香、賞煙、趣爐、愉性、養生健體,古往今來人們樂此不疲。
    今中國香文化藝術研究中心正加深對中國獨有材料紫砂研發,開發出一批獨具特色形態各異的紫砂爐,為以後喜歡品香的人們增添一批可賞可藏的收藏精品,為香時代的發展盡一份力,把中國傳統文化再推新高。
香之境
    香之擇境一般宜靜、通氣、不通風。境是指由多種藝術融合而成的綜合藝術。藝術是生活中美的結晶,如視覺方面、聽覺方面和想像,又可分為靜態和動態。而品香活動綜合性很大,集合藝術之大成,可融書法、繪畫、插花、舞蹈等視覺方面,聲樂、曠野、溪聲、松濤、蟲鳴等聽覺。美輪美奐的爐具及用具構成一種靜態藝術。品香過程中的演示、傳香又構成了動態藝術。品香過程中香與人的互融,香味、氣韻所帶來的聯想及我們用香時的五官並用”“六根共識,全面感受到香之美,從中領悟到自然的真趣,感悟生活的美好。
    前期用香,心由境生到後來真正領悟了香的物質層次和精神領域,後會變成境由心生不管身處何境,心可改變一切。這也是用香追求的精神層次,正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江月影各不同。香如月,人如江,不同的人對不同的香有不同的認知。
    室外焚香需月圓風輕、煙波易蕩、相應成趣,焚香彈琴煙如音律時伏時起,聲形互融,煥然一體香盡曲終。深山夜讀點篆字香,因無更聲觀香則知時辰,以便作息有度,古時便有祿衣捧硯崔題卷,紅袖添香夜讀書的佳境。
    焚香拜月之故由來以久,中秋佳節最盛,宜在花園、天井、庭院寬闊地帶。所謂待客備美酒,焚香能邀月聽濤、觀溪、賞月備一佳器,焚怡人之香,在古代也是一大快事。
    宋朝四般閒事即焚香、鬥茶、插花、掛畫從嗅覺到味覺、行覺、視覺上達到高層次進入精神領域,從而滌盡鉛華,入忘己之層,登無我之境。
    現代人由於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傳統文化疏於接近,故常燃化料之香,品有農藥之茶,聽易燥之音,賞無根之畫,很難達到精神層次。古人依據書房、客廳、臥房、琴房等所需不同而用器不同,香品亦不同。如香末、線香、香膏、香薰、香丸等,境不同,香亦不同。
    品香宜靜、宜動、可獨居、可群談。獨居宜悟,群談宜思,靜可胸容萬物,動可觀性情。房有芝蘭不奪其香,院栽花草可助其韻、通則達神、滯則有悟、一動一靜,一陰一陽大道也。古往多少事,都在香事中。香席、香俗、香風融匯了中國幾千年香文化歷史,幽蘭之香宜於居、龍麝味烈去穢易、調合味平群談怡、朱火青煙最相宜、斗室獨坐香相伴、天地乾坤溶煙縷、胸中歡悶無顏色、清香一縷繪心韻。
    古有香幾、香椅、香案、香桌、香室,為用香、品香打造了一個互融境狀。使香進入一個高的領域,當今已難覓其蹤,同時香文化也反映了每個時代的興衰、榮辱。香事盛,乃國事盛;香事衰,國事衰。感觀歷代無一不應,香事代表了一個時期國民精神領域的一個層次,遇戰即消,遇亂則失,遇盛則起。香文化的升起也預示了我們現代社會步入了盛世年代,我們要加以珍惜,把大自然賜予我們傳統的香文化再創輝煌與世共榮!
香之韻
    香之韻在於賞、燃香品韻、觀形、嗅味,煙霧時聚時散,時開時合,靜如山叢,動若流雲,香自古與琴合為伴侶,氣隨音溶,繞梁三日終不絕,氣韻在音律亦在,氣散音在氣亦附。香氣有形而無形,音律無形而有形,音隨煙動、煙隨音展,無形有形構築成一幅有形的聽覺,觀音聽香溶為一體,給人的身心帶來從來未有過的深遠享受。把無形變有形,有形亦無形,待香盡曲終,使人經歷了一種從物質到精神的一次大顛神遊,進入忘我境界,使天地乾坤集於胸中。
    香與茶,韻在交融,香蘊氣、茶蘊味合二為一稱氣味。品香啜茗自古有之,啜茗知味益在身心。焚香增韻意在神遊,茶與水交融出真味,香與火互燃吐真香,品真味識真香,亦存亦失,交替互溶,誘神出遊,遨遊於天地,存乎於氣味中,實乃一大境況。暢曆於各時代,臨古之祀天,同漢武賞香,與李白邀月,塞外金戈鐵馬之聲不絕於耳,與古人會心和歷史交流,乃真韻也。
