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兒開了一家夢想中的咖啡館。她希望這家咖啡館優雅、簡單、充滿濃濃的咖啡香,就像她自己一樣。但是個性大剌剌的妹妹薔兒,卻任性地在咖啡館裡玩起了「以物易物」的遊戲。大量的老舊雜物就這樣堆積在原本應該令人覺得放鬆的小小空間裡,等著被評估、交換。
無法預知終點的交換遊戲,換得到真正想要的東西嗎?換得到朵兒的夢想、薔兒的愛情嗎?換得到引人入勝的回憶故事或是閃閃發光的未來夢想嗎??
不管你想要什麼,朵兒咖啡館都有,只換不賣。
你... 想換什麼呢?
>>>>>>>>>>>>>>>>>>>>>>>>>>>>>>>>>>
「這是手指泡芙,朵兒最拿手的甜點, 你看,每一個都長的不太一樣, 因為食物跟人一樣,不應該每個都相同……」
電影一開頭,便以口述方式進入朵兒咖啡館、朵兒、薔兒…故事。 旁白加上影像畫面,讓咖啡館洋溢著極為寧靜卻又不孤單的氣息。
朵兒、薔兒及她們媽媽三人之間的對話片段,溝通模式、丟話弧度…,直覺得將觀看者的距離拉得更加接近,她們媽媽一針見血的戳著飄浮在半空中的問題,薔兒不甘示弱的回話,而朵兒甘脆地進入夢鄉,即使還在洗頭中。
她們媽媽提問的問題,促使讓周遭不相關者(如:司機、攤販老闆娘、理髮店服務員…)誤以為"問題對象"為自己,更或許,其實大家皆為這些問題而不知所措著~~
其中旁白在講述朵兒故事時的一段話:「因為技藝,人們會在乎自己的技藝,朵兒不喜歡她的技藝是配角,是人們在幫檯燈想位置的時候吞下去的。」 似乎敘述愈是在乎的程度,總是和人們忽略的程度成正比進行。
"以物易物"的營業方式,讓店內出現更多人潮觀顧。 「香皂的主人,想用35塊來自不同城市的香皂,加上35個城市故事,換妳幫他寫35封情書。」 朵兒聽著香皂的主人述說35個故事,隨手畫下每個城市故事,直到故事終止時,她想延續下一個故事:第36個故事=屬於朵兒的故事。
朵兒:"妳說的沒錯,跟別人換東西,聽到了很多本來不屬於自己的故事。可是聽多了,也會希望有一天,自己有故事可以跟人家換呀!"
電影中探討著「心理價值」。 薔兒說不出的價值,多半以圖像存在;朵兒起初的擔憂,卻因「心理價值」存留在內心,而想法跟隨著變化。 猜想那變化,不管是在哪一場合、時間,它表示著"實際貢獻的多寡",而非價格上的高低。 就如一位為了要換小木馬給兒子的爸爸,願意付諸行動(幫忙刷油漆)來作為交換代價。
片中穿插著幾個問題: Q1:如果是你,你會選擇賠錢?還是海芋? Q2:如果可以選擇,你會把學費拿來念書?還是環遊世界? Q3:你心中最有價值的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