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電視劇 從麻醉風暴看白色巨塔的崩壞
2015/04/05 20:11:13瀏覽2130|回應0|推薦9

[你好,我是你的麻醉科醫師....現在要幫你進行麻醉,深呼吸。]

這是動過手術的人都有經歷過的一段,下訴是我的真實經歷,首先動手術行前會去麻醉科,討論有沒有家族病史,記得那時候我20歲,麻醉科醫師著的是綠色服裝,在電腦前對著資料詢問我有沒有用藥過敏,家族病史等。送進手術房的時候,我聽見開刀房的醫護人員交談的對話。麻醉科醫師向前問話,然後帶上氧氣罩,注入麻藥,彷彿意識就潛入到深層的睡眠之中。醒來的時候,聽見恢復室裡的唉鳴。然後給予術後者給予藥物,止痛。周圍還會有幾盞燈,手術之前的狀態是很冷的,彷彿進到冷宮一般。

麻醉的時間佔手術時間一剎那,但卻能讓病患不感到疼痛,完成手術是很重要的!

 麻醉風暴劇照(劇照取自:公共電視)


回到戲劇裡,蕭醫師(黃健瑋飾演),在一次院長示範刀時,病患因為對於麻醉產生過敏,引發惡性高熱,立即投藥單挫林,在95%成功的機率下,卻對病患無法起作用,導致死亡,這項過失在院務討論後,指向為病患施與麻醉的蕭醫師。

而在撙節支出,欲通過評鑑的醫院上級,正深陷一場風暴。目前看到第三集,看得很入迷阿。

劇中抽絲剝繭的是飾演保險業務員的吳慷仁,在幾段對話裡面,透露出現行體制對於醫護人員的暴力,例如醫生開刀的意外保險,護理師的過勞保險等,這些對話都在顯露白色巨塔的人力資源問題,以及為了節省支出,醫院行政的崩壞。在保險員苦追不捨下,終於發現藥物出現問題。指向了醫院行政的上級。

麻醉風暴劇照
(劇照取自:公共電視)

邊看邊想,編劇和導演要引領觀眾的視角為何?

我會覺得是在重視醫護人員的人力配置以及評鑑制度的再省思。近期的新聞報導也指出,醫護人員過勞,然後幾年後你將看不到專科醫師,在醫院企業化的經營視角下,盈虧與醫療勢必會產生拉扯,會賺錢的科別,例如醫療美容就會快速增加。這一點和大學很像,例如台灣出現很夯的服務業需求,學校就會開設多一點班級的餐旅科系,但這些都是企業化的論點,轉個方向來說,這些醫療資源應是一種公共財,不應該隨著市場而有所改變,醫院的存在還是屬醫療病患用!

再拉到另一個視角我覺得是評鑑制度,台灣是一個很追求數字的國度,例如從小會看的成績,多少的成績會進入到哪一層分類,評鑑制度也是,訂定很多KPI讓醫院執行,優等生可以進階到某一個規模。但回歸的醫療本質,救病患還是首要考量。除追求數字以外,其醫療的質量更為重要。

我看見這齣戲用心的部分,例如貼近實境之醫療現場,專業性,以及演員的戲劇張力,讓我深深進入到戲劇裡,同時也與自己的醫療經驗做出連結。如果醫護人員是在風雨之中拉住風箏,那麼也請大家給予這群人一個友善的環境穩住風箏!!! 

 


麻醉風暴預告
 

公視『麻醉風暴』首集口碑場



延伸閱讀
拍得苦也值得 

久違的台灣醫療推理劇 麻醉風暴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9156092002&aid=22021396