    唐煮、宋點品茶之法雖已過去,品香賞爐得韻,痕跡猶存,伴月、陪琴、熏賬、計時、香幾、香案、香凳及古遺各式爐具,都感觸到香之韻味。觀古寺之上空嫋嫋煙波,與虔誠進香各色人等,使香與佛與人與自然呈現出一幅諧韻。人借助香與佛交流,佛借助香與人貫通,萬般氣象皆溶於香中。
   香蘊智、藏靈、納韻、通天入地、啟靜助道、貫經脈、舒筋絡,君子不可一日無香,滌寐、去塵、助思、解惑。
    香之為伴,如人不可缺食。品香和韻、靜神聚清、博悟通道。友來焚香,去雜助談;客來燃香,溫馨展顏;獨處點香,可去孤;閑來品香,熏自性。香是對人心靈的一種安撫,可驅邪氣、通氣脈、養真氣、調平衡,長期用香可感神韻。正所謂爐寒煙散韻猶存香之氣在於嗅,香之煙在於賞,香之韻在於感。香之神韻歷經了幾千年,伴人陪物,韻味悠然,香氣入鼻,韻成天然,悠然而至,複又悄然離開,若即若離,是何等之韻味。
香之道
    道.狹隘的道指道家、道教,廣義的道是指宇宙、乾坤皆有道。
    世之用香、合香、燃香、焚香、熏香、香習、香俗、香事、香席、香宴等皆屬文化範疇。香歷經幾千年,每朝每代皆有變化,從祭祀、養生、祛疾遍及社會各領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器具的產生也因各時代不同,在造型及使用上也各不相同。
香風、香事、香俗也因世界各地區域不同而不同,在香中道的含義也是有形到無形的互換。燃香,參禪悟道,香是舟,把有形變無形,離形去知達到忘身之境,身在此岸神遊彼岸,香與禪定與物與時只是一種助道的工具而已。
道存乎於宇宙間,游離于人世,以有形之軀,悟天地無形之法,世間之道。古人曰:道效法自然,天有陰晴,地生萬物,風有雷電,物生物滅,水低石高,生老病死,貧富寵辱皆離不開道,道是無形亦有形。
    焚香讀書,物我兩忘,與書中人與事完全交融,超世離俗、感古之事、鑒今之情、觀有字之書、悟無字之鏡、貫天通地,上下幾千年都在意境中,入冰室如臨春,處三伏如沐秋,何等之意境。
    香之道在於從香的外觀而知香產于何地?屬於何種類?生香於何時?處於何土壤?周圍何環境,知香何味,宜何時采拾,宜合何香、宜合何用、宜合何物、宜用何具?宜用多寡,成於山之高下,成香面朝陰朝陽,屬何湖海沼澤所蘊,香木何部位,是傷、病、鳥、蟲、蟻所為等。積水成海方稱,大自然以術的形式延生,至道而成,此乃香之有形之
    佛教中有香嚴童子,看見眾僧,焚燃沉水香,香氣入鼻、觀察香氣的來源,不是從木來,如從木中來,應該不燃應有香,也不是從火來,因世間的火沒有香氣,也不是從中來,是永恆的但香氣沒有,更不是從煙來,因為鼻子並沒有蒙煙,香氣既然去的時候無所至,來的時候無所從,此時身心皆無。根與塵亦消亡,也就成就了正果,虛妄離身,自性的妙香便出現了,這就是口、耳、鼻、眼、舌、意、身六根互對而互動,把有形化無形終得證悟,謂香之無形之道。
    六根互動就是行於山下,一聲鐘響忽鼻下有香,眼現宙宇,舌根生津、耳追餘聲、身在山下、意在空中忽又耳邊有香,眼觀鐘聲,舌感氣霧,鼻嗅廟宇,意定身游,超然脫世,這正是一根驅六根,六根合一根,每一根知賞性都是自性的顯現,參只手聲,聽有形香,覺性成一圓相,呈現不可思議的神變之妙。
   每個人悟各有不同,有斷指悟道、擰鼻悟道、棒喝悟道、觀日悟道,在工作中、交往中、生活中,你不知何時觸發悟道契機。這時你需要閑淡而自適的心,在當今快節奏中這樣的情懷已被我們所遺落,我們應該在工作之餘放慢腳步,在緩慢中體味生命的真與美。
古人曾講,有才而性緩必成大事,縱觀歷史有多少有才之人因心浮氣躁而釀成大錯,甚者丟身。國外也有悠閒是智慧之母的諺語,六根是無常的,只有自性才是永恆的。六根無常自性不損,悟道之後,所見更多,不經鼻而知香,不經口而知味,不經耳而聽聲,不經眼而觀天下,此等深度可謂也。
香之用
中國用香歷史久矣,上古時禮天地之用香曰上香,可通天感地、感召神靈;修身養生用香曰中香;祛病療疾用香曰下香。到後來稱上藥、中藥、下藥,中國自古講究中庸,故取其中稱中藥,後來發展成中醫。上香純正,易達精神,久用無礙;中香複合可強身健體,亦可長用;下香療疾,量多有害。

     古人待客用香易選平燥之材複合而成,易使人平氣靜氣。寫作閱讀選甘、涼之材,氣味沁脾、益思考、助記憶。睡眠選平和無辛之材,易安神助眠。

     香有五味,辛、甘、酸、苦、鹹,所謂五味入五臟,可依據香材之味來調和自身所需,使身體達到平衡

     香之為用一般是依據香材自身的優劣經混合去燥助清,複合成各種氣味經使用使人在日常生活中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如使用化料香則相反使人在不自知的情況下染疾、患病。在用香中一定要分清優劣,以免造成人為的傷害。

     古代道家提倡用天然香供養諸神,可通天感神,上天入地得福報,擁福功,若摻雜、合汙則相反。儒家以香為伴,是因為香氣以甘、柔、清為根,易聚神、延思維增記憶、去濁入脾主思、寡欲忘己,與文學貫通,可助學業。佛教清香一炷,忘俗去塵、清心寡欲、做悟起禪,都有香相伴。因香能使人去貪、滌汙、靜心、通靈,是佛家參禪悟道的輔助品。

我們的衣食住行都與香有關。
衣,古時衣多以絲綿製作易遭蟲咬,以香熏衣可防蟲,又可香身。
食,食物用香也是在遠古先民們開始使用火之後發現的。它可使食物發揮出更好的味道。
住,古時宮殿多用香木做成柱梁及用香料合泥塗於牆壁,陰天氣潮滿屋香氣,去濁納清。
行,古時出行多用馬車,車內外懸掛熏香球爐,故稱香車寶馬一路留香,香飄數裏。

  香文化的百年脫節造成了對香的陌生,盲目的使用化料香,忽略了天然香對人的益處及化料香對人的危害。現代各大寺廟都在極大地反對盲目燒香,有的只允許敬香而不允許點燃。
因目前市場大部分香都摻加了化工原料一時難以抑制,所以寺廟也只提倡燃三支香或不燃只敬以減少不必要的危害。
寺廟前多有古樹名木,古時因香純正,故起到保護作用,化料香的過量焚燒會給古木和人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害。
所以在我們的常識中一定要多加瞭解香的文化,以免對社會對自身造成不可彌補的過錯。燒香禮佛、祭祀本是一種善事,千萬不要讓化料香把善事變成一種害。中國香文化藝術研究中心的成立就是針對和彌補這一時期過錯,使中國的傳統香文化再一次展現出來,讓我們對香的認識範圍更廣泛。讓各界有識之士共同來挖掘我們中國的香文化,為中國香文化做出更多貢獻!
民間香道
讀張愛玲,感覺她是喜歡沉香的,要不怎麼會有《沉香屑:第二爐香》這篇小說?說實話,這篇小說我不怎麼喜歡,若說喜歡,也僅限於這個題目,沉香畢竟是好,聞過的人很少說不好,說不好的人也許聞到的根本就不是真沉香。

  豐子愷太喜歡焚香,有一陣子是見了篆香爐就買,如他自己所說是一共買了八九隻之多。又如他自己所說:眼睛看不到篆縷,鼻子聞不到香氣,我的筆就提不起來。豐子愷先生那時候燒得主要是檀香,一般的中藥鋪裏都有賣。現在的中藥鋪也有,但我以為最好是去同仁堂。檀香和做傢俱的紫檀是兩回事,紫檀只有木頭的味道,沒什麼香氣。

  說到香,柏木也香,吃蒸餃,在籠裏鋪一層柏葉,味道很是別致,但這柏葉最好是蒸過再用,如用新鮮的柏葉味道就怕太沖。
2004年我在一個考古現場,是明代固原總兵的墓,發掘的時候,工人們不小心用鎬碰到了棺材,周圍的人都猛地聞到了柏木的清香,那可真是香。
關於柏木的香,記憶深刻的還有一次是在陝西黃陵,黃陵在橋山,橋山滿山上都是很粗的柏樹,黃帝陵的祭殿全用柏木修建,人進去,滿鼻子就都是柏木的清香,根本就用不著再燒什麼這香那香。當然,柏木再香也無法和沉香比,但在民間,現在想買到貨真價實的柏木香還真不那麼容易,號稱柏木香的,也許裏邊只攙一點點柏木。
那次去黃帝陵,還沒進門,就有人趕上來賣香,還說:進門燒香,子孫滿堂。這句話時至今日已經是個讓人再也高興不起來的笑話!從黃帝陵出來,又一黃衣僧人搶趕一步過來,攔住我們其中的一個人,開口就說:印堂發紅,拜佛成功!真不知他要做什麼?真不知佛在什麼地方?真想打他一頓!但黃陵的香還是好,比別處的要好,橋山上到處都是柏樹,那香應該好。不到橋山,很難讓人理解什麼是柏森森
杜甫有詩句雲錦官城外柏森森,我想他如果到了黃陵,一定不會再說錦官城外的那點事。松樹和柏樹,從顏色到風吹過發出的聲響,都森森然。國畫家畫松柏,用筆設色均應該從森森然這三個字出發。錢松岩善畫松,他筆下的松是森森然。

  我小時候,父親從外邊拿回來一包看上去已經十分槽巧的木頭,顏色發黃一如土沉,父親說放衣箱裏可以防蟲,那木頭很香,至今我想不明白那應該是什麼香木,土沉按理說不香,奇楠能讓人聞到香味卻不應該是那個樣子。那之後,沒再見過那種香木。
中國人,對香不應該陌生,若說香是文化的話,這文化應該是無處不在。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家裏味道不好,點一支衛生香除除穢氣,這香是物質的。清明去先祖墓上掃拜,焚香燒紙,那香便應該是精神的。
《金瓶梅》一書寫廚房裏煮豬頭,點了一支香,這支香還沒點完,豬頭已經大爛。這支香便是計時的意思,是鐘錶會冒煙的鐘錶。
過去戲班學戲,師傅點一支香,要徒弟頭朝下倒立,什麼時候香點完,什麼時候再下來把腿放下來。這也是計時的意思。一支香點多長時間,不太好說。那一年在太谷天寧寺看妙忠老和尚燒四方高香,天黑後點上,第二天早上還在嫋嫋然,可真是耐燒!中國人以前說燒香就是燒香,沒香道香文化這一說,眼下什麼都要文化一下,真讓人不耐煩!

  在中國,從古到今,各種的香燒了幾千年,從各種的香草到貴比黃金的沉香奇楠,樣樣都燒,樣樣都燒在文化的記憶深處,而從最初的除臭去濕發展到現在所謂精神意義上的一招一式,也真是閒人有閒工夫!
直到現在,我還經常會點那麼一點點沉香,打灰、燒炭、加隔片、聞香,既要聞這香,好像也只能這麼做。最簡單的一種方法是把檀香粉沉香粉疊加上燒,也一樣的讓人聞香而喜悅,但我近來更喜歡世奇小弟送我的一具再普通不過的白瓷電香爐,就放在電腦旁邊,我寫作的時候,放一點點沉香屑在裏邊,香是隔一會兒來那麼一下,隔一會兒來那麼一下,既簡單而又不減其聞香之妙,夜深一個人,那香才顯得更好,才更讓人理解先賢豐子愷先生。

  我個人的喝茶和聞香要訣只兩個字簡單。有人說聞香只是結果,過程才是意義,我至今不能得其要領,也不願得其要領,予生也劣,頑固如此。我以為,比如夏天晚上,點一根艾草,既熏蚊子也聞香,這便也是香道,民間的香道。難道不是嗎?
世界香文化
 一提到,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是那種煙霧繚繞的縹緲與氤氳吧,多麼輕鬆自在的一種意象,在大家的心目中應該是一種非常美好的形象。從自然界中到處彌漫的各種芬芳到人們創意製作的各種香水、香料、香品,每一次點燃與噴灑都是美麗與魅力的發散。

  在人類尚未學會使用香料之前,許多帶著香味的花草、樹木已經自顧自地芬芳了幾千萬年。當人類學會分辨各種會產生香氣的植物或動物、學會使用火,進而開啟那座神秘的芳香大門之後,香料的使用場景成為帶給我們美好感受的一幕幕精神饗宴。是人類文化中美好而令人感動的文化產物之一。

  香料的氣味,介於物質與精神的世界。人類的嗅覺是敏感又強烈的,比起觸覺、味覺,或是色彩豐富的視覺、多元聲音的聽覺相較之下,飄散在空氣中的各種氣味,往往難以輕易地讓人直接判斷是什麼?因為氣味就像神話裏的精靈,摸不著卻又感覺得到,遊離在現實空間與神聖世界裏。香料的氣味具有一種特殊的力量,可以喚起聞香者的大腦聯想與記憶,給予人溫暖的安慰和愉快的感受,也可以在轉瞬間改變人的情緒,消除時間的隔閡。雖然這樣的影響不是每個人都能清楚地感受到,很多時候只是一種若即若離的感覺,但是在香文化影響的範圍裏,這樣的表現卻是具體而微,不可忽視的。

  熏香的習俗來源於宗教信仰,上古時期人們對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解釋不了,感到神秘莫測,希望借助祖先或神明的力量驅邪避疫、豐衣足食。於是找尋與神對話的工具。由於人們覺得神和靈魂都是飄忽不定的、虛無縹緲的,自然界除了雲、霧以外(雲霧繚繞之處也成了人們心目中神仙居住之所),只有熏煙有此特徵,於是古人們似乎找到了一種與神、祖先聯絡的辦法,這就是熏香。

  所謂的香文化,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發展而來。從最早使用各種天然、純粹的香料來佩戴、焚燒,進一步將香料加工製作成香油、香水或香末、線香等各種形態的香品,到現代許多人工香精的出現,在不同的階段這個物質持續發展出不同形態,展現人們對香料歷經千百年而不變的喜愛。使用香的目的也從早期的潔淨環境與身體、身份象徵、宗教祭祀與醫藥治病,到後來發展出各種驅邪避穢、心靈交流等文化意涵,形成豐富多變的香文化。

  在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過程中,香料的使用一直具有重要且不可磨滅的意義。香是從香料而來,然而一提到香料,首先浮現在腦海裏的是一股揮之不散的芬芳氣味。

  在西方,有一些語彙就是與香的使用有關的,例如:Incense指的就是香料、香品,或是燒香所產生的煙氣;Perfume是指香水,也可以用來表示芳香的氣味;而Fragrance則是專指香料自然散發出來,或經由焚燒等方式所散發的香氣。

  香在中國古代人們的生活中有著廣泛的使用。從熏燃、懸佩到塗敷、飲用,乃至到奇思妙想地用來計時,都反映了古人對這種海外來物的認識以及古人精緻的生活情趣。從古至今,無論遇到何種情境,只要在香爐裏把它點燃,自然就能保持面部表情鬆弛,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態。

  在中國,《說文解字》裏解釋:香,氣芬芳也。也就是說,最早是指可以給予人美好氣味的物質,包含玉米、稻穀等各種農作物焚燒的氣味,以及後來常見的香草或各種香料、香品所自然揮發的氣味,範圍比較大。
我們可以說,字在中文意義上隱含了濃厚的古老文化記憶,自然包含了各種花木發散的香氣、焚燒香料的氣味、食物的香氣等各種香味。一般來說,能產生美好氣味的,尤其是專門產生的原料,被稱為香料香材,例如:砍伐後還沒有加工的沉香木、檀香木等;而被人們製作成各種形狀的產品被稱為香品,如:沉香末、檀香粉和各種和合香、線香等。這兩個名詞有時也會不加以區別而使用,不論稱為香料或香品,都是中國歷代生活文化的一部分,與人們許多生活經驗息息相關,無處不在。

  在世界其他地區的古文明中,人們對於可以散發香氣的香料也不約而同地產生喜好。大約從三四千年前開始,香料的氣味就開始進入人類的生活,從此伴隨世界各地的人們走過數千年的歲月:許多文明裏,香料經常被使用在治療疾病、宗教祭祀、巫覡降神、文化休閒等活動。因此,我們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古文明都有自己獨特的用香習俗,並且各有一套用香的文化與哲學。

  據說,香料起源於帕米爾高原,它與宗教發祥有著密切的關係,神徒們通過熏香的儀式呼吸這些芬芳,使自己能夠更加接近神靈。而帕米爾高原是古代絲綢之路經過的地方,位於中亞東南部、中國的西端,地跨塔吉克斯坦、中國和阿富汗地區,由此可見人們常說的中國、印度、埃及、希臘等文明古國,都是最早應用香料的國家也是有據可循的。

  芬芳意味著與神靈的貼近,代表著高尚,意味著健康,也象徵著財富。從生到死,古埃及離不開芳香的氣息。在3000年前古代埃及人用香料油塗抹屍體來製作木乃伊,他們相信人死後,靈魂會依附在屍體或雕像上,而肉體的毀滅則意味著靈魂的消亡,所以只要保存住肉體,靈魂才有棲身之處,死者才能轉世再生。那為什麼木乃伊能夠千年不腐爛呢,據研究具有防腐作用的香料起了很大的作用。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ndihsu33&aid=109947